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30余載的藝術生涯中,他能“入”,亦能“出”——既“承古韻,襲古藝”,又不斷追求作品體量、技法及題材上的創新與突破,從而沖破古今、藝術門類之間的藩籬,漸成多變的風格,成就一番新天地。
“化古人為我有,創造自我獨立之風格。”守正出奇,自有天地。
九只憨態可掬的狻猊,或搔首弄姿,或翹首顧盼,或兩兩嬉戲,或扶鼎張望……造型各異,令觀者第一眼就頓覺有股活潑潑的生氣,撲面而來。其表情亦是很萌很豐富,每一只都是活靈活現的“表情包”。狻猊,古代著名神獸,形似獅子,乃“龍生九子”之第五子。這件名為《九轉乾坤》的組雕,深見陳為新的雕刻功力,他正是以擅刻獸鈕而著稱。作為中國古代印章的經典制式,獸鈕已歷2000余年。
得獸鈕豐厚傳統之滋養,陳為新的獸鈕,遺貌取神,以高古稱奇。簡筆勾勒,一氣呵成。方寸之間,螭龍虎豹,躍然而出。不過,《九轉乾坤》不能簡單地視為獸鈕的“放大版”。受限于印臺的大小與形狀,獸鈕創作的空間頗為有限,僅在方寸之間施藝雕鈕,喻為“帶著鐐銬的舞蹈”,少幾分灑脫,缺幾多飛揚。圓雕在創作空間上要自由得多,而面臨的挑戰也更大。
就石材而言,價高質優的印章石用的石材料多為壽山石名品,如田黃、芙蓉石、荔枝凍等色澤較一致或者色彩奇巧的材料,其石質凝膩溫潤,通靈度好。
明末清初的著名畫家石濤“搜盡奇峰打草稿”,陳為新則是閱遍神獸刻獸鈕。卅余載來,藝海泛舟,獸“群”漫步。或徜徉于各大博物館,或流連西安碑林、摩崖石刻,或駐足石窟造像……不同神獸之貌、之形、之態、之神,陳為新早已了然于心。不同品種、質地、大小的石材,他皆得心應手,且揮灑自如。流暢的線條,靈動的氣韻,巧妙的取色,多變的造型,給人帶來酣暢淋漓的快感。九只狻猊,姿態萬千,筋骨矯健,卷毛螺髻,柔順飄逸。威武雄壯,又不失清雋秀朗。神獸,從鈕雕到圓雕,不只是由小及大的轉變,也是陳為新雕刻技法的“蛻變”。
陳為新并不滿足于神獸在體量上的超越,也孜孜探求不同藝術門類間的借鑒與融合。《百態羅漢》作品系列便是石濤《石濤大士百頁羅漢圖冊》的“壽山石雕版”。
明清人物畫與現代壽山石雕,兩種藝術語言跨時空、跨門類的“轉譯”與對話,既是對先賢、對經典的致敬,也是他在創作題材方面的拓展與摸索。
東晉顧愷之云:“凡畫,人最難,次山水,次狗馬,臺榭一定器耳,難成而易好,不待遷想妙得也。”(《論畫》)
筆墨丹青尚且如此,更遑論刀筆刻寫。書畫家、收藏鑒賞大家吳湖帆先生曾說:“(石濤)畫人物最佳,遠勝山水;山水則愈細愈妙。后之學者,從橫暴處求石師,遠矣!”不同于石濤晚年粗放不羈的大寫意,《石濤大士百頁羅漢圖冊》鐵線勾描,線條流利,力度均勻,敘事清晰,飽含人文情懷。
陳為新《百態羅漢》作品系列之《載經弘法》《法慧無窮》《白象聽經》,羅漢、侍者、坐騎,皆惟妙惟肖再現了原作之神韻,人物造型生動,神態各異。但,又并非是“依葫蘆畫瓢”式地照搬,而是通過做減法,更加突出人物的形象,須發、表情、神態、動作,皆極盡傳移模寫之能事。
