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匠人匠心 鑄魂于木——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牟湘波
時間:2023-08-01 來源: 中國工藝美術學會 瀏覽量:
1525 分享:
牟湘波,1969年出生,溫州
樂清人,高級工藝美術師、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中國木雕藝術大師,先后被授予“中國木雕榜眼”“中國木雕根藝金雕手”“浙江省工藝美術優秀人才”“浙江省優秀民間文藝人才”、浙江根雕藝術中青年十大名師等稱號,曾多次受到國家領導人、國際友人的接見和贊賞。作品多次參加全國、省市級大型藝術展,獲國家級獎項40多項,省級獎項20多項。其創作的作品《家園》、《沐春》、《晚歌》、《人在旅途》等先后被中國工藝美術博物館、浙江省工藝美術精品館、江西工藝美術館、中國木雕藝術博物館、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溫州的黃楊木雕創始于宋、元,流行于明、清。樂清木雕為浙江省和國家級非遺項目,門類齊全,在秉承傳統、保持黃楊木雕的原有風格和神韻的基礎上,大膽突破,推陳出新,已由“單體雕”發展到“拼雕”“群雕”,由普通“圓雕”發展到“劈雕”、“根雕”,技藝更趨精湛,作品更臻完美。刻刀善舞,匠心筑夢。薪火相傳的樂清黃楊木雕,代有才人出,牟湘波就是其中一位中青年黃楊木雕大師。與樂清不少黃楊木雕大師的家族傳承不同,牟湘波走上黃楊木雕路有些偶然。
1987年高中畢業后,牟湘波離開家鄉仙溪,應聘到樂清縣黃楊藝雕廠當學徒,拜師虞定良學習黃楊木雕藝術。“之前,我完全沒有接觸過黃楊木雕。”牟湘波說,就是平時喜歡涂涂畫畫,沒有多少美術基礎。經過半年培訓上崗了。“當時很單純,看什么都很新鮮,廠里的學習氛圍也很好,師兄們經常一起溝通、學習。”牟湘波介紹,當時他常常去廠里的陳列室,這些作品給了他啟迪,慢慢形成了一個想法,“我以后是不是也能創作出這樣好的黃楊木雕作品?怎樣提升黃楊木雕的雕刻技法?”
有了這份信念之后,牟湘波對黃楊木雕更加熱愛,為了創作出更好的作品,他利用業余時間去學習了素描。1991年,聽說廠里要送員工去中國美術學院進修,他毛遂自薦。由于有工作經驗,又有一定的繪畫基礎,牟湘波順利拿到了進修的名額。
在美院里,牟湘波系統學習了繪畫、雕塑等基礎知識,通過看展覽,以及眾多藝術書籍、雕刻作品,他漸漸對樂清黃楊木雕藝術有了自己的理解。
回來后,他開始嘗試一些新手法在黃楊木雕上的運用,把傳統的精雕細鑿和現代雕塑手法相揉和,摒棄傳統刀工的“割”、“切”的過渡語言,利用現代的電動工具,表現作品的肌理效果,營造了不一樣的視覺沖擊。
傳統木雕工藝講究動物形態的逼真,傳統刀法用得光滑,雕得仔細,而牟湘波刀下的動物則形似和神似兼具。牟湘波介紹,這是他領悟了素描中“有塊才有面”的要義后,利用光線的明暗對比來把握動物造型,根據黃楊木頭的本性本形本色,別出心裁地刻畫動物生存的空間環境,使作品形神兼備、虛實有致。
傳統的黃楊木雕,一些木頭的根部沒有利用起來,作品銜接也不自然,往往是把一個獨立的動物安放在一個另外做成的底座上,無所謂環境,影響了美觀和意境的表達。于是,牟湘波就別出心裁地利用原木塑造動物的生存環境,也就是木雕的底座,使動物與環境融合。
牟湘波將動物的生活場景與形象刻畫融合在一起,融技法與想法、形象與意像、傳統雕刻技藝與現代雕塑語言于一體,體現了傳統卻不失時尚的審美情懷,又跳出了傳統黃楊木雕需要另外配置底座的局限,有效拓展了黃楊木雕的藝境詮釋與表現形式。
