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 胥建國:打造中國當代雕塑文化
時間:2024-05-21 來源: 中國工藝美術學會 瀏覽量:
27 分享:
“雕塑是人類精神與情感外溢的物化形式”,傳承著文化,印證著歷史,是一種既古老又嶄新的藝術形式。在當今社會發展與城鎮化建設進程中,雕塑作為揭示民族精神和展現民族情感的藝術形式,在城市空間環境和人們日常生活中都發揮著重要作用,美化環境同時也潛移默化的提升著人們的審美意識和生活品味。胥建國作為一位當代著名雕塑藝術家,他幾十年耕耘在雕塑的創作、理論研究與教學實踐,行走在中國當代雕塑的前沿,以靈魂工程師的視角創作了大量具有原創性的作品,為人民大會堂、總政歌舞團和多座國家級紀念館等設計大型標志性或主題性雕塑,在業界和社會產生了廣泛的影響。他還通過策劃組織的一系列大型國內國際藝術活動為打造中國當代雕塑文化,促進中外藝術交流做出了重要的努力。
胥建國知識淵博,文雅謙和,是國內第一位擁有博士學位的雕塑家,幾十年的生活閱歷和創作教學經驗使他在雕塑藝術的多方面有著獨到的見解,他的理論探索和創作實踐伴隨著中國當代雕塑藝術的發展,也印證了時代發展的步伐。胥建國雖然在事業上取得了許多重要成果,但他卻常說自己是個幸運的人,生長在一個好的時代,好的生長環境,在藝術道路上總能遇見伯樂。1962年,胥建國出生于河南省洛陽市。他的父親是一位南下“老政法”,在胥建國的印象里,父親慈祥和藹、待人寬厚。他說,“父親對我們幾個孩子要求非常嚴格,身居高位卻嚴于律己,從不借職務之便為家人謀私。”從胥建國的眼神里能看出他對父親的敬愛與思念,能看出在思想和為人處世方面對他的影響。這種對國家的真誠和對民眾的熱情,以及樂于奉獻的精神也都傳承轉化到了胥建國的身上。他在最近的二三十年里一直致力于中國當代雕塑發展和優秀藝術人才培養,實可看做是他以自身的才學對社會的回報。《紅旗插上孟良崮》鑄銅 11m×4m×7m 2013年 山東臨沂革命紀念館
《和而不同》花崗巖 3m×3m×1.2m 2012年 蕪湖國際雕塑公園
《風節》大理石 5×1.5×3m 2011年 北京
《一鼓作氣》鑄銅 7m×3m×4.5m 2015年 鄭州美術館
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學拉小提琴和二胡到五年級開始學畫畫,少年光陰里,胥建國追逐著藝術的時日不曾虛度。1973年,他被將自己引向藝術之路的恩師——著名國畫家李伯安收為學生。“那年我10歲,他28歲,他教我畫畫,我叫他李叔。他來我家,我母親會給他打兩個荷包蛋吃,我住他家,他做的最常吃的是雞蛋西紅柿面。往來簡單,而情意亦濃。”胥建國跟著恩師一學便是十年。“我對美術的概念和基本理解是在李伯安老師那里獲得的。”胥建國說。1983年,胥建國考入中央工藝美術學院,1985年,進入著名雕塑家鄭可教授工作室;1990年,為尋求更大發展,胥建國再次考入母校跟隨“泥人張”第四代傳人張锠教授攻讀碩士,1993年憑借優異的成績畢業,留校任教并擔任雕塑教研室主任;此間正值中西藝術交融、碰撞、發展的起步時期,他深刻地意識到雕塑創作實踐與理論的脫節和匱乏尤為嚴重,為了更精進藝術,打造中國當代雕塑文化,改變當前理論靠資料堆砌,沒有實踐支撐缺乏指導意義的局面,1997年,他又考上了學院史論系博士研究生,師從著名美術理論家奚靜之教授,開展中西雕塑比較研究。1999年底,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并入清華大學,胥建國獲文學博士學位,成為中國第一個擁有博士學位的雕塑家。2000年至2002年,他應邀到北京大學、美國密歇根大學、韓國牧園大學講學,受邀到日本東京藝術大學、芝加哥藝術學院進行藝術考察。同年被調至清華大學擔任清華大學藝術與科學研究中心(辦)主任。胥建國近二十年本、碩、博學習加工作一路走來,讓他在藝術理論和雕塑文化學方面積累了相當深厚的學養,在創作實踐、學術研究和專業教學等方面更是收獲頗豐,并填補了許多理論和教學空白。《眾志成城》不銹鋼著色 15m×15m×36m 2001年 秦皇島
《旭日東升》不銹鋼著色 9m×9m×15m 2007年 洛陽
《玄門》不銹鋼 耐侯鋼 11m×4m×3m 2019年 漳州
《大漠孤煙》鑄銅 9m×1.5m×3m 2020年 民勤
