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跨學科背景下,從多視角闡釋非遺可持續發展與品牌建構,深挖非遺品牌價值,提高非遺品牌管理者的藝術科學綜合素養,促進非遺品牌時代的文創設計轉型,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及相關文創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今天由王曉昕教授和大家一起探討非遺領域面臨的諸多困惑。
問:您認為目前中國的非遺文化產業面臨后繼無人,被大眾忽視的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答:首先,我認為最大的問題是,非遺文化產業或傳統工藝產業沒有融入當代語境,與現代人的生活存在脫節的情況。在大眾眼里,傳統技藝似乎只是傳統文化的符號,在日常生活中似乎很少能看到傳統工藝的身影。如果傳統技藝對現代人來說只是一個錦上添花的東西,那也就意味著它對現代人而言可有可無,這是不利于傳統工藝的發展的。
其次,很多非遺從業者或傳統手工藝人的觀念需要做出一定的轉變,很多人過于關注自己的技術,忘了抬起頭看一下前方,看一下當下的消費市場,忽視了非遺品牌化問題。比如,很多從業者沒有考慮產品是否能融入當代生活,是否實用、能否量產等問題。很多人非遺從業者在做一些代工,即便有自己的作品也是小批量的產品,所以非遺品牌的建設及文化的推廣可以使更多的人關注非遺、認識非遺、參與非遺。
比如,2021年,我策劃了由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與中國工藝美術協會聯合主辦的“中國國際當代金屬藝術展”,主題為“熔古·鑄今”。 “熔古”即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就是把我們的傳統文化從資源形態轉化成價值形態,如何將傳統文化的真正價值釋放出來?在我看來就是把傳統文化中的一些裝飾的內容、工藝的技術以及對材料的認知等比較本體化的內容挖掘出來,和現代人的生活相適應。那么“鑄今”更多的是從新技術、新工藝、新材質等作為切入點進行融入,例如數字化制造技術、新的藝術思潮、新的藝術理念等,讓作品更符合現代人的審美,符合現代人的生活。
王曉昕 文以鑄魂 銀 琺瑯 金
30cm×20cm×20cm×3件 2019年
2
問:您認為傳統文化如何和當代生活更好的融合?
答:我以金屬工藝中傳統的景泰藍為例,在多數人的認知中景泰藍就是皇家御用,離我們的現實生活很遠。近幾年,很多藝術家們試圖將景泰藍藝術與其他藝術形式相融合,推動景泰藍藝術在當代語境下的活性發展,為景泰藍藝術勾勒出更為廣闊的天地。跨界融合是景泰藍創新的重要路徑。對于琺瑯而言,載體很重要,如孔氏琺瑯,熊氏琺瑯、以及北京市琺瑯廠有限責任公司等都在進行跨界合作,將傳統的掐絲琺瑯與手表結合,這就是給琺瑯找到了一個與當代生活完美結合的載體。
當代琺瑯藝術有著日常生活化的發展傾向,近年來,景泰藍制品不僅作為收藏品,更是作為一種裝飾品出現在日常生活中。
傳世琺瑯
琺瑯藝術裝置作品
《凝固的時間》
除了嘗試新的載體,還可以拓寬傳統技藝的新領域,將琺瑯技藝拓展到了公共藝術領域。如來自上海的“傳世琺瑯”,整個天花板都是用琺瑯做的,還有門口的玻璃幕墻也是用琺瑯做的,這就是琺瑯與當代生活陳設與公共空間完美融合的案例。
傳世琺瑯
琺瑯裝置新材料
3
問:品牌意識對于非遺從業者的主要的意義何在?
答:品牌意識可以幫助非遺從業者獲得長久可持續的文化及商業價值,想要保持持久的商業價值,就必須學會構建自己的品牌,圍繞品牌去挖掘自己的文化,用自己的文化去填充品牌的故事;與此同時,越來越豐富的產品和周邊可以講述自己的品牌故事,這樣產品才會被注入靈魂。非遺從業者需要轉變思想,產品融入當代生活,才能為自己品牌帶來生機活力。
優秀的傳統文化需要創新性發展,融入當代生活。非遺從業者需要在繼承、研究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將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文化內核通過大家喜聞樂見的多樣化方式融入當代日常生活,使之在當代社會得到可持續發展。
4
比如,“姚繡”設計了一款福祿系列首飾,外觀上采用了中國傳統圖騰葫蘆,葫蘆諧音“福祿”,寓意大吉大利,富貴延綿,本身就有非常好的寓意。產品使用國家級非遺技藝蘇繡技法打子繡,打子繡獨有的肌理效果和蠶絲線豐富的色彩與金屬閃爍的光澤交融,彰顯獨特的個性。“姚繡”把高高在上的、束之高閣的非遺項目融入現代生活,做到讓產品有活力、有張力,融入了當代生活語境。
5
問:您認為高校工藝美術教育對于非遺保護有什么積極的影響?