有別于溫州黃楊木雕界習慣于雕刻人物題材的傳統,牟湘波選擇了動物作為自己雕刻的對象,抒發對家園、生命與自然的熱愛。
在牟湘波的作品陳列室里,牛、羊、猴、馬、虎、熊、駱駝等各種動物木雕作品琳瑯滿目、栩栩如生。多年來,牟湘波一直專攻動物雕刻。他說,太泛則不精,把動物雕刻好,就已經是一件很難的事了。
牟湘波的創作題材以動物為主,而動物中最多的是牛。有一次,有位朋友去他家參觀,就說“你這個牛像潘天壽畫的牛”。牟湘波說,“像,我是不敢說的,但創作時確實借鑒了潘天壽大師的作品。”
牟湘波在杭州的潘天壽故居里,看到過一幅水牛圖,“當時我就被震撼到了,就想自己雕個水牛。”這個想法促成了木雕作品《困境》。《困境》之后,牟湘波一直斷斷續續地用薄薄的,連著樹皮的黃楊木作為材料,創作以浮雕手法展現的水牛題材。這也是一種突破傳統的探索嘗試,因為按黃楊木雕的傳統,水牛都是圓雕的立體造型。
幾十年過去了,牟湘波創作的水牛題材作品,已經不下幾十件。“在這個題材上,有不斷提升的空間,每次做,我的感覺都不一樣。”
無論是污染河中奮力掙扎的牛,還是夕陽余暉下悠然暢游戲水的水牛一家,或是西出陽關的行旅駝隊緩步前進的大漠風景,牟湘波的作品風格越來越有分寸感,因材施藝,去蕪存菁,錯落有致,疏密相宜。“我的理解是,黃楊木雕的創作跟中國畫一樣,同樣需要虛虛實實,實要靠精工細做的鑿作去體現,虛需要結合現代雕塑線條的審美,這些靠的都是手上工夫,對技術含量非常高。”牟湘波舉了個例子,比如在創作巖石上的動物時,如何把一塊木料打造出石頭的質感,手下的刀如何去展現石劈的肌理,這種看似簡潔的刀法,其實費了創作者的無盡心力。
他的作品題材注意到了呵護大自然,關注環境保護這一重大題材,并以自己擅長的動物雕刻來加以形象地表現,從被污染河中的牛,到禿山崖頂的猴,表達了人和自然和諧相處、生生不息的美好愿望,激發人們保護大自然、關愛野生動物的時代主題。
牟湘波從藝之后,基本上居守鄉梓,因此對樂清的黃楊木雕藝術多了一份執著與體味,把人與自身、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之美轉化為刀筆下一件件富有創意的雕刻作品。
作品《依偎》對于牟湘波,是別具意義的——最初,它是一件泥塑作品,完成于牟湘波在中國美術學院研修時。一年后,他帶著那件泥塑《依偎》回到廠里。琢磨了大半年后,牟湘波在泥塑的基礎上,又做了提升,把這兩只猴子變成了木雕版。“我在創作時,更加有意識地強調了塊面性,在肌理的處理上也比泥塑更下工夫。我當時就在想,我要把它做得不像泥塑,也不像木雕,要像石頭鑿出來一樣。”
木雕《依偎》后來被送去一個展覽參展。“我以為就送過去放幾天,結束時我去領回作品,人家說獲獎了,不敢相信。”牟湘波說,這是他第一次比較有成就感,“不過獲不獲獎,我都會按這個路子創作下去,我是一個比較信自己的人。”
1999年,他將一塊帶有黑色條狀雜質的黃楊木廢料,運用現代雕塑寫意的手法與淺浮雕的技法,設計成一條飽受污染、水流湍急的河流,五頭水牛沉浮其間,神態疲憊,卻不辱使命、頑強艱難地游向彼岸。取名《困境》的作品表達了作者強烈的環境憂患意識,一舉獲得了浙江三雕創作世紀談作品展金獎。
從《困境》開始,牟湘波就發現,對于自己,黃楊木雕的原料,越自然越好。傳統的選料,爛的、朽的、裂的、變色的、有疤節的,都屬于缺陷,相當于廢料,但是設計理念可以改變一塊廢料的命運,殘缺有時候會賦予作品更廣闊的想象空間。牟湘波善于變廢為寶,雕刻中所用的大都是同行雕刻后剩下的殘根。對于別人遺棄的廢料,他如獲至寶,反復揣摩,精心構思,將殘缺不全的黃楊木根部設計成凸山殘洞,使黃楊木雕作品成為獨具魅力的藝術精品。因此,在牟湘波的作品陳列室里,可以看到由“奇丑無比”的殘根或雜料雕刻而成的佳作。
