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 吳德強:在雕藝的詩畫里徜徉
時間:2024-02-03 來源: 中國工藝美術學會 瀏覽量:
130 分享:
“真理,是一塊燧石,受到的敲打越厲害,發射出的光輝就越燦爛。”馬克思這句話用來形容雕藝的魅力也十分貼切。尤其當你看到火光四濺、石屑紛飛,在吳德強的錘鏨刻刀之下,一塊塊頑石涅槃重生,幻化組合成瑰麗立體、如詩如畫的世界時,這種感覺就會更為強烈。
——中國工藝美術學會常務理事、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吳德強,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和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莽莽蒼蒼的千里江山、栩栩如生的古今人物、靈動可人的花鳥蟲魚……從事雕藝三十余年來,吳德強從藉藉無聞到名動全國,成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一路孜孜以求、鉆研打磨,創作出大量的藝術精品,驚艷世人。他20多次摘取國家專業賽事展覽的桂冠,多件石雕作品被國家博物館、中國工藝美術館等收藏。
吳德強的家鄉在福建泉州惠安崇武。這里有抗倭的歷史、有討海的心酸、有絕美的雕藝、有神秘的惠安女。這些給予他無盡的創作靈感。他一頭扎進生他養他的閩南大地,貪婪地汲取營養,深情地提煉藝術形象,從容地表達自己對家鄉、對生活的熱愛和感恩。《童趣》《樂在其中》《地藏王》《五福臨門》……一件件雕刻作品不管精美絕倫,還是質樸粗獷,都引人遐思,讓人沉醉。漢白玉雕作品《同心協力》則是其中的代表作。作品塑造了兩位惠安女手握一把鋼釬合力撬動一塊巖石的勞動場景,刻畫了惠安女勤勞樸實的美好精神,生活氣息濃郁,一舉奪得第十五屆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
藝術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吳德強表示,藝術家要努力通過作品,講述中國故事,謳歌時代精神,展示信仰之美、崇高之美。他這樣說也這樣身體力行。他創作的《唱支山歌給黨聽》《見“疫”勇為》《征途·戰友情》《惠女民兵》等作品都有著深深的時代烙印。其中,為了謳歌抗洪壯舉,他創作《大禹治水》,將惠安南派雕藝纖細靈動的特點發揮到極致。他刪繁就簡、循石造型,大禹腳踏海浪、身穿寬袍,左手緊握耒耜,右手揮手致意,整體非常簡潔;但他的衣領松動,袖口飄飛,眉頭緊鎖,眼神剛毅,纖毫畢現,讓人剎那間有時光倒流之感。而創作高達1.96米的漢白玉雕《人民科學家錢學森》,他數易其稿,歷時整整三年。甚至僅因雕像臉部有0.5公分的黑點,就把完工80%的作品報廢。最終,他不負眾望,活靈活現地把錢學森的儒雅、睿智、幽默、親切呈現出來,讓人嘆為觀止,也實現了他文以載道、藝以傳情的初衷。
藝無止境,貴在鍥而不舍。無論遭遇怎樣的難題,吳德強都不曾退縮,“我就沒有‘放棄’這個概念,這個想法從來沒出現過。”在數十年的雕刻實踐中,他扎根生活,刀耕不輟。堅持傳承與創新相結合,既從城市雕塑、建筑園林、佛教造像等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靈感,也接受現代藝術熏陶,吸取西方學院派的寫實主義優秀成果,漸漸形成了自己的藝術風格。
這當中,著名雕塑家洪世清教授的指點,觸及靈魂,大大開闊了他的藝術思維。吳德強說:“從洪教授身上,我學到盡量追求自然,追求天趣,追求人工、環境與時空和諧共生的藝術觀點。”
“融西方之簡約,納北派之拙樸。德強之作,以東方藝術為魂,化現代觀念為技。”中國工藝美術學會雕塑專業委員會原會長朱尚熹曾如此評價。
北京奧林匹克公園雕塑《合奏》、泉州動車站《海絲泉州》文化浮雕墻,還有湖南長沙《左宗棠》、廣西桂林《張孝祥》《柳宗元》等雕塑……如今,吳德強藝術佳作早已遍布各大城市,本人也載譽無數。但他不忘初心,將傳承發展惠安石雕這一千多年技藝視為己任,希望“以個人薪火,點燃技藝傳承”。為此,他帶徒授業,連年舉辦全國高校畢業生石雕創作營,建立大師工作室、雕塑教學實踐基地,
不過,最開心的,還是沉心在自己的雕藝世界里。他樂意在工作室里一坐就是半天,或者是在涂涂改改、構思一副作品畫稿,或者拿著工具、專心捏制作品土坯,也可能正從不同角度審視作品,看是否完美。他也喜歡經常到車間,在機器轟鳴聲中,和工匠和學生們一起探討,有時也自己上陣示范,雕撲、平直、打巧、鏤剔……
“因為熱愛所以堅持。”吳德強表示,“與石雕對話實在是一種樂趣。”他專門建設一個內如庭園、外似石雕四方體的的藝術館,命名為“耕石”。簡約大氣的線條、玻璃圍合的庭院、融入其中的竹林,形成一個隔而不絕、純凈有趣的藝術空間,置身其中彷佛就走進了自然。就在這自然精巧的館中,他和同行切磋,和石頭對話,在雕藝的詩畫里續寫自己“耕石種藝”的人生。
責任編輯:張書鵬
文章來源:東北振興網
(上述文字和圖片來源于網絡,作者對該文字或圖片權屬若有爭議,請聯系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