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古不復古
定窯拉坯,龐永輝為什么能拉得又快又薄,同時藝術性極高?
“青泥手就興融融,心向白云遨太空。肥瘦高低憑我意,千年載史一旋中。”
也許,龐永輝的這首《七絕·拉坯》道出了答案——那就是幾十年如一日的堅守。
1992年,龐永輝到定瓷有限公司,跟隨陳文增學習定瓷拉坯技藝及造型、裝飾藝術。“我學習定瓷從‘仿古’入手,選擇梅瓶、玉湖春等宋代定瓷最經典的造型,在仿制時放下自我,這既是修煉技術的過程,也是修煉自我的過程。”
1994年,龐永輝被委派到保定師專美術系學習,系統接受藝術熏陶和文化浸潤。
“拉坯是陶瓷制作的一項重要工序,這種手藝活兒看似簡單,但要想塑造出大小、薄厚、型體十分稱意的器坯,卻對匠人有著極高的要求。”龐永輝說,“沒有竅門,只能靠勤練多做。”保定學滿歸來一年多的時間,他只做刻花蓮紋小口瓶這一個造型,在無數次的重復中鍛煉心性,感知坯體線形,尋找定瓷造型藝術的理性認識。
“拉坯是個體力活,但不是簡單的體力活,是一個手隨心塑的歷程。坯在手,如在心,心開意解,方能心手雙暢。”龐永輝說。看著、旋轉的泥坯在自己的手里魔幻一般變化,心中就有“此中有真意”的愉悅。
多年苦心鉆研,龐永輝熟練掌握了揉泥、上輪、撥正、打眼、提筒、放型、收口、下輪、修坯等拉坯操作要領,其拉坯大氣洗練、飽滿流暢,形成了一整套當代定窯拉坯規范。現在,他所制成的毛坯,只在坯體表面平修一兩刀就能達到規定的薄厚度。他的技藝不僅提高了生產效率,還降低了生產成本。
此外,龐永輝通過對坯體弧線和用力程度的把握,把定窯瓶類高度由原來的40厘米突破到70厘米、100厘米,把盤碗類最大直徑由原來的30厘米突破到40厘米、50厘米,終結了定瓷無大件的定論。
2008年6月,中國工藝美術協會在福建泉州舉辦首屆中國美術陶瓷技藝大賽,龐永輝從全國190多名參賽者中脫穎而出,其拉制的坯體以“器壁薄、速度快、造型藝術性高”獲得大賽唯一金獎,龐永輝也成為轟動業內的“全國拉坯狀元”。評委會主任、清華大學教授張守智點評說:“我走遍了全國各地的瓷區,定窯拉坯拉得最薄、最好。”
“幾十年不間斷地重復一件事情,肯定會有枯燥、乏味和作品達不到要求時的苦悶,但內心的熱愛是化解這些負面情緒最好的良藥。”龐永輝說著,一塊兒毫不起眼的泥巴在他手里就被賦予了藝術的生命和靈魂。
龐永輝對定窯拉坯有著深厚的情感和獨到的見解,他根據生產實踐撰寫了一系列論文,《拉坯雜錄》《線形藝術在當代定窯拉坯作品中的顯現》等先后在《陶瓷科學與藝術》等國家級權威刊物上發表,為當代陶瓷生產者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指導和技術支撐。
“手就青泥,心向白云”。30多年的枯燥、重復的“旋花飛雪”(拉坯)撇去了龐永輝心中的浮躁,定瓷文化底蘊在他身上不斷沉淀、綻放,他也賦予了定瓷作品文化氣息的時代烙印。
除了拉坯,龐永輝另一個拿手絕活,就是“跳刀”。其跳刀手法,立刀如點,臥刀如線,形狀多變,或鱗鴻、或光波、或斧削、或披麻,姿態萬千……
定窯刻花是應用最廣泛、最有特點的裝飾方法,在陶瓷裝飾史上也是一個重要里程碑。“刻花講究的是和寫意畫一樣,不能描也不能改,完全靠性情發揮,每一件作品都是獨一無二。”
龐永輝在定窯胎體上刻花,其刀行如流水,花成如滿月,一起一落、一翻一轉俱成定式,抑揚頓挫間一氣呵成,刀停線止,可謂胸有成竹,水到渠成。
跳刀紋屬于裝飾范疇,在古定窯器物中偶爾出現。但是形式只有單刀席紋一種,最終因為定窯刻花、印花的崛起而沒有成為定窯裝飾的主流。
如何恢復定窯的跳刀紋?