牟湘波說,“我最鐘愛黃楊木頭中最丑的部分,因為丑,所以才是獨特的、唯一的,這樣雕刻出來的作品即使題材一樣,由于它們所生活的空間環境不一樣,整件作品就顯得與眾不同,不會出現兩件或多件雷同的作品”,同時也增加了收藏價值。原本被人棄若敝帚的柴薪或木屑,在他妙手的撥弄下,幻化成猴、羊、豹、駱駝等藝術精品,且形態各異、活靈活現。
2002年,牟湘波獲得浙江省首屆工藝美術精品金獎的《人與自然》,山體裸露,植被稀疏,幸存的松樹凋零,殘缺的洞門大開,懸崖頂上,兩只老猴子龜縮默坐著,本性活潑好動的小猴子也不蹦跳,它溫順地偎依在母親身旁,神情疲憊,似乎若有所思。這個作品刀法細膩,線條簡潔,卻帶給人無盡的思索與遐想。長期以來他不斷探索,創作了許多優秀作品,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
獲得2014年溫州市旅游商品大賽金獎的黃楊木雕作品《牛浴》——晚歸的牛群在夕陽的余暉下閃耀著金色的光芒,水牛一家正在悠然自得地暢游戲水,牧歸時分,寧靜的村落升起了裊裊炊煙……
黃楊木雕作品《西出陽關》,憑藉一段原生態根材,通過象由心生的構思,取其橫臥之勢,集圓雕與浮雕的表現手法于一體,將因材施藝、去蕪存菁的的分寸感把握到位,有機地定格在全景式畫面,凸現出行旅駝隊呈縱向隊列、緩步前進的生動形象,并使“西出陽關”的寫實場景具備錯落有致、疏密相宜的視覺審美效果,富有“天人合一”的審美情趣,一如印證“最美的風景,永遠在路上”之說,可供玩味再三。作品《和諧之山》以群猴為創作載體,表達了群猴一家在春天來臨之際自由自在、歡快和諧的情景。作品《家園》雕刻的是三只羊組成的“三口之家”祥和寧靜的場景。這兩件作品運用傳統的雕刻技藝,結合現代雕塑語言,使作品更富時代韻味和審美情趣。
牟湘波的作品融自然美和藝術美為一體,把傳統雕刻技藝與現代雕塑語言相結合,體現了傳統、本位、現代的時尚審美理念,有效拓展了黃楊木雕的藝境詮釋與表現形式。由于在黃楊木雕藝術方面的辛勤耕耘,牟湘波開始在國內外藝術活動中嶄露頭角,先后被授予中國民間工藝美術家、中國木雕榜眼、中國木雕根藝金雕手、浙江省優秀民間文藝人才、浙江根雕藝術中青年十大名師、浙江省優秀高技能人才、樂清市杰出人才等,入選浙江省“萬人計劃”傳統工藝領軍人才、浙江省“五個一批”文藝人才孵化(名家培育)計劃。曾先后多次受到國家領導人、國際友人的接見和贊賞。牟湘波的作品多次參加全國、省市級大型藝術展,并屢獲大獎,他的作品《人和自然》《空谷傳聲》被評為浙江省工藝美術精品,《春曲》等作品分別載入《溫州年鑒》,同年獲得溫州市人民政府文藝創作銀鹿獎。
牟湘波2009年作品《向往》獲第五屆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會中國工藝美術文化創意獎金獎;2009年作品《戈壁印象》獲中國(深圳)工藝美術百花獎金獎;2010年《歲月流金》獲第十一屆西博會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精品展金獎;2014年作品《日暮鄉關》榮獲世界工藝文化節國際木雕技藝現場創作大賽金獎;作品《沐春》、《人在旅途》等先后被中國工藝美術博物館、國家博物館等收藏。作品多次上拍中國嘉德當代工藝美術名家作品。
當問起他對自己最滿意的作品是哪一件時,他卻說:“始終沒有最滿意的,有些作品幾年后回過頭來看,就不滿意了,藝術追求是無止境的。”編輯丨吳斌
來源:浙江省工藝美術研究院
(上述文字和圖片來源于網絡,作者對該文字或圖片權屬若有爭議,請聯系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