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 張愛廷:歲月雕琢匠心
時間:2024-03-28 來源: 中國工藝美術學會 瀏覽量:
126 分享:
“有石美如玉,青田天下雄。因材施雕琢,人巧奪天工。”這是著名書畫印石專家潘潔茲對青田石與青田石雕由衷的贊美。青田石作為四大印石之一,光澤秀潤,質地細膩,由于其溫潤的青色而被文人推為“石中君子”。
青田石雕以青田石為材料雕刻而成,有著悠久的歷史。青田石雕以巧雕和鏤空為特點。作為中國傳統工藝品,青田石雕發軔于浙江青田,精雕細刻,寧靜之中可見悠遠,大氣之中不失精致,寫實寫意諸法齊備,享有“在石頭上繡花”之美譽。談到青田石雕的發展歷程,就不得不談到一位青田石雕的代表性人物——張愛廷。
《壽比南山》
和許多石雕名家不同,張愛廷并非出身于石雕世家,他在正式開始石雕生涯之前,頗經了一番波折。盡深耕石雕終揚名管張愛廷在校學習成績優異,尤其是對繪畫表現出了極強的興趣與極高的天賦,但是由于家庭原因,小學畢業后,張愛廷便停止了學業。父親將他送到了“西姑湖農林木高級社”,開始了為期三年的開荒歲月。然而西姑湖地區地處高山,氣候惡劣,根本不適合種植農作物。因此,開荒事業便告一段落,張愛廷也暫時失去了工作。
1957年1月,張愛廷聽說青田石雕廠招收學徒,不顧家人的反對,張愛廷決定報名。1957年3月,張愛廷順利進入石雕廠工作。談到為何決定報名青田石雕廠,張愛廷坦言,一方面是出于對繪畫的興趣,另一方面是生活所迫,謀生所需,至于哪個占比更多,是說不清楚的。但毋庸置疑的是,這一決定改變了他一生的命運。從事石雕,不僅僅是出于對藝術的追求,更是為了改變命運所做的努力。
在石雕廠僅僅學習一年半,張愛廷就被廠里選去浙江美術學院(現為中國美術學院)進修學習。這段在學院學習的經歷給張愛廷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張愛廷自認為這輩子最值得慶幸的有兩件事,其中之一就是在美院進修學習。雖然僅在美院學習兩年,張愛廷的天賦就已經被極大地發掘,其師潘雨辰高度評價道:“作品具有強烈的時代感和思想性,已經達到連我都非常佩服的程度,在將來,很有可能成為一個藝術大家。”確如其言。
在美院學習兩年后,張愛廷便由于工作需要被召回石雕廠。回到石雕廠之后,張愛廷便開始一邊教學,一邊創作。談到這段經歷,張愛廷遺憾地表示,自己才學了兩年,還沒有學懂,就回來教學,當時感覺非常困難。他毫無保留地將自己學習的技術教給青年人,不僅教技術,而且教做人的道理。后來,他教出來的學生,大部分都成了廠里的骨干。
教學兩年后,青田石雕廠提拔張愛廷為青田石雕廠創作組組長,這一創作組是由廠里選出的五個骨干技藝成員組成,專門負責石雕產品的創新設計和創作。這一時期,張愛廷創作了不少優秀的作品,《舞獅》《奏樂民族小孩》《豐收的喜悅》《椰林深處戰鼓響》等一系列作品斬獲了許多獎項。張愛廷后又擔任青田石雕廠廠長。張愛廷退休后,仍然“刀”耕不輟,進入了一個新的創作高峰,此階段的《喜悅》《和平之春》等作品揚名海內外。
在青田石雕廠跟隨黃華英老師學藝的時候,黃華英老師常說:“一個工藝美術創作者,先是工匠,其次是藝人,最高層次是藝術家,藝術家是有思想的。”這句話對張愛廷觸動很大,進入美術學院后,張愛廷才真正領會到這句話的內涵。
張愛廷雖然僅在浙江美術學院學習了兩年,但是他的技藝與思想得到了突飛猛進的成長。他不僅學習雕刻技藝,而且學習了很多繪畫知識,將自己的繪畫知識融入到自己的雕刻中。他融貫中西,不僅學習中國的國畫大家顧愷之、吳道子等人,而且學習西方的達芬奇、米開朗基羅等藝術大家。在廣泛的學習之下,他已經具有了自己的思想和藝術個性,離“藝術家”這一境界更近了一些。
