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史小明:業精于勤 臻于至善——“紫砂九雋”系列報道(一)
時間:2024-02-10 來源: 中國工藝美術學會 瀏覽量:
58 分享:
編者按:近日,鳳凰網記者在江蘇專訪“紫砂九雋”,記錄了他們在豐富紫砂文化內涵,擴大紫砂文化影響力,開拓當代紫砂新路上的動人故事。“紫砂九雋”孜孜不倦的追求,也契合了學會“引領行業發展、滿足時代需求”,“把工藝美術產品打造成為生活必需品”的理念。中國工藝美術學會公眾號以“人物”為報道方式,作系列報道,繼續講述他們的故事。
“宜興紫砂的傳承和創作,需要一種內在動力、一種行業情懷
、一種奉獻精神。”
“人間珠玉安足取,豈如陽羨溪頭一丸土。”宜興,古稱陽羨。千年陶都,薪火相傳。一代代紫砂藝術家用妙手匠心喚醒手中的五色泥土,闡述對生命的熱愛、對歷史的追溯、對時代的追隨。如何更好地傳承與創新是永不褪色的時代話題。
2017年,“紫砂九雋”誕生,由史小明召集范建軍、顧美群、蔣雍君、喻小芳、范偉群、蔣琰濱、毛子健、范澤鋒共九位江蘇省工藝美術大師和陶瓷藝術大師組成。不同于傳統形式以名人命名或師門傳承的工作室、藝術館,這個藝術家群體打破了門戶隔閡、融匯制技所長,力求成為新時代紫砂文化的拓展者。
六年走來,“紫砂九雋”從傳統中汲取養分,沉淀基因,用更貼近時代的紫砂作品詮釋紫砂文化,并在更寬廣更縱深的維度,豐富紫砂文化內涵,擴大紫砂文化影響力。近日,鳳凰網江蘇專訪“紫砂九雋”召集人史小明,走進他豐富多彩的藝術世界,解讀他在開拓當代紫砂新路上的動人故事。
“宜興紫砂的傳承和創作,需要一種內在動力、一種行業情懷、一種奉獻精神。”——史小明
這句話,不僅是他發自心底的虔誠信仰,更是30余年的知行合一。
史小明,江蘇省工藝美術大師、江蘇省陶瓷藝術大師、正高級工藝美術師、江蘇省技能大師、江蘇工匠、江蘇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在宜興,史小明是有著“新時代紫砂文化的拓展者”之稱的“紫砂九雋”團隊的召集人,同時擔任中國工藝美術學會紫砂藝術委員會副主任兼秘書長,中國陶瓷工業協會理事、陶瓷藝術委員會常務理事兼副秘書長,中國輕工業聯合會工藝美術大師傳承創新基地領辦人,江蘇省鄉土人才大師示范工作室領辦人,江蘇省陶協副秘書長、陶瓷藝術委員會副會長兼秘書長,江蘇省工藝美術行業協會常務理事、陶藝專委會副主任,江蘇省工藝美術、鄉土人才高級職稱評委,江蘇省民間文藝家協會理事,《江蘇陶藝》副主編,宜興市文聯副主席。
初心使然,他承前啟后,傳藝育人,淡泊名利,無私奉獻。追隨恩師紫砂大師徐秀棠,秉持匠人之心,潛心制器,將陶塑與砂壺有機結合進行創作,以“塑”入壺,設計風格鮮明,自成一派,“塑”出藝術的熱愛,更“塑”出時代的情懷。
如此心如璞玉,自可照亮蒼穹。
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徐秀棠與史小明之間便是亦師亦父的存在。出生于1970年的農村孩子史小明,高中畢業后進宜興紫砂工藝二廠學藝,1989 年拜徐秀棠為師,34年來不離左右,相伴始終,學藝更學做人。
在陶都宜興,徐秀棠大師的名字家喻戶曉。1954年,年僅17歲的徐秀棠便拜于“紫砂七老”之一任淦庭門下;1958年參加中國民間雕塑研究班學習,后轉入“泥人張”(張景祜)工作室學習彩塑;1995年創辦長樂陶莊。昨日之學徒,今日之大師。徐秀棠盡得名師真傳,成長為紫砂工藝史上的一代“全才”,不僅擅長書畫、陶刻,更是當代紫砂陶塑的開宗立業者。
上世紀80年代中期,宜興紫砂工藝二廠已是江蘇鄉鎮企業的排頭兵。而到了1987 年,徐秀棠來到二廠后,雕塑分廠設立,紫砂雕塑伴隨著紫砂行業的振興也一下子紅火起來。