在多年的實踐中,龐永輝記不清刻壞了多少件坯子。聽起來簡單的手藝,看起來龍飛鳳舞的刀具,其中的艱苦與辛酸只有龐永輝知道……
在制作《跳刀紋荷口瓶》時,龐永輝曾嘗試用跳刀紋頓點技藝完成。“這樣點頓會很均勻、完整、有秩序。”但在操作中,他發現人自身的缺陷往往會打破這種均勻。“人的呼吸變化、手臂關節的運動曲線,下刀時總會造成力度的改變,呈現的效果總有缺憾,達不到想象的均勻。”
“但后來我發現,恰恰正是這種缺憾,讓跳刀紋路反而更具律動感和節奏感。”于是,龐永輝不再刻意把握手的力度,反而讓不可逆轉的缺陷自然流露出來,展現器物缺憾美。
龐永輝通過對泥坯干濕和弧線的把握、力量與速度的調整,其作品的跳刀紋裝飾呈漸變有序排列,節奏明快,簡約質樸;點狀紋清新自然,給人以律動的工藝美感;復刀紋如刀劈斧砍,給人以爽健奔放的藝術觸動。
“定窯刻花展現出的不僅是俊美,更是靈動的意蘊。”龐永輝繼承唐代少有的陶瓷跳刀紋(席紋)裝飾,還獨創了當代多種跳刀工具,整理出點狀紋、網狀紋、繩紋、水紋、單刀及復刀紋等十幾種紋樣,把失蹤了上千年的跳刀紋救贖出來,創造性地用立刀和臥刀綜合技法賦予其新生命、調教以新姿態,豐富了定瓷藝術品的裝飾花色,被業內人稱為“當代定窯跳刀第一人”。
在國家級各項作品評比中,龐永輝作品每每成為評委們關注的對象,頻頻獲得大獎。2008年,其作品《荷衣刻花瓶》,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第43屆國際陶藝大會金獎。2013年,作品《太和跳刀紋剔花瓶》獲中國陶瓷工業協會最高獎“大地獎”金獎……
2013年,龐永輝創造了陶瓷拉坯史無前例的中空拉坯及雙層拉坯技藝。所謂中空拉坯即拉制的器形呈中空狀,強調口沿肥厚、圓潤變化,在視覺上打破了原有實用功能性,凸顯了器物情感化表現。雙層拉坯為拉坯作品藝術形式上的創新,拉制到口沿部位時可做雙層,使器形空前豐富。
作品《唇》是龐永輝頗為滿意的一件作品,其創作歷時一年時間,經過無數次研究實驗創作出來。“《唇》具有碗的特征,但坯體為雙層、中空,口沿變寬,既具有質樸素雅等定瓷的核心藝術氣質,又打破了其原來的空間,創造出了一個全新的空間。”龐永輝說
雙層拉坯使定瓷器形空前豐富,也引起了陶瓷拉坯界的普遍關注。2014年3月,龐永輝創作的雙層拉坯作品《石榴花開刻花瓶》獲得國家知識產權局外觀設計專利。
“人才隊伍培養是發展和創新產業的核心。只有解決了人才梯隊建設,才能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龐永輝說,“定瓷的傳承與發展既要堅守傳統制瓷技藝,又要具有創新精神,要用優秀的傳統文化服務當代生活,傳承人文精神和人文文化。”
要復興定瓷文化,絕不僅僅是死守過去的輝煌,而是將老祖宗留下來的技藝融入當代生活,在老手藝中注入新鮮的生命力。目前,作為國家級“非遺”的定瓷傳承再次面臨著斷代危險——6位省級“非遺”傳承人大多已年過七十。
“傳承是最好的保護,收徒不僅是技藝的延續,更是文化薪火傳承的體現。”龐永輝說,“我將發揮傳幫帶作用,培養創新人才,為非遺文化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
龐永輝在工作的同時,還課徒授藝。目前,他培養了十幾名拉坯工,多名已在國家級技能大賽中獲得大獎,成為定瓷傳承的主力軍。
2017年,龐永輝創辦了曲陽定瓷職業培訓學校,面向社會定期免費培訓定瓷產業工人。這一舉措不僅促進了當地就業和創業,也為定瓷技藝和文化的傳承開辟了更廣闊的空間。
學員韓濤進入定瓷行業前是一名大貨車司機,運輸行業的不景氣使他的工作時斷時續。在龐永輝的指導下,他成立了手工定瓷作坊,年收益達到50多萬元。2018年,23歲的郭少雄在龐永輝的鼓勵下,開始3D建模、3D激光雕刻等新技術嘗試。“原來手工制胎,單個用時2-3天,而3D建模只需1天就能完成,并且能精確控制坯體厚度、造型弧度。”
隨著新學員創業增多,定瓷日用瓷銷售占比由20%增加到了90%,定瓷產品正逐漸進入百姓的日常生活;大批年輕勞動力在本地就業、創業,定瓷非遺的“指尖技藝”,逐步轉化成為帶動當地發展的“指尖經濟”。
“非遺傳承進校園,讓孩子從小接觸家鄉的傳統藝術,在體會傳統陶瓷技藝的基礎上發現美、創造美。”龐永輝依托定瓷職業培訓學校,組織開展了定瓷文化進校園、青少年陶藝體驗培訓等活動,通過工藝美術大師現場講解、教學,師生近距離觀覽、體驗,激發了青少年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愛和非遺技藝的興趣。
“定瓷的傳承與發展既要堅守傳統制瓷技藝,又要有創新精神,加大非遺產品創新力度,定瓷才能實現從收藏品功能向實用型物品轉變。”龐永輝說,“在定瓷產品走向市場過程中,既要把刻花、剔花、印花等純手工符號留下來,又要運用當前科學技術提升工藝,讓定瓷文化自然而然地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當中。”
如今,定瓷不再是曲高和寡的“陽春白雪”,而是與每個人息息相關、行業前景相當廣闊的藝術門類,融入人間煙火的定瓷日用品,逐步走進尋常百姓家。
古瓷,新韻。曲陽縣依托定窯技藝,定瓷企業已達200余家,從業人員超過5000人,年產值2億元。定瓷已經成為曲陽重要的經濟產業和文化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