答:我以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教育工作委員會為例,委員會的主要工作涉及以下幾個方面:學術研究、本科教育、高職教育和繼續教育。我認為,這幾方面,尤其是后三個方面都對中國的非遺保護有積極的影響。
高校開設非遺或傳統手工藝相關的課程,首先就是肩負培養非遺領域或工藝美術領域專業人才任務。另外,高校工藝美術教育除了深層次的專業教育,同時也在做普及性的教育,如何推廣非遺文化,讓更多人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怎么回事,認識到它的當代價值。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突破學科之間的壁壘,以“通識教育”的視角來重塑非遺與公眾之間的聯系,比如我自己在清華開設面向全校學生的《金屬藝術》通選課,主要是讓學生了解金屬藝術,了解藝術背后的內涵,感受金屬藝術的價值。這樣,如果真的有學生以后從事了相關的行業,那么他/她就會對這項技藝有更深次的認知。
6
問:您作為本次清華非物質文化遺產品牌設計與創新研修班的授課教師,您認為本次課程最 重要的價值是什么?
答:我認為作用有四:第一,讓學員知道品牌是什么;第二,讓學員了解如何構建一個以傳統手工藝為內容和載體的品牌;第三,讓學員理解品牌的長久價值是什么;第四,為學員搭建了一個高水平的交流平臺。
首先,很多非遺從業者或傳統技藝從業者是沒有品牌意識的,所以一直只能做代加工的工作,因為完全沒有自己的品牌,無法實現品牌之間的合作,所以課程首先就是幫助學員認識品牌化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之間的關系。其次,在有了品牌意識之后,學員可以去學習如何把傳統的手工藝轉化為一個有競爭力的商業品牌,如何在商業環境下,講好自己的品牌故事。最后,學員還需要知道如何用長遠的、可持續的方法構建品牌。
當然,除了這些方面,清華本身就給大家搭建了一個優秀的平臺,除了站在這個講臺上的老師資歷豐富之外,更重要的是這里有一個優秀的團體,在這個課程中,學員不僅僅是和老師在學習,還可以和周圍優秀的同學們學習,久而久之,自己也可以獲得進步。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的教學注重專業教學、創作設計、社會實踐、人才培養和文化傳播。在教學方面,教師會有意識地將自己身上的傳統工藝等元素傳授給學生,加深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創作設計方面,受清華大學多學科尤其是理工學科的影響,學生的作品也往往呈現跨界特色;社會實踐方面,我們會帶領學生前往傳統工藝的產區實習實踐,以此反哺教學;文化傳播方面,清華大學很多的展覽以及項目注重傳統工藝傳播與研究的落地與物化。
7
問:對非遺傳承人和工藝美術從業者在文化傳承和商業化品牌化發展等方面,您有什么建議?
答:非遺的本質是傳承與保護,也需要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又有創新。想要在當代市場下做好非遺的傳承與保護,品牌化是很重要的一點,構建一個好的品牌,才能讓這項技藝廣為人知,更好的傳承;但是在品牌化的過程中,需要寫好自己傳統文化的故事,梳理好傳統工藝的脈絡。所以,進行一個深度的挖掘,結合品牌化與自己的傳統文化,才可能出圈,找到自己的流量密碼,才能更好地可持續發展。
王曉昕簡介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工藝美術系黨支部書記、副教授,博士生導師
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
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教育工作委員會秘書長
中國珠寶玉石首飾行業協會首飾設計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中國人民銀行紀念幣設計生產專家庫成員
近年來,王曉昕的主要從事“傳統工藝美術當代轉化與創新發展”方面的教學、研究及設計實踐工作。主創完成 “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慶祝活動中央代表團贈禮、國慶70周年慶典-寧夏回族自治區彩車、中國人民銀行發行“慶祝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60周年”紀念銀幣等10余項國家重要項目的設計工作。主持完成4項國家級及省部級研究課題(國家藝術基金、北京市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北京文化藝術基金等),在重要學術期刊和報紙發表10余篇學術論文,出版著作《金匠》、《現代金屬雕塑》,主編《熔古·鑄今:中國國際當代金屬藝術》,曾榮獲“第十五屆‘光華龍騰獎’(2019)中國設計業十大杰出青年”等重要獎項,作為策展人組織策劃“中國國際當代金屬藝術展”、“北京國際當代琺瑯藝術展”等十多項國際學術展覽,在國際國內重要機構和學術活動演講三十余次,擔任國內外重要賽事的評委十余次,作品被中國國家博物館等機構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