文乾剛認為雕漆是中國傳統文化這棵大樹木末的花朵,春色如許,盡在花中;也是曲徑通幽處那座花園,觀之不足,流連忘返。因此他花了五十多年的時間來和雕漆對談,沉浸其間,盡興探索,并享受由此帶來的精神愉悅。
他充分掌握了雕漆的語言,他行走在古今之間,將傳統與現代融合在一起,不管是推陳出新,還是借古開今,文乾剛的雕漆作品都讓人眼前一亮。
剔紅五岳長春屏風 | 425cm *58cm*248cm | 2015
剔紅五岳長春屏風 | 背面
剔紅五岳長春屏風|主畫面《五岳獨尊》
剔紅五岳長春屏風|主畫面《五岳獨尊》|局部
剔紅山水是以精雅繁復的雕刻,在真實空間中創造虛擬的空間,向山水畫靠近的空間藝術。《五岳獨尊》的整幅畫面構圖有著出色的空間感,手法具有寫實氣息,五岳的張力透過剔刻的細節彰顯。“大山堂堂,為眾山之主”“長松亭亭,為眾木之表”,泰山連綿起伏的山巒為主體,各部分之間以道路、流水溝通,巧妙連成一體,背景的錦文形成向后無限延伸開去的空間,前景的山水樹石就產生了縱深的感覺。
剔紅頤和園勝景屏風 | 425cm*60cm*248cm | 2014
剔紅頤和園勝景屏風 | 背面
剔紅頤和園勝景屏風|主畫面局部
剔紅頤和園勝景屏風|背面
煙波浩渺的湖光山色,鸛飛過湖面,水闊天空。樓臺軒榭坐落在綠水青山中,近處的十七孔橋,橋頭的亭,在變化中富于節奏和韻律。邊飾以玉蘭、海棠組合的玉堂富貴紋樣,與頤和園的皇家氣質搭配。
剔紅居庸疊翠屏風|425cm*60cm*248 | 2011
剔紅居庸疊翠屏風|背面
剔紅居庸疊翠屏風|主畫面《居庸疊翠》
剔紅居庸疊翠屏風|主畫面《居庸疊翠》|局部
文乾剛以他個人的風格另辟蹊徑,為雕漆新的風格與技法提供了開辟式的典范。居庸關的主畫面既有對實景的描摹,也有豐富的想像成分,崇岡大嶺,疊嶂深谷,水流潺湲,磴道曲折,整個畫面雄渾壯闊,氣勢磅礴,分外秀麗壯美,有北宋山水博大蒼郁的氣勢。文乾剛說:“我的剔紅山水更重視繪畫的空間感和意境。遠處的山形層層疊疊的感覺,近處的山石的肌理,需要完全不同的表現技法,這對刀的使用技藝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我做了專門雕刻山的刀具,專門雕刻石頭的刀具。刀痕留下的肌理,達到一些類似繪畫的變化莫測的效果,看來是很成功的。”
剔紅維摩演教屏風|425cm*66cm*248|2013
剔紅維摩演教屏風|背面
文乾剛雕刻《剔紅維摩演教屏風》人物
屏風正面的畫面取自宋代李公麟所作的《維摩演教圖》,表現文殊菩薩與維摩辯論佛法的情景。畫面上維摩詰倚在榻上,左手持扇,右手抬起,伸出二指,長髯幅巾,面目清癯,是一位辯才無礙、洞達真理的智者。屏風的背面是文乾剛手書的《心經》。文乾剛說:“這堂屏風背面的《心經》,我寫了一個冬天才寫成,真的是精誠所至,金石為開。記得是2013年11月,剛入冬,確定了屏風背面用《心經》,我就開始寫,寫的過程中就把《心經》背熟了,因為寫草書的時候不能一個字一個字地寫,至少是一句一句地寫。就這樣,對《心經》也有了更多的領悟,它并不晦澀,有點像白話。2014年快到春節的時候,我就想,差不多了,寫一幅完整的《心經》吧。可是寫了很多幅,總有錯誤,我就有點焦躁,難道就寫不成嗎?練了那么久,怎么就寫不成一幅滿意的呢?有點不甘心。我想,我是不是還有什么做得不夠的?于是,我三天不吃肉,然后早晨起來洗個澡,我一般是晚上洗澡的,那天是早晨起來洗個澡。洗完澡之后,換身新衣服,干干凈凈,其實我每天都換干凈衣服,但是那天換衣服的時候更鄭重一些。然后把心安靜下來,鋪好紙、研好墨、點支香,就開始寫,果然一個錯誤都沒有,就寫成了。現在屏風背面的《心經》就是那天寫成的,你看“般若波羅蜜多”這幾個字,就是一筆寫成的。”
剔紅百草九扇屏風 |正面
剔紅百草九扇屏風|局部
剔紅百草九扇屏風|局部
《剔紅百草九扇屏風》以大漆為材質,用雕漆技藝呈現中國傳統的中醫藥文化。雕漆的主要材質大漆、桐油、銀朱本身就是中藥,屏風上的花木也都是中藥。屏風的外形借鑒了故宮博物院藏的清代《紫檀邊座嵌玉石花卉寶座屏風》。這件作品從2010開始設計到2014年完成,設計歷時兩年,制作歷時兩年。
文乾剛在漆面上畫圖
剔紅梅瓶|高98厘米 口徑27厘米 足徑34厘米 |2004
