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幼林師從郭茂康學習壽山石雕刻,后又拜師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王祖光。一切有為法,盡是因緣和 合。自與壽山石雕結緣起,他對壽山石雕刻的熱愛與日俱增,如今已三十余年。在他三十余年的創作歷程中,最為打動他的是作品所呈現出的“天趣”與精工。
“天趣”之說古來有之。沈括在《夢溪筆談·書畫》中寫道:“汝畫信工,但少天趣。”,意思是“你的畫確實很工整,但少了天然的意趣”。王士禛在《池北偶談·談藝五·方爾止》也提到:“桐城方爾止,瀟灑有天趣。”近代則有冰心在《寄小讀者》十六中提到:“道路也依著山地的高下,曲折蜿蜒的修來,天趣盎然。”
“天趣”是包羅萬象中樸素而自然的展現,在壽山石的創作中則體現為因材施藝,“把頑石的豐富的色澤與不同的紋理以及瑕疵遵從內心探尋自然,從樸素中尋找‘天趣’。”精工則是精雕細琢,于作品的細節中展現作者精湛巧妙的技法。二者的結合為“形”與“意”的結合,形神兼備,方能使作品與觀者產生靈魂上的共鳴。
在鄭幼林初涉壽山石雕刻時,他創作時的這種“天趣”便顯露出來,從他早期的代表作《竹報平安》可窺見一斑。初見雕刻《竹報平安》的田黃原石,鄭幼林便被其石形深深吸引,腦海中已然浮現如何構圖,如何雕刻的場景。在他看來,石頭原有的石形非常適合雕刻節節高。
在當時“黃金易得,田黃難求”的環境下,鄭幼林為此三顧茅廬,將自己曾經的作品,甚至是自己為這塊原石設計的草圖拿給田黃石的主人看。許是他的赤誠之心打動了田黃石的主人,他最終得償所愿,并在朋友的推薦下,參加十天后舉行的一場全國性比賽。
比賽截至的時間朝著鄭幼林步步逼近,為此他日夜不停地對原石雕刻打磨,最后將這件《竹報平安》的作品完工。初出茅廬的鄭幼林在高手如云的比賽中獲得了銀獎,被評委夸贊稱“這件作品跟其他作品比蠻有新意的”。
這種“新意”,蘊含著“天趣”。在鄭幼林看來,想要暢意自如地賦予作品“天趣”,創作者本身需要有深厚的文化積淀,也需要從自然之中,從名家經典之作中汲取養料。
鄭幼林曾說過:“手藝人要多讀書、多走出去看看,多思考,汲取本行業之外的知識,正所謂‘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功夫在詩外’。功夫之外的東西很關鍵,多看書,多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才可能擁有浪漫的情懷和一顆‘悲天憫人’之心,做一個對事物有深層次看法和理解。擁有這樣的心境,周遭的一花一葉都可能觸動靈魂,成為創作的意象。袁枚有一首詩叫做《苔》,詩里有‘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苔花如米粒一般微小,卻能像牡丹一樣綻放,我們在詩里感受到了苔頑強的生命力,如何抓住這頑強的生命力,然后通過我們的作品,很好地表現出來,詮釋出來,這是很關鍵的。”
為此,他身體力行:為了更好地將中國傳統文化融入壽山石雕刻的作品中,鄭幼林專門去學習了國畫,試圖讓兩種不同的藝術門類在意境的營造上融會貫通;他也曾游歷大足石窟、龍門石窟、云岡石窟,還有麥積山石窟等等,從佛造像中“取經”;也曾去歐洲考察調研,從西方的雕塑中獲取創作的新思路,融匯中西。
除了擁有深厚的文化積淀外,想要創作出蘊含“天趣”的作品,還與創作者本身的心境密不可分。鄭幼林是純粹的,親切而充滿童趣的。他雕刻的《金色童年》《竹報平安》《純真年代》等作品,刻畫了一個個童真的稚童形象,他們或在放炮,或在提筆讀書。用鄭幼林的話來說,是“從樸素中尋找‘天趣’,創作心中所向往的情景,以慰藉心靈的留戀。”
滿眼生機轉化鈞,天工人巧日爭新。創作不能因循守舊,更需緊跟時代,開拓創新。鄭幼林近幾年也開拓了紅色主題的壽山石雕作品創作方向。比如《永遠的紅光》《一葉紅船映初心》等,都是以禮贊“建黨100周年”為題材、緊跟時代步伐的作品。