當時才50多歲的徐秀棠不僅才智過人,而且激情澎湃,一大批有志于紫砂雕塑的熱血青年從各方奔來追隨。徒弟們在他的帶領下,制作的傳統作品產量高、質量好,接連不斷地推出創新作品。隨之,海內外客商紛至沓來,雕塑分廠也成為二廠的最大亮點。那時候的史小明不離師父左右,除了學藝,還幫師父接待了一批又一批的海內外客商、各級領導、文化藝術界人士等,他很快成為師父身邊不可或缺的重要幫手。
34年光陰荏苒,師徒二人形影相隨,無論是日常創作、還是對外聯絡,各種大、小、巨、細之事,史小明對師父多有協助。寫字畫畫時,史小明在旁鋪紙磨墨;做雕塑時,史小明幫師父搬好架子、備好泥;同時,他也是師父所寫文章、書籍的第一批讀者、審稿者,常會提出些看法和意見。
史小明對于師父交辦的事情都親力親為。如今的紫砂藝人是自由職業者,種種事務全憑自己打拼,這對一般從業人員來說,已是勉強應付。然而史小明不僅僅完成自己的創作、照顧家人,還會投入很多精力去承擔長樂陶莊(長樂弘公司)的一些事務。
悟性好加吃苦耐勞,師父也毫無保留地對他言傳身教,因此多年下來,琢玉成器,史小明在自己的專業上也有了一份沉甸甸的收獲,在業內小有名氣。他的紫砂雕塑作品《茶圣陸羽》《般若》《一團·和氣》《高山流水》《水云間》,他的《和》《延續》《留香》《清風》《得意》等系列紫砂壺作品廣受客戶青睞和玩家認可。
和—包羅萬象
耕耘不輟,他捧回了一個個重量級的獎項。作品連續三屆獲全國陶瓷藝術設計創新評比金獎、中國工藝美術博覽會百鶴金鼎獎等數十個大獎。另有多件作品被中國美術館、中南海紫光閣、南京博物院、臺灣歷史博物館、中國工藝美術館等多家機構和個人收藏。
2009年,年僅38歲的史小明就被評為高級工藝美術師,繼而又晉升為“研高”;2011年首屆江蘇省陶瓷藝術大師、陶瓷藝術名人評選中他以最小年齡入選省級大師。2016年成為紫砂界年齡最小的江蘇省工藝美術大師。此外,他還是宜興產區的第二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陶藝學會會員。
“有志者事竟成”,這句名言用在史小明身上十分貼切。
世事紛亂,人情冷暖,有多少師徒可以年年歲歲歡喜相見,談笑晏晏?或許史小明有此福分,當然,這與他的付出成正比。他追隨師父34年不離左右,不僅學會了本事,學會了吃苦,更學會了擔當。有徐秀棠大師這樣的師父是史小明的榮幸,反之,徐秀棠大師能有史小明這樣的徒弟也是一種福氣。
近20年來,史小明的很多作品均是晚間創作,一年之間多達三百個夜晚與陶泥相伴,故而師父徐秀棠大師為他題了齋名為“長(zhǎng)時廬”。月下工作臺,心手合一,一件件富于人文思考、風格獨特的作品躍然而生。
若談及他所堅持的藝術風向標,大抵可歸納為“藝走正道”。“傳承不守舊”“師古不泥古”,創新是他的不懈追求,意境是他每件作品的靈魂。正如作家山谷所言:“史小明有極高的藝術表現力,致力于文化思考,在文化積累和表現手段上深潛發力所為。”
史小明的多件作品皆是集人文精神和陶土溫度的妙手文章。
追溯紫砂陶的歷史,其起源以及紫砂壺的出現,與茶文化的發展緊密相關。“茶圣”與紫砂壺創始人供春、時大彬一樣,是紫砂藝人尊敬、推崇的先賢之一。史小明出于對紫砂陶文化與茶文化的淵源認同,一開始就獲得了文化意義上的觀照。選擇陸羽為紫砂雕塑題材,便是作者對歷史文化的一次朝圣、一份敬畏、一種信仰。
這件紫砂作品與歷史上諸多陸羽畫像以及近現代其他一些陸羽塑像頗有不同,突出的是他“著述繁富”的境界狀態,作者通過“閉關對書,不雜非類”的從容神情,略略上翹的下巴,麻布質感的寬袍大袖,生動刻畫出人物內在精神的豐富和層次,表明了他的信心和致力于經驗總結和歸納的使命意識。
