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范偉群:百年壺韻 愈久彌香——“紫砂九雋”系列報道(七)
時間:2024-02-16 來源: 中國工藝美術學會 瀏覽量:
571 分享:
編者按:近日,鳳凰網記者在江蘇專訪“紫砂九雋”,記錄了他們在豐富紫砂文化內涵,擴大紫砂文化影響力,開拓當代紫砂新路上的動人故事。“紫砂九雋”孜孜不倦的追求,也契合了學會“引領行業發展、滿足時代需求”,“把工藝美術產品打造成為生活必需品”的理念。中國工藝美術學會公眾號以“人物”為報道方式,作系列報道,繼續講述他們的故事。
遍觀范偉群的作品,皆可在陶土溫度中尋覓到古典人文精神的時代生命力。“人間珠玉安足取,豈如陽羨溪頭一丸土。”宜興,古稱陽羨。千年陶都,薪火相傳。一代代紫砂藝術家用妙手匠心喚醒手中的五色泥土,闡述對生命的熱愛、對歷史的追溯、對時代的追隨。如何更好地傳承與創新是永不褪色的時代話題。2017年,“紫砂九雋”誕生,由史小明召集范建軍、顧美群、蔣雍君、喻小芳、范偉群、蔣琰濱、毛子健、范澤鋒共九位江蘇省工藝美術大師和陶瓷藝術大師組成。不同于傳統形式以名人命名或師門傳承的工作室、藝術館,這個藝術家群體打破了門戶隔閡、融匯制技所長,力求成為新時代紫砂文化的拓展者。六年走來,“紫砂九雋”從傳統中汲取養分,沉淀基因,用更貼近時代的紫砂作品詮釋紫砂文化,并在更寬廣更縱深的維度,豐富紫砂文化內涵,擴大紫砂文化影響力。近日,鳳凰網江蘇專訪“紫砂九雋”成員范偉群,走進他豐富多彩的藝術世界,解讀他在開拓當代紫砂新路上的動人故事。
2023年5月21日,聯合國郵政發行了10款關于“茶與器”的紀念郵資票品,其中六枚主題為世界各地的名茶,四枚為茶器,其中兩枚皆為宜興范家壺:百年前由范大生所制的“東坡提梁”壺;當代由范大生嫡孫、宜興“紫砂九雋”成員、江蘇省工藝美術大師、江蘇省陶瓷藝術大師范偉群所制的“無相”壺。范氏一脈,流光雋永。相隔世紀光陰的兩把范家壺同時亮相世界舞臺,這是歷史的對話,是時代的回應。回溯百年時光,范大生制作的“東坡提梁”早在上個世紀初便走向國際,1926年榮獲“美國費城博覽會”金獎,可謂“東坡提梁”這一壺型題材中的典范之作。范大生嫡孫范偉群則承祖輩風范,將翱將翔,代表作“無相”把中國天道觀念納入壺中,巧妙體現事物運動變化的規律,充分展現出當下宜興紫砂非遺傳承人的一種態度、一種探索、一種情懷。“大生”是范廣善、范欽仁父子制壺共用之藝名。“大生”取自《易經》中“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謂易”,是陶藝世家的一種傳承形式。當年,范家父子因制壺技藝精湛,作品形神兼備、精雕細作,發揚傳統的同時將民族氣節融入作品中,故而廣受認可和尊重。“大生壺”則是人們對父子二人所制紫砂壺的統稱。“大生壺”不僅榮膺宜興紫砂第一個國際金獎,而且連續六次獲得國際金獎,民國時期便享有“千金難求大生壺”之美譽。“我有先天優勢,一做壺就很快上手,但更多的還得益于老師的關心、長輩們的關懷。”作為“大生壺”的四代嫡傳,范偉群自少年起就展現出關于制壺技藝的極高天賦。從14歲起進入紫砂二廠跟隨吳同芬老師學藝,得益于家庭氛圍的熏陶,老師的嚴格教導再加上自己的刻苦學習,范偉群很快便熟練掌握了紫砂的制作工藝。有一次,紫砂二廠采用不記名、不落款的方式舉辦制壺比賽,從而篩選成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徐漢棠的入室弟子的資格,范偉群在這次比賽中一舉奪得一等獎,順利拜在徐漢棠大師門下。名師出高徒,范偉群遂而在技藝和創作手法上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并早早地在眾多從業者中脫穎而出。1992年,年僅22歲的范偉群受聘為紫砂五廠的技術輔導,為紫砂行業培養了數百名新人。此后的三十多年間,他不斷鉆研進取,紫砂技藝也日臻成熟。作品工于形,匠于心,被國內外多家博物館收藏,獲得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紫砂非物質文化遺產省級代表性傳承人、江蘇省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全國輕工行業勞動模范、宜興市首屆五四青年獎章等榮譽。相比杰出的成就,范偉群的人格魅力更加令人動容。“沒人敢說自己已經登峰造極,所以要一直學習,更要一直創新,不斷豐富作品的內涵和生命力。”他擁有著一雙大師的手,卻懷著一顆學徒的心。遍觀范偉群的作品,皆可在陶土溫度中尋覓到古典人文精神的時代生命力。范偉群說:“文化的浸潤素來有一種安靜的力量感,紫砂是精神之事、情感之事,可以成為任何傳統元素、前衛設計的創造載體。”