傳承
林大師桃李滿天下,門下學生不乏省大師、省名人,高級工藝美術師,中級工藝美術師,他為壽山石雕刻行業培養一大批中青年骨干。而他本人則積極履行社會責任,為壽山石雕刻行業的發展出謀獻策,并投入實踐當中。
他說:“我們的使命不只是傳統的師徒傳承,更重要的是進入校園,開展專業的教學實踐,將創新思路與實際相結合,致力于打造人才孵化基地,以新時代的審美價值觀和傳統題材的重新塑造,賦予壽山石雕刻技藝的生機和活力。”
在學術上,鄭幼林先后出版了個人專著《壽山石彌勒雕刻藝術》、作品集《中國壽山石藝術——鄭幼林雕刻藝術》《融古鑠今——鄭幼林壽山石雕刻藝術》《青春禮贊——青年雕刻家作品集》。
在推廣上,2012年8月19日中央電視臺中文國際頻道《流行無限》欄目組,拍攝制作的專題片《壽山石雕大師鄭幼林》在中央電視臺四套播出55分鐘,該欄目由政府官方主導拍攝,為推廣壽山石文化作出積極貢獻。
在實踐上,他前往企業,開展“大師面對面——壽山石專場講座活動”;前往高校,積極展開校企合作;開展“匠心筑夢”系列講座之——《石上春秋》講座等。作為市政協委員,鄭幼林先后撰寫了《關于設立福州壽山石雕刻藝術學院的建議》《關于在晉安樟林村建設中國壽山石旅游文化城的建議》《關于在閩江學院設立雕刻藝術學院的建議》等10多件提案和社情民意信息。
2019年,他作為“特殊高層次人才”被福州大學廈門工藝美術學院引進成為教授,在高等學府開設國家級非遺項目“壽山石雕”學科并進行傳授教學。由于在培養新一代高技能人才方面的杰出成績,鄭幼林先后被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授予“國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貢獻獎”“全國技術能手”稱號,被福建省委、省政府評為“福建省優秀人才‘百人計劃’技能大師”,被福州市政府評為第三屆“福州市優秀人才”,2018年被評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稱號,2020年被國務院評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2021年被中共福建省委人才辦認定為“福建省級高層次B類人才”和“廈門市高層次A類人才”。
2023年5月15日,鄭幼林連任福建省壽山石文化藝術研究會第六屆理事會會長。在他的帶領下,福建省壽山石文化藝術研究會緊緊圍繞壽山石文化藝術的交流、傳承、創新與發展,積極展開各項工作,為傳承弘揚壽山石文化藝術、推動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增強文化自信自強,推進繁榮我省文化事業和文化行業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從自身的經歷出發,鄭幼林教誨年輕的手工藝人:“如果只是埋頭雕刻,即使技術再好,造詣也會很快遇到天花板,要想再有所突破,必須靠思想和眼界。那些先賢就像一座座燈塔、一盞盞明燈,指引我們前進的方向。”
主要藝術榮譽
作品《其樂融融》《搏擊》等三十幾件作品獲國家級“金獎”; 作品《王質爛柯》永久收藏于故宮博物院,《萬象更新》《獨釣寒江》《近水遙山》等多件作品永久收藏于中國美術館; 出版個人專著《壽山石彌勒雕刻藝術》《中國壽山石藝術鄭幼林雕刻藝術》《融古鑠今——鄭幼林壽山石雕刻藝術》作品集; 2013年,作品《其樂融融》榮獲中國文聯“山花獎”; 2014年2月,被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等十部委授予“全國技術能手”榮譽稱號; 2017年10月21日,在中國最高藝術殿堂中國美術館舉辦“禪趣石韻——鄭幼林壽山石雕刻藝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