《水云間》則融入了作者樸素的內心所思,訴說對生命的喜愛。水,于大地上自然無邊,遇變則通,源遠流長;云,于高空中變幻莫測,能積能散,風能帶走,雷卻無奈。堅守自我的純凈,既出世跳脫,也入世而安。
史小明通過兩種紫砂泥的對比撞色身體和服裝,使人物造型即興活潑,古樸自然,臉部表情極富感染力,眉眼傳神。運用堆、捏、琢、按、挖等多種雕塑手法:其一體態流暢,衣褶波紋流動,如水回旋而收;其二笑而實坐,坦然注視遠方,睿智而安詳;其三云袖空靈若飄,張開包容;每個體態精準地表達出作者的創意,水云自然間也有儒釋道的精神所在,是智慧的界點。依道而行,志存高遠,豁然貫通。在藝術人生中耐得住寂寞,專注恒一,靜待花開。在生命長河中不懼困擾,拿得起、看得清、放得下。
高山流水覓知音,伯牙與鐘子期“鼓琴遇知音”的動人故事在民間千古傳頌。然而當下,像“高山流水”般的純真知己境界實乃可遇不可求,史小明正是觀察著這個現實的世界,內心渴望擁有這種美好的真情實感,執意將“高山流水”化為紫砂雕塑,將《列子·湯問》中的“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的美好傳說定格。
紫砂泥恰到好處地顯示出人物的樸實無華,伯牙安靜端坐,輕撫一曲,眼神期待地仰臉看著身邊的知音摯友鐘子期,鐘子期微微低垂的雙目充滿認同陶醉的表情,豎起的雙指與伯牙的雙手似乎在同一個音符上心生默契。作者通過細節再現了“人生難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難覓”的生動場景。
身為以雕塑為主攻方向的紫砂藝術家,能塑又善壺已成為史小明的鮮明特色。他用寫意手法和夸張構思營造的壺藝作品不拘一格、以塑入壺,追蹤時代步伐,富有想象力和時代感。
他的茶壺作品,謂之“塑器”。繼榮獲全國陶瓷藝術與設計創新評比金獎的“大皮包壺”之后,先后有了系列作品,五色土的魅力與形狀不一的現代物感相結合,有著與時俱進的審美價值,讓人耳目一新。
在“茶緣系列”色彩不一、造型不一的花貨茶壺上,唐宋歷代愛茶的名家形象作為“的子”(壺蓋摘手)塑于茶壺之頂,盡顯茶文化圣者的高端形象,其相應的詩文陶刻壺腹,切題、切意、切情、切境,啜茶品詩,充盈濃郁的人文氣息,令人回味悠長,整體風格趨向于簡約、生動,寫實和象征并重,凸顯了作者的文化追求的強烈色彩和藝術巧思。
史小明的才情技藝是多方面的,文房雅玩、仿生擺件等閑情逸致作品也頗有氣象,南瓜、辣椒、文具、果盤、十二生肖,或寫實畢肖,或變形夸張,雖是雕塑小品,外溢出的卻是作者豐富的想象力和寫實、變形的駕馭之功。
遍觀他的作品——雕塑類的先賢陸羽、一團·和氣、誠信篤實,塑器作品的茶緣系列、和系列,以及各種擺件等,其文人巧思和妙手匠心,穿越百年時空,與開創文人紫砂先河的一代宗師陳鳴遠精神共振,并在當下雕刻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時代印象。
史小明從藝三十四載,言傳身教,無償帶徒授藝近30人,包括從事紫砂行業的殘疾人陶藝者。他非常重視學生與學徒的德藝培養,不斷為宜興紫砂藝術發展注入新生力量。所帶學生在專業領域中也獲得 “宜興紫砂陶技藝非遺傳承人”“宜興市青年科技英才”“優秀青年陶藝家”等榮譽或稱號,并在全國陶瓷設計創新評比展、江蘇省陶瓷藝術評比等專業大賽中獲得超過30個金、銀、銅獎項。無論是學生、學徒還是慕名而來的同行,史小明老師從不因為自己專業上是領先者而自傲。反而是耐心、細致、真誠、平等地進行切磋溝通。他經常謙虛地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特別是我們搞創作的人,要有學習的雙面鏡,集思廣益,接受更多的新事物新聲音新看法,這樣也可以提高自己。”