如作品“味象”,味是品味、審美、享受;象是山水之形狀,自然之萬象。縱目遠觀,敦而不失雋秀,一目了然。從古至今,中式之雅傳遞多少文人閑適、高雅的生活情致。“澄懷味象”通過留白的節制手法,剔去本身內外不必要的多余裝飾,以達到超理智審美心態的統一。“格物致知”將輕松閑適的片刻感官汲取設計、定格,并巧妙地在壺身添加陶刻,展現和諧而獨到的視覺效果,傳遞無物無欲的情趣意蘊。中國傳統思想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中國器物設計形態,同時器物形態又影響著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發展。“悟”這件作品為提梁式,相接之處,轉折恰似如意,整體空間虛實相應,以智見禪。壺身渾圓,壺蓋作漣漪紋飾之,壺蓋中央塑一禪修壺鈕,可見其面容森嚴,衣紋清晰,拂之自然。俯視,如臨水之上,道法自然。壺腹飽滿,壺肩呈一弧面,巧思細作。“二炁分,天地判,始成太極,即太極之先,萬物先天機也。”此件作品圍繞“無極”之哲學思辨進行創作,造型靈動自然,陰陽相交。壺體以“圓”的造型結構呈現,代表著永無休止地運動,恰似一個閉合的圓周無始無終,亦是暗合“抱圓合一”的東方哲理,如始育萬物,于蒼茫無極中鑿開混沌,清濁相匯,氤氳化生,道起鴻蒙的本源。壺咀、壺把的搭配由散而聚,由隱而顯,細觀,壺咀設計于壺腹延伸而出連接壺把順勢而為,其勢扶搖而上托起整壺壺韻,與壺蓋上“陰陽”造型壺鈕相映成趣,壺鈕寫實寫趣,區別以往一條曲線的表達,壺鈕以堆塑的手法呈現一種立體的“太極”紋樣,恰契氣孔之用。俯視,簡潔明快;平視,一側為滿,一側內凹,結構均勻對稱,象征一種陰陽調和、平衡的哲學內涵。整觀,一條流暢的“S線”貫穿壺身,使得器面光影流轉,動感十足,有光氣氤氳之妙也。再如范偉群的代表作“無相”,平視該壺,它仿佛一顆棱角分明又成熟飽滿的橄欖核,又形似一朵含苞待放的曇花。俯身觀它,壺面既像一片秋葉,又似一艘浮于水面的扁舟。其形態介于具象與抽象之間,既有現代主義陶藝之理性骨骼,又具備傳統紫砂藝術之感性情趣。古語有云:壺中有乾坤。中國人幾乎都有一個將人和自然萬物視同一體的宇宙觀,既擅長以大觀小,也長于以小見大,即使是設計一個普通日用器,也會巧妙體現事物運動和變化的規律。范偉群也如此,他很智慧地從天道觀念中發展出藝術創作的語言邏輯,從他身上可以看到文化傳承的強大慣性力。“無相”這把壺也仿佛超越了它的泥性,成了一個自在自為的生命體。關于紫砂文化發展,范偉群有著更加深度的思考。“我更希望的是,通過我們這代人的努力,將來紫砂文化不僅僅停留在茶桌上,而是成為一種生活方式,閃耀中華大文化。”范偉群如是說。在與紫砂相伴的幾十年間,他不僅是一位手藝人,更是紫砂文化的布道者。他曾先后多次赴美國、法國、英國、歐盟國家、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國舉辦紫砂作品展,并出版《宜興紫砂簡史》《民國紫砂簡史》《范偉群紫砂藝術作品集》等多部專著與學術論文,矢志不渝地推廣紫砂藝術,傳播紫砂文化。這種愿為紫砂行業傾力奉獻的璞玉精神實則為千百年來范氏興家傳家的“精神密碼”。相傳春秋末年,范蠡攜西施泛舟太湖,隱居宜興,忙時務農,閑時制陶。經范家后人代代相傳,至清乾隆時期,范章恩創辦了“范家農莊”,這是紫砂歷史上第一個有文字記載的紫砂陶坊。“范大生”作為宜興紫砂手工藝人的楷模,在時代的浪潮中,打破封建守舊,將制壺技藝公開傳授,成為宜興紫砂職業教育第一人,培養出許多優秀人才,為宜興紫砂注入了蓬勃生機。承載前人重任,范偉群在傳承發揚紫砂文化這條道路上砥礪前行,在多次對外交流、推廣紫砂文化的過程中,范偉群意識到紫砂的生產模式應該主動變革,走品牌化的道路。于是,他承先賢之風,不僅牽頭成立了“西望村紫砂陶瓷專業合作社”,還創辦了享有盛名的“范家壺莊”。如今,范家壺莊不僅是做壺的地方,也是壺藝交流的場所。壺莊致力于讓更多的人了解紫砂,熱愛紫砂。壺莊是開放的,任何人慕名來訪,都可以來學習紫砂制壺技術,范偉群不僅自己傾囊相授,還經常邀約知名前輩來指點斧正。壺莊更是承載紫砂文化記憶的基地。壺莊內的大生藝術館陳列著數十件經典的大生壺。而在大生藝術館對面的紫砂名壺館則收藏了從漢罐開始到現代的上百件名家作品,就像一本記載了紫砂藝術前世今生的歷史書,每件藏品背后都在述說著一個滄桑的故事。歲聿云暮,龍年將至。今時,走進瑞雪覆蓋的范家壺莊,一個以“龍窯”為主題的紫砂文化體驗館已全新亮相,修繕一新的“大生園”也即將完工。天地間一片雪白,凝結住百年時光,更蘊藏著無限的新生力量。
責任編輯:張書鵬
文章來源:鳳凰新聞
(上述文字和圖片來源于網絡,作者對該文字或圖片權屬若有爭議,請聯系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