雕塑藝術不僅代表著一個時代的審美觀念與藝術成就,更反映出當下的文化精神和文明進程。長期以來,胥建國堅持在創作中體現民族精神,強調作品蘊含時代文化內涵,他將這些藝術理念應用于自己的一座座大型雕塑之中。1997年主創的位于香港會展中心新翼廣場的作品《永遠盛開的紫荊花》,根據含苞待放的紫荊花的形狀雕刻而成,基座圓柱方底,寓意九州方圓,環襯的長城圖案象征祖國永遠擁抱護衛著香港;2001年創作的作品《置景藝術·百家姓》,將中國傳統的宗法文化運用于當今的公共藝術探索之中,與自然環境、人文環境協調統一,體現出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2012年創作的作品《和而不同》,采用構成主義的形式,分解、組合形體,以雕塑獨有的語言和形式揭示了當今世界文化的異同,倡導了不同文化的共性與差異性的并存,引領人們思考時代發展與文化的繁榮;2017年創作的作品《大道至簡》采用構成主義的形式,通過對一到三的形體組合穿插,結構與解構,表現了自然之道簡而化之的理念,用雕塑的形式詮釋了中國傳統的哲學思想。關于藝術本身的價值,胥建國認為,“藝術來源于生活,這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任何一個藝術家都不可能脫離現實生活,今天所謂的創作,不管其采用的是寫實、抽象、寫意中的任何一種方式,實質上都是生活經驗在藝術家心靈深處的積淀,經過長時間的累積與發酵,最終轉化成為藝術創造力,創作出各具特色的作品。”因此,他的創作總是直面不同地域間群體精神意志,進行本源性思索,通過深挖中國古代神話、傳統文化底蘊、民間非遺等,為推動雕塑藝術融入百姓生活不懈努力。因而,他的雕塑作品也總能以某種方式與周邊時空、歷史產生對話,勾連人們的心靈。胥建國表示,“只有你對自然充滿了熱愛,對生命充滿了熱望,你才能夠感悟它,體悟它,才能夠真正從自然和生命中尋找到藝術創作所需要的東西,所要表現的東西,才能盡可能的達到你所希望表現的那樣一種形象,并通過這樣一種形象使觀賞到你作品的人由此感動,產生共鳴,感到生命的偉大與自然的神奇。”《馬駿胸像》鑄銅 1.2m×4m×0.95m 1994年 北京
《永遠盛開的紫荊花》(主創) 鑄銅鍍金 6m×6m×6m 1997年 中國香港
《大道至簡》鍛銅 7m×7m×10m 2017年 濰坊
《秦皇東巡》鑄銅 0.9m×0.4m×0.45m 2017年 秦皇島
《飛龍在天》鑄銅 0.18m×0.15m×1.2m 2024年 北京
“我想培養更多的優秀人才,為中國雕塑發展多做點事”在三十多年的教學中,胥建國持續推進“中國傳統雕塑”的教學與研究,在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本科教學方面堅持開設《中國傳統雕塑》和《中國彩塑藝術》兩門具有中國特色的課程,并堅持讓學生沿著本碩博不斷精進,探索自己的專業學習之路,這樣才能系統地培養出更有深度更優秀的藝術人才。在他的推動下,學院的“中國傳統雕塑”教學形成了較為完備的教學、研究、創作體系,賦予了“中國傳統雕塑”新的時代精神。“食為天,守金山,曉法度,隨自然。”這是胥建國對自己多年來關于“中國傳統雕塑”教育教學、人才培養的行動總結。對于年輕一代,他認為很好地掌握一門技術,選擇適合自己的領域,堅持不懈地學習和練習,可以讓人生更加游刃有余。他也常提醒學生們:藝術之路,任重而道遠。二十多年來,胥建國在1999“中國雕塑論壇”、2004“世界雕塑大會”等十多個國內國際雕塑論壇或研討會做主旨發言,策劃組織2001北京夏都國際雕塑公園展暨學術研討會、2002中國北京國際城市雕塑展暨學術研討會、2003中國福州國際城市雕塑展暨學術研討會等。近幾年為了守正創新,弘揚中華優秀文化,他策劃組織了一系列的藝術活動,促進了當代中國雕塑多元化發展。他說,“我的理想就是打造中國當代雕塑文化,讓中國的雕塑真正走向世界,繁榮世界的雕塑藝術。”在談及今后的藝術方向時,胥建國用“回歸藝術、超越自己”八個字來表達。在他看來,作為一名藝術家,不能忘記歷史使命,要肩負起民族、歷史、社會的責任,做一個有良知的人。《共創未來》不銹鋼 9m×4m×21m 2008年 重慶
《開天辟地》不銹鋼 9m×8m×28m 2009年 重慶
《輪回》不銹鋼 耐侯鋼 1.2m×0.4m×1.2m 2011年 北京
《大音希聲 大象無形》鍛銅 8m×0.5m×5m 2013年 總政歌舞團
《大漠風塵》鑄銅 0.9m×0.25m×0.45m 2016年 北京
《逝者如斯》不銹鋼 耐侯鋼 1m×0.4m×1.2m 2019年 北京
胥建國:中國工藝美術學會彩塑藝術專業委員會名譽主任,中國當代著名雕塑家、理論家、教育家。1962年生于河南洛陽,祖籍山東。現為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博士生導師,清華大學吳冠中藝術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國美術家協會第一屆雕塑藝術委員會委員,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彩塑專業委員會學術委員會主任。責任編輯:張書鵬
文章來源:杭州日報
上述文字和圖片來源于網絡,作者對該文字和圖片權屬若有爭議,請聯系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