史小明說,師父徐秀棠大師所著文章有著明顯的特征,常從宜興陶瓷(紫砂)行業整體思考、如何發展來切入主題,較少拘泥于個人作品宣傳。凡此種種,耳濡目染。引領性的、大格局的思考方式,對于史小明而言,潛移默化,受用終身。
“小明是個具有組織能力、思維敏捷、誠信忠誠、平和待人、樂意為紫砂事業服務的人,是忍得了勞怨、意識健康的好人。”師父徐秀棠大師給予了這樣的評價。
1998年江蘇省工藝美術學會陶藝專委會成立,雖然當時史小明沒有任何職務,但因為徐秀棠大師擔任了專委會主任,因此相關陶專委的一些事務工作,就自然而然地落到了史小明身上,細致認真的工作作風讓他成了不可或缺的人。
宜興市陶協成立后,各類陶文化活動接連不斷,從兩次國際陶藝研討會到連續五屆“陶都風——宜興陶瓷藝術展”,連續五次組織無錫國際設計博覽會參展,組織江蘇省陶瓷藝術大展,連續十多次組團參與國際陶藝交流,幾乎每次活動都少不了史小明的積極參與。聯絡、協調、籌備、實施。由一開始的“推新人出新作”“全手工制壺技藝大賽”,到“陶都宜興十佳(優秀)青年陶藝家”評選、百年景舟紀念活動,史小明無一例外地參與其中。
這個世界對于每一個人最公平的莫過于時間,史小明的時間并不比別人多一分一秒,除了從事好自己安身立命的職業,卻心甘情愿投入如此多的精力服務他人,奉獻社會。得失之間,在史小明理解,都是一種收獲。
2017年,史小明攜手八位省工藝美術大師、省陶瓷藝術大師,聯合組建宜興陶藝界首個中青年陶藝家組合“紫砂九雋”。不同于傳統形式以名人命名或師門傳承的工作室、藝術館,紫砂九雋打破了門戶隔閡、融匯制技所長,力求成為新時代紫砂文化的拓展者。江蘇省工藝美術行業協會、學會名譽會長馬達曾寄語:任何時候、任何行業,都需要有充滿情懷的人。紫砂九雋組建以來,這種卓越共存的理念,攜手共進的謙虛,互學共勉的胸懷,一定會讓他們共同成長為新一代德藝雙馨的陶藝家,他們的未來美好可期!
六年走來,史小明與伙伴們攜手共進,“紫砂九雋”無疑是宜興紫砂行業一次成功的創新。從2018年第一次集體亮相于上海朵云藝術館,再到2022年成功獲得國家藝術基金支持,“亦步亦新”紫砂九雋創新作品展的步伐遍布北上廣、西子湖畔杭州、省會南京、瓷都景德鎮,并于2023年末在中原古都鄭州順利收官。此外,九雋亦走出國門,集體亮相奧地利、馬來西亞等國家。
集九人風采的巡回展將宜興紫砂文化更好地帶向全國乃至世界。在史小明的帶領下,“紫砂九雋”依托文創開發等方式,順利實現了經濟“造血”,為更好回饋社會提供了重要支撐。
作為優秀的策展人,史小明帶領紫砂九雋團隊分別開設“九雋講堂”,設立“九雋基金”“九雋學堂”多項公益項目,并在九雋會展廳不定期地舉辦各類豐富多彩、獨具構思的公益特色展覽活動,以實際行動助力鄉村振興。紫砂九雋作為行業一個新的風向標,在陶瓷文化的橫向與縱向的深耕中,成為政府和協會的有力補充,也為紫砂創作者與廣大紫砂文化愛好者搭建起了良好的溝通交流平臺。宜興市陶瓷行業協會史俊棠會長這樣說:“亦步亦新也就是常走常新,這充分反映了九位紫砂大師的扎實功底和求新能變的能力。然而再怎么變,他們的作品始終不離根不丟魂,根,就是宜興紫砂傳統之根;魂,就是中華優秀文化之魂。”
如今的“紫砂九雋”,為整個陶瓷行業,甚至工藝美術行業樹立了嶄新標桿。而這一天的到來,并非偶然,回溯史小明的從藝生涯,從師父身邊的大小事情做起,到省陶藝委的各項活動,再延伸到社會公益事業,種種繁雜勞苦,他練就了成熟的心智,積蓄了豐富的經驗,陶冶出甘為紫砂行業“公仆”的高尚情操。
業精于勤,公而忘私,臻于至善。他用一顆璞玉之心,在五色土的大地上種下無限希望與激情。而那些經過歲月淘洗的種子,破土即成風華。
責任編輯:張書鵬
文章來源:鳳凰新聞
(上述文字和圖片來源于網絡,作者對該文字或圖片權屬若有爭議,請聯系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