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彈窗與石雕,貌似風馬牛不相及的事物,在我和江城身上就神奇般地關聯在了一起。由于北京健康寶彈窗(我的重慶碼一直是綠碼),我回不了北京;由于疫情管控,江城也回不了重慶大學城。于是大足文創園的石雕實訓基地就成了我們自我隔離的天堂——我們一起打石雕了!經過8天的努力,我們戲稱的二人雕刻創作營就一步步雕鑿成真。
江城,90后當代新銳青年雕塑家,正在完成國家藝術基金資助的大足石雕技藝傳承與創新藝術人才培養項目的作品。為了完成他龐大的創作計劃,已經在這里工作了兩月有余。
而我,一位年近七旬的雕塑老者,來此考察,意外滯留這里,于是就抄起了長達16年未曾摸過的石雕鑿子和錘子與江城一起刻起了石頭。往上追溯,上一次打石雕是2006年我在臺灣高雄參加石雕創作營的情景。
這可能是世界上最小的雕塑創作營了之一,入營藝術家僅僅兩人。在8天的時間里,我們一老一少,成為文創園的一道風景:我們一起切,一起磨,一起雕鑿,一起琢磨;我們一起吃住,一起核酸,一起談中外雕塑......
這是一段有意思的過程和經歷,我們以雕塑物態的形式永恒性地記錄了下來。看官們可以在展出的10件作品中讀出兩位藝術家各自截然不同的雕塑語言,除此之外,還會為一段人生的特殊經歷莞爾一笑。
二、入營藝術家暨石刻作品
江城,1994年出生于云南昆明,祖籍重慶豐都。
2015年起就讀于四川美術學院新媒體影視攝影專業。
2016年,以全校第一的考核成績,轉入到雕塑系專業。
2020年畢業于四川美術學院造型藝術學院雕塑系,中國傳統器物雕塑工作室,獲學士學位。
2020—2021四川美術學院青年藝術家駐留計劃
2021.3.22—2021.4.30 易水全域藝術駐留計劃
2022.4.16—2022.4.26 糖Studio|藝術家駐地計劃
重慶市雕塑協會會員
豐都美術家協會雕塑藝委會主任
現生活于重慶
獲獎:
2021 鄉與城--第二屆重慶雕塑大展 《豬·2019》榮獲優秀獎
2020 iArt青年藝術計劃 《子非魚》榮獲一等獎
2020 第六屆“豐盈韻”創作營 《子非魚·呼吸》榮獲一等獎
2020 曾竹韶獎學金《子非魚》榮獲曾竹韶一等獎
2020 “開發的六月”四川美術學院藝術游《子非魚》榮獲學院獎
江城創作自談:
創作背景
這種的創作有一定的延續性又有一定的不一樣,從第一套的子非魚可以接觸鵝卵石、并從新去認識這一直伴隨身邊的材料。鵝卵石是經歷了無數次大自然洗禮后保留下來的石頭精華。而且種類和顏色特別豐富,便于表達不同品種、不同時間、不同顏色和不同形的“魚”。另外,鵝卵石它那本身在水中與魚同棲的特性,也是讓我選擇這一材料進行創作的重要原因。在制作第三套子非魚時,因為疫情的突如其來,讓我停留在了四川寶興,當時的子非魚表達更多的是從外界出發,對一定社會問題的反映,有一些恐慌在里面。系列三即是將石材代入長江的語境,通過模糊物體之間的屬性,將其雕刻成魚兒,完成身份的轉換。現在又一次因為疫情,因為有三驅鎮這樣一個有石雕夢的地方、有婁老師的國培活動、有與朱老師的不約而同,這次是對鵝卵石的一次深入的探索、卵石內心與外表的重構、卵石自身與外界的探索…,這是一種隨遇而安的心態,更偏向材質的抽象研究性創作。
在上學時確實有點不趕趟,沒趕上朱老師的講課。在這次創作營上朱老師開了個小灶,老師從雕塑本體語言到當代雕塑、器物雕塑、以及國際視野下的雕塑藝術對我進行了不同層面的解析與講解,在這次創作上也有很多改善和升華。在疫情對我們生活一而再再而三的影響下,在各界人士都有躺平的想法時,我們這兩個石匠以自己的方式行動著,在這里進行“隔離式的二人石雕創作營”,我時常也在思考,我到底是個什么樣的身份、藝術對于我來說又是什么?通過這個創作大家可以看得出,藝術就是我自娛自樂的生活方式,不需要外界太多的東西,通過席勒的美育理論,藝術是可以幫助后疫情的人性進行完善的,當一個人回歸本質時,行為就變得尤為極簡,簡簡單單的一日三餐、三點一線……。
介紹創作
這次創作主要基于對大足石刻技藝的傳承與創新,在考察大足石刻時就發現了很多關于輪回、前世今生等經變造像,其實佛最終解決的是人性問題,不管宗教信仰還是政治,這些因素直接影響了我本次創作的出發點。
《金石可鏤》著重在這個“鏤”上,古人雕琢玉石最大的困難在于鏤空,因為工具的局限與職務的責任上,不得以投入長年累月的雕琢,在好的材質材料上常以繁瑣細節、鏤空雕琢等方式體現對它們的尊重,從古代玉石、家具、青銅鼎等器物上可見一斑,這么看來野口勇式的極少雕刻為一種珍材,難道說東方式的極度雕刻不是尊重材料嗎?