之前,人物雕刻是青田石雕的薄弱項。張愛廷來美術學院進修也肩負著將人物雕刻的技術帶回青田石雕廠,推動青田石雕人物雕刻進入新階段的歷史性使命。張愛廷不負眾望,他不僅學會了人物雕刻,還突破了傳統人物雕刻以線條為主的籓籬,創造性地將線、塊、面結合起來,更加注重人物的立體感,刻畫人物的肌肉線條,使得筆下的人物形象更加逼真,更加有血有肉,張愛廷也因其人物方面的創作而揚名。
張愛廷擅長人物創作,尤其擅長雕刻壽星和小孩類型的人物。雖然壽星是石雕的傳統類型,但是以“不是創新的東西不做”為創作理念的張愛廷也同樣有自己的獨到之處。他使用夸張的技法,重點將壽星的額頭雕刻得更加凸出,表情更加生動,他刀下的壽星精神健朗、滿面春風、神情自然,老而不衰,有仙風道骨之氣。張愛廷經常在作品中呈現兒童的形象,他刻畫的兒童,夸張浪漫。在他的代表作《喜悅》中,為了表現兒童的天真可愛,張愛廷特意將頭臉雕刻得和身子差不多大小,但是卻并不顯得比例失調,反而妙趣橫生。
除了壽星與兒童,張愛廷還雕刻民族英雄以及一些女性形象,他刀下的人物以形傳神,形神兼備,是不可多得的佳作。張愛廷認為在學院進行系統的學習固然很重要,但是對于石雕創作來講,重要的是能不能將在學院學習的理論應用到石雕中去,能否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張愛廷珍惜石頭,不愿意浪費石料,擅長因材施藝,因色取巧,力圖發揮石頭最大的功用。關于雕刻,他有自己獨到的體會:“要雕刻好一件作品,首先要深刻理解作品的內容,突出主題思想,拿到塊原料就要琢磨考慮做什么題材合適。主題的神話、性格的塑造、情節的開展、結構的展開、色彩的利用,要做到恰到好處,使作品達到獨到的造詣和完美的效果。”
雖然已經八十多歲了,但是張愛廷精神矍鑠,始終沒有停止過學習,沒有停止過創作,始終在追求藝術,即使是今天,張愛廷仍然沒有待在自己的舒適圈,仍然在學習新的知識,他最近在閱讀關于徐悲鴻的著作《徐悲鴻——中國近代寫實繪畫的奠基者》,可謂是以有限的生命追求無限的藝術。
《蚌仙》
在張愛廷的一生中,他經歷了許多的身份的轉換,這些身份的轉換,大部分都是服從工作的安排,服從于國家,服從于集體的需要。前往浙江美術學院學習,張愛廷身負扭轉青田石雕人物創作短板這一局面。后被調回廠里教學生,任創作組組長,任青田石雕廠廠長,每一次身份的轉換,都意味著新的責任。張愛廷非常清楚這些,他欣然接過重擔,出色地完成了任務。在他的學習與教學下,青田石雕的人物雕刻得到了歷史性的進步。青田石雕廠創作研究組代表著青田石雕很長一段時期的繁榮與進步。而最為重要的一個身份轉換,是擔任青田石雕廠廠長,這意味著一個藝術人員走上管理崗位。張愛廷深知這不是個人的事情,而是一個企業幾百口人甚至幾百個家庭的事情,為此,張愛廷還特地學習了企業管理的相關知識。終于,在張愛廷的潛心經營和全廠職工的共同努力下,石雕廠的年產值從20多萬元提高到200多萬元,經濟狀況得到了極大好轉。
鑒于多種因素的混合,張愛廷毫不避諱石雕作品的政治性與商品性。談到自己最滿意的作品,張愛廷說自己最滿意的作品是創作組時期和組員一起創作的《東方紅》組雕,創作于1966年,作品題材涉及到很多政治人物,因此在雕刻的時候格外謹慎,認真研究黨史,吃透歷史后才敢進行造型構思,經過專業人員驗收合格后才動刀,在骨干成員的共同努力下,《東方紅》組雕大獲成功,在全國巡回展出,一時風靡全國。但是,由于歷史原因與時代限制,這組組雕現已經無處尋覓。由于身任青田石雕廠廠長,他也需要兼顧廠里的經濟效益,需要將廠里的產品賣出去。因此,他創作作品會兼顧藝術性、政治性與商品性,會根據創作的不同目的,調整三者的比例,力圖創作出兼具思想內容、藝術、市場的作品。