羅漢著身袈裟之衣褶,大象頭部皮膚的褶皺,線條細膩洗練,似風過湖面泛起的層層漣漪,充滿了動感,饒有“曹衣出水”之風。此正是:“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坐騎之神獸,螺髻歷歷,秩序感強烈,立體的雕件視覺沖擊力和藝術感染力更強。陳為新雕刻神獸之駕輕就熟,可見一斑。
《百態羅漢》作品系列之《法慧無窮》(局部)宋代著名隱士林逋“以梅為妻,以鶴為子”之典故是壽山石雕創作的常見題材之一。陳為新的作品《梅妻鶴子》,以壽山山秀園石為材,巧雕人物、仙鶴與梅樹。紅為人物臉部與手部、鶴頭及靈芝菌蓋,灰為衣著、鶴身,褐為虬曲盤結的老梅,層次分明。
線條上,人、鶴,簡潔圓潤;山石、梅枝,錯綜嶙峋。簡繁、輕重,形成鮮明對比。隱者寬衣博帶,須髯飄飄,雙目微閉,似臨風把酒,又似陶醉不已。身旁的仙鶴,口銜靈芝,似抬頭凝望,又似喁喁私語。身后的老梅,疏影橫斜,若有暗香盈盈。人鶴呼應,襯以梅樹,將隱士遺世獨立、孤高清絕的品性,刻畫得淋漓盡致。
自宋代清玩始成文人雅事以來,鮮花、瑞草、嘉果、奇石、瓷瓶、茶器、鐘鼎彝器、圖書經籍、文房四寶等雅物皆可為清供。
吳昌碩、齊白石等書畫巨擘,所創作的《四季清供》小品畫如一盞早春茶,清新淡雅,耐人尋味。
陳為新創作的《四季清供》《福祿壽禧》等組雕,可謂“吃”透了吳、齊兩位大師清供、瓜果和花鳥畫之神韻,再次刷新了我們對陳為新創作風格的固有認知。
陳為新《四季清供》組雕是此類小品畫的“復刻”,更具文人的雅趣與韻致。
佛手、折梅、薰爐與印章,牡丹與神龜,紫砂壺、荷花與典籍,肥蟹、菊花與提梁壺,這幾對組合,恬淡清雅,且寓意吉祥,乃文人空間案頭清供之佳品。
而《福祿壽禧》則因勢造型,因色取巧,石材的天然色相,藉由精妙的技巧,利用到極致。運刀走筆,葫蘆、枇杷、桃子、石榴,果實累累,栩栩如生。花葉扶疏,虛實相生,疏密有致。花果枝葉間,又有松鼠、喜鵲、靈猴、神鹿等瑞獸祥鳥,點綴以草木、山石,生氣盎然。細細品味,滿滿的吳昌碩、齊白石的筆意與畫趣,又蘊藉著陳為新雄健沉厚之風,彼此交融。
再如,融合了動物與花果清供的《靈猴獻壽》,使人眼前一亮。三只猴子,姿態、造型都很“上分”,刻畫傳神,妙趣橫生。其中,居C位者,雙手托舉一盤豐盛的瓜果。它目視上方,殷勤獻禮之態,活靈活現。手臂彎曲之狀,可見果盤之豐贍厚重。
盤為藤編,上有石榴、佛手、櫻桃、仙桃、靈芝和荔枝。綻開的石榴及櫻桃、荔枝,沉甸甸地垂到盤外,還有飽滿的仙桃與偌大的佛手,無不透著豐碩。縱是石雕,亦覺果香撲鼻,垂涎欲滴。左一小猴,匍匐著身軀,在張望。右一猴,一手扶膝蓋,一手自然下垂,若有所思。頎長的猴毛,歷歷可辨,毛發的拉絲技法,舒展自然,卷曲妥貼,無異也是神來之筆。
從師跡,到師心,最終化其精神,獨創我法。在守正出奇的道路上,陳為新還在孜孜探求。
陳為新,福建省工藝美術大師,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