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 陳為新:從壽山石雕印章看當代文化傳承
時間:2024-01-26 來源: 中國工藝美術學會 瀏覽量:
256 分享:
陳為新的“闔家生肖·安康團圓鈕”系列作品中,曾有一對印章,印鈕雕刻著他一家的生肖:牛、虎、雙兔,高山石雕作,相互呼應,一家和諧,其樂融融。此印鈕為陳為新獨創,鈕式必依印主闔家生肖為之,以寓家庭美滿。特邀揚州名家祝竹先生篆刻:得閑便是主人、知足即為稱意,邊款其一為:“陳為新以闔家生肖制此安康團圓鈕,以之囑大兒,富貴名利也役人,需自寬解。身心宜有棲泊之所,耳目要有安頓之境,心神寧靜才無煩擾之害。天下佳山勝水,有閑情便是主人”;其二為:“陳為新以闔家生肖制此安康團圓鈕,以之囑小兒。人生在世總難周全,知足方得稱意。不驕盈,不輕佻,不操切,言思可道,行思可法,則萬事皆可成焉”。
《闔家生肖·安康團圓鈕》 對章 壽山高山石 陳為新雕刻
《得閑便是主人 知足即為稱意》 篆刻
《闔家生肖·安康團圓鈕》細節圖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有著家風文化的傳承習慣。曾國藩運用詩書、禮儀規范、書法來教導其子女時,注重開拓他們的心胸,在詩書中涵泳吟哦、引出興會,得到情感的滋養。中華傳統優秀的家風家訓,潛藏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內涵,將天地人和孝學修養等內容,以不同的具象載體展示,如:書畫、篆刻、信件、器物等,延展無限文化傳承與希冀。
“得閑便是主人,知足即為稱意”。此一對章述說著,于塵世之中,不為富貴名利所役,身心宜有棲泊之所,耳目要有安頓之境,心神寧靜才無煩擾之害。寥寥數語的邊款,刻錄下他對家庭的愿景,緊密相依,其樂融融,以獨特的方式傳達著家風家訓,記載下他對后輩諄諄教誨和殷殷期盼。
《闔家生肖·安康團圓鈕》對章之一
《得閑便是主人》祝竹篆刻
《闔家生肖·安康團圓鈕》對章之二
《知足即為稱意》祝竹篆刻
劉熙載《藝概》提到,“藝者,道之形也”。藝術是傳播思想的外在表現形式,真正的藝術品不僅具有文化價值和鑒賞價值,其收藏價值更具世代傳承性。在時光的流逝中,藝術家賦予其思想,鑒賞家挖掘其美感,收藏者投資其潛力,使藝術不僅可觀、可賞;亦可思、可藏,獲得長久的生命活力。
文以載道,藝以修身。陳為新深研明清印鈕文化,追溯明清歷史三百年,博采眾長為方寸之用。十余年來,他游歷全國文化名都,走遍各省市博物館,又得以收藏大家與文人名士指點交流;他不惜花費巨資,從世界各地購得各朝代鈕章,反復端看揣摩古為今用,在“為新印鈕藝術館”中,件件作品的來歷與歷史文化,他都如數家珍。“觀千劍而后識器,操千曲而后曉聲”,他與古為徒助推陳出新,其刀下形形色色的古獸鈕章,蒼勁有力古韻盎然,仿佛是跨越百年千年的時光隧道走到我們面前。
據目前考古記載,壽山石雕起點為南北朝。為新認為,壽山石歷史文化淵源可追尋更遠,其基因和血脈源自中華五千年的玉雕、石雕,同時也融合了中國書畫和民間工藝的精華技藝演進而成。至明清時期,壽山石印章因皇貴文人青睞,多用于印章和篆刻,人文、技藝、美學相互融合,更顯尊貴瑰麗。我們看到為新很多得意之作的印鈕都有名家篆刻的原因,這也是他在追尋并賦予作品更多的人文藝術和傳承意義。
2021年是陳為新的本命年,他為自己雕刻了一枚壽山老嶺石生肖“牛”的印鈕章,作品創作思路來源于韓滉《五牛圖》,黃牛昂首前瞻,雖靜而如動,充滿崛崛生機。由祝竹先生篆刻:與古為徒,時出新意。并將其一年的努力與收獲悉數記載于邊款:“福州陳為新兄以制印鈕名傳海內,歲次辛丑,本命年行吉運,獲授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福建省非遺傳承人,攜弟子共呈百福來儀師生展,又于烏石山畔創為新印鈕藝術館。舉辦從藝三十年成果作品展,同時藝海容物書稿付梓此皆奮蹄三十載之果也,因自制牛紐巨印囑余刻而紀之,辛丑歲杪,邗上祝竹識,時年八十于竹齋”。
《牛》 壽山老嶺石 陳為新雕刻
《牛》 作品側面
《牛》篆刻邊款 祝竹篆刻
他說:“當自己走過不惑即將迎來知命之年,就想著每年給自己雕刻一方印章,把當年重要之事羅列記載,在最好的年華中留下一套生肖印章,傳給兒輩作為家族傳承之物。以后兒孫每每讀印都會知道父祖的生平記事,也以此敦促自己必須努力,才能留下可記載可回憶可驕傲的成績,代代傳承。”
陳為新的先覺先明之見讓我佩服和深思。中央電視臺的《國家寶藏》重新喚起我們的中華民族自豪感,竹簡、陶瓷、漆藝、書畫等等先輩遺珍,都在傳遞著千年不可替代的文化與藝術價值。春節聯歡晚會的《只此青綠》,舞蹈詩劇演繹掀起全國“青綠潮”,致敬北宋王希孟千古名作《千里江山圖》,實現千年跨界藝術對話,堅定了我們的文化自信。當我們站在新時代的歷史起點上,如何領悟這樣不朽的文化傳承,如何做好當代具象物品和意象精神的一體統一與傳承,這是新時代的課題、挑戰和使命。
中華文明因交流互鑒而綿延發展,因兼收并蓄而創新超越,每一件時代作品的誕生,離不開時代藝人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謀求新變,每一樣文化精神的流傳,也離不開秉承者的守正守護。而承載著人文精神價值的具象之物,是父輩對家族子孫的基因親情、家庭風氣、學習進取的殷切寄托;而同時兼具經濟價值的藝術之作,也可以是品牌企業負責人對繼任者的財富與文化的守護和傳承;寶貴的中華千年非遺、文化財產,更是政府和國家需要不遺余力去保護、傳承與發展的文化命脈,薪火相傳代代守護。
陳為新,男,1973年,1992年從事壽山石雕刻至今,福建省工藝美術大師,系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壽山石雕傳承人,高級工藝美術師,一級/高級技師,師從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潘驚石,先后著有《為新刻石》《陳為新雕刻》《藝海容物》發表多篇雕刻技藝論文。作品獲得國家級和省部級獎項50多項。多件作品被國家級、省級美術館和博物館收藏,省級技能大師工作室,文化名家工作室,福建省民間文藝家協會青年藝委會主任,中國民協-中國壽山石文化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福建省工藝美術研究院特聘研究員,福建工程學院客座教授,福建商學院藝術設計學院客座教授,為進一步推動壽山石印紐雕刻文化傳播,對非遺項目進行保護傳習,于2021年初在三坊七巷區域內(澳門路2號)建立面積近三百平方米的文化場館“為新印紐藝術館”。
責任編輯:張書鵬
文章來源:新福建
(上述文字和圖片來源于網絡,作者對該文字或圖片權屬若有爭議,請聯系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