梅瓶打破了傳統的雕漆器物在開光里布置圖案的慣式,在整個98厘米高的梅瓶上面布滿盛開的梅花,文乾剛特意把梅花的花朵放大,花下設計的四方錦也放大,形成強大的視覺沖擊力。梅花的花蕊借鑒象牙雕刻的效果,讓一個一個的花蕊立起來,形成怒放的效果。
剔紅銀胎龍紋壺 |長13厘米 寬9厘米 高9厘米|2008
金銀胎剔紅是留存在典籍中的神話,傳說在宋朝內府中使用,明代黃成的《髹飾錄》也單列了金銀胎剔紅,但是傳世品和出土器物都未見。文乾剛嘗試做銀胎剔紅,既是向宋代精雅雕漆的致敬,也是對金銀胎剔紅的制作探究。這一批銀胎剔紅每一種一件,每一件都是爆紅單品,很快都被人當寶貝收藏了。
剔紅四扇條屏|150cm* 5.5cm*49cm|2010
文乾剛說:“這套四扇條屏在做法上有一些新的突破,向繪畫性更近了一步,文學的意境也加強了。第一幅是春風,我用柳條的飄拂突出春的感覺,在用柳枝間的小鳥的動作突出風的感覺。第二幅是夏雨,荷葉上的水珠似乎可以滴下來,水面上的水花讓人似乎聽到了雨滴落在水面的聲音,這種水的做法也是以前沒有的。第三幅是秋霜,大雁南飛自然是秋天,蘆葦和疏朗的畫面造成了霜的冷落感。第四幅是冬雪,梅花是冬天的花,雪是白色,梅花是紅色,但是我想可以用白鶴羽毛的白色暗示雪。”
剔紅毘盧遮那佛雙面插屏|58cm* 24cm*76cm|2021
剔紅毘盧遮那佛雙面插屏|背面
插屏正面佛像,背光和云紋的處理是創新性的,背面是懷善大和尚手書的《金剛經》句子。文乾剛自《剔紅維摩演教屏風》開始,專注于佛像題材的剔紅作品設計制作,還有《剔紅觀音像雙面插屏》和《剔紅文殊普賢蓮瓶》,是最近完成的新品。
剔紅觀音像雙面插屏
剔紅文殊普賢蓮瓶(一對)
漆器的質感之美很難用語言表達,明麗、溫潤,既是視覺,也是觸感,只有看見并觸到原作,才能完成對一件漆器作品的欣賞。
文乾剛說:“雕漆作為一種有豐厚歷史積累的傳統手工技藝,它的歷史值得我們珍惜,它的未來也是我們要努力去創造的。”
文乾剛的剔紅擴展了剔紅傳統的表現方式和視覺意象,開辟了剔紅演進的新徑,成為剔紅史上翻開新篇的作品,激起了其他漆器藝術家的宗仰和仿效。
文乾剛
文乾剛,男,1941年出生于遼寧鳳城,國家級非遺項目雕漆技藝代表性傳承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高級工藝美術師。1962年北京工藝美校畢業,分配到北京市雕漆工廠。2003年創辦文乾剛雕漆工作室,2010年成立北京文乾剛雕漆藝術設計有限責任公司,一直致力于創作雕漆藝術品。中國藝術研究院客座研究員,北京服裝學院設計藝術學院客座教授。
作品:2003年《紫砂胎剔紅龍紋壺》獲第一屆北京工藝美術展“北京工美杯”金獎;2004年《剔紅梅瓶》獲第五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作品暨工藝美術精品博覽會金獎;2004年《脫胎剔黑鵝洗》參加法國國際博覽會獲獎;2005年《剔紅九龍鬧海盤》獲第六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作品暨工藝美術精品博覽會金獎 ,同年獲第二屆北京工藝美術展“北京工美杯”金獎;2006年創作的剔紅壁畫《和園觀潮圖》獲“北京工藝美術珍品”;2007年作品《銀胎剔紅荔枝紋壺》獲第三屆北京“工美杯”特別金獎;2009年作品《剔紅聽濤圖三扇中堂掛屏》獲第四屆“北京工美杯”特別金獎;2016年作品《剔紅頤和園勝景屏風》獲得2016“工美杯”金獎及2017年“北京工藝美術珍精品”。
榮譽:2007年榮獲首屆北京工藝美術“德藝雙馨”大師稱號;2009年北京工藝美術行業協會、北京市民間藝術家協會、北京市玩具協會為文乾剛的雕漆譽名“文氏剔紅”;2012年榮獲首屆“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薪傳獎”。
原文載于: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漆文化藝術專委會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