張愛廷很少考慮個人的得失,總是將國家、集體放在第一位。張愛廷坦言這種心態的形成與他在集體環境中成長有關,他覺得自己是石雕廠、國家培養出來的,自然要回報這個行業,回報國家和集體。張愛廷的代表作品之一《喜悅》,曾有人出價上千萬元購買,張大師選擇了自己留下,但是聽說青田石雕博物館需要這件作品的時候,他義無反顧地將其捐獻給了青田石雕博物館,張愛廷真稱得上是德藝雙馨的大師。現在,張愛廷家里還掛著《喜悅》的照片,可見其珍視程度。
走進張愛廷的作品展覽廳,一組名為“和平之春”的作品由于其獨特性而格外引人注目,這組作品以兒童為主要人物,但是作品中的兒童不是傳統文化中代表吉祥如意的福娃,而是一群來自不同國家、不同民族,有著不同顏色皮膚的兒童,他們在一起或歡歌載舞,或嬉戲玩鬧。張大師因色取巧,刻畫的人物形象鮮明,栩栩如生,大師將其命名為“和平之春”,其背后的含義一望而知。大師自述創作的時間是1998年,可見其與當時的國際環境有關,大師心系國際的和平與安寧,特意選用兒童,喚起人性最深處的善良與純真,借兒童呼喚世界和平。
張愛廷國際視野的形成與其兩段國際交往的經歷有關。1967年,張愛廷作為專家被選派到阿爾巴尼亞傳授青田石雕技藝。1989年,張愛廷前往日本進行技術交流和表演。其中,阿爾巴尼亞的經歷對張愛廷影響較大,被張愛廷認為是人生中最關鍵的兩件事之一。張愛廷是一個極為謙遜的人,談到國際交往,他表示自己是懷著學習的心態去的,不同的國家都有自己的民間工藝,也各有自己的優點,有值得學習的地方。
《和平之春》這一系列作品的內容不同于傳統石雕的內容,其中寄寓著大師渴望世界和平的愿望,展現了大師胸懷之寬廣,思想之高深。談到這組作品當時被外國媒體報道時,張愛廷非常自豪。
張愛廷是一位非常溫和的老人,他不善言辭,敦厚、質樸,非常謙虛,從不夸耀自己,然而,他僅僅只是用平實的話語講述自己的經歷,就足以觸人心扉。他以其作品生動鮮活地表達了自己的夢想與追求。
對于喜愛石雕的年輕人,張愛廷囑咐道:“石雕是中華民族有著幾千多年歷史的優秀民間工藝,一定要發揚光大,不能在我們這一代停止。”張愛廷強調要重點培養年輕的人才,讓更多喜愛石雕的年輕人可以進入這個行業,告誡年輕人不要害怕暫時的困難,而是要堅持下去,青田石雕會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越來越好。
張愛廷: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青田石雕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其在青田石雕方面有著很高的藝術造詣,人物、山水、花卉無所不精,尤其是在人物創作上,技藝爐火純青。其藝術創作“形”“神”“趣”兼備,形成了個人的藝術風格特色。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他多次受國家派遣,前往歐洲、非洲及東南亞諸多國家、地區進行藝術指導及授課。多件作品被國家選為國禮,贈送外國元首;代表作《壽星》《舞獅》《喜悅》被中國工藝美術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館收藏。
責任編輯:張書鵬
文
章來源:
浙江工藝美術
(上述文字來
源于網絡,作者對該文字權屬若有爭議,請聯系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