積于上面兩個問題個人在河床里找了一些最圓、最無個性、中庸的卵石進行創作。古人鏤空的問題,在現在的堅石遇到現代機械時,重置語境,它的形態不完全是水的作用力,通過對金石進行絕對的工作時間段輸出、進行挖空,并且留有大量的時代特征(電動工具刀痕)等,主要想去植入在這四維空間外的時間,時間的不同作用力以及不同時間的作用力,這里既有我與卵石之間的那一份倔強堅持,一種肉身成道的決心,這種決心也是當下循石的過程,也有縱然凜冬將至,也盼春暖花開的一種詩意坦然。
用古人尊重材料的鏤空方式進行創作,不同的是用現代化的工具進行石材內部虛實的觸摸與掏挖,挖掉松軟夾層 留下“石骨”,用特制磨頭雕琢留下如海水沖泡侵蝕而成的刀痕形態,表面呈現水侵性的內凹魚鱗造型,加上海石與卵石的結合組裝,一種反常態的結合以及水作用的另類效果…,這是個人一種來源于天地規律而反行之的造型、以及語言探索、人與石肉身的探索與互換,從而體現古今工藝的對比、以及人與自然雕琢的結合,并進行不同時間、空間的認知與在造,尋求內與外的對話。
最后分享一句經典,佛語有言:讓石成石;讓花成花;把自己還給自己。
石頭敞開心扉,大家漫步進入!
朱尚熹石雕簡歷:
1995年8月,參加‘95中國威海國際石雕比賽,作品《石頭·女人·夢》獲優秀作品獎。
1998年7月,參加桂林“愚自樂園”第四屆國際雕塑創作營。創作花崗石作品《陽光下的夢》。
2000年9月,參加中國福建惠安國際雕刻大賽,創作大理石雕刻《石頭里的夢》獲二等獎。
2001年9月,石雕《拔地而起》參加中國石家莊國際雕塑邀請展。
2002年5月—9月,參與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省奧肯拉根地區國際雕塑創作營,全程由雕塑家自己獨立雕刻大理石作品《山谷之門》,作品高2.7米。
2003年,白大理石作品《金九先生像》建立在首爾金九紀念館。
2003年,花崗石雕《牧童短笛——家鄉的橋》建立在北京國際雕塑公園。
2006年1月—2月,赴臺灣高雄義守大學參加石雕創作營,全程由雕塑家自己獨立雕刻作品《初雪》,作品高2.5米。
2022年10月,策劃并參與“彈窗邂逅石雕:大足二人雕刻創作營”,創作作品《方尖碑》、《原野》、《缽缽》、《6+6雙重架構》以及與江城合作作品《遠古的篝火》。
朱尚熹策展與雕刻理念自談:
本次微型雕刻創作營的成功實施,說明一個道理,那就是在大足文創園的雕刻藝術活動的策劃和組織完全可以貫穿創新意識,在策劃和組織活動上探索多元化的模式,最終目標就是繁榮和行銷大足石刻文化。至于“邂逅”二字的選擇出于即興,表層的意思說明了本次活動的緣起。但深入分析,“邂逅”二字正好反映了當代藝術的屬性特點。邂逅,意味著不期而遇,意味著喜出望外,意味著藝術的偶發性和在地性價值。
如果將邂逅命名的創作營繼續下去,那就會將這類活動維系在當代性價值的追求上。
在我的一個講座《雕塑與媒材》中所堅持:雕塑的媒材并不僅僅是指材料本身,而是包含了工具語言。而在材料與工具二者的關系中,工具要素才是矛盾的主要方面。為啥?材料是相對靜止的,是大自然給與的。而工具則具有人類文明的屬性,是進化的,是科技的,是動態的。在這次的石雕創作中,我尤其在意工具語言的保留,并通過因為不同工具的使用與不同工藝所造成的對比關系,達到我希望的藝術效果。我這次使用的主要是角磨機切割和石工的合金鋼尖頭鏨子雕刻。磨的、切的、鑿粗造的、拋光亮的語匯,我都用到了,并保留在作品最后的效果上。
同樣,在講座《雕塑與媒材》中還有一個重要的理念就是節約,其核心的思想就是使用有限的要素進行創作,利用有限的資源去做應變式的創作。顯然,這樣的創作思想正好與我設定的策展思想——“邂逅”——相吻合。反之,那種主題先行,有預設方案的,有預謀的創作方式,就與我倡導的應變、節約、隨機的方式格格不入了。就地取材,在疫情防控的情況下,不為主辦方提出額外的非分要求,就是一種隨遇而安的節約姿態。我這次的創作石材和石材的形態都是就地發現,并拿來運用的。拿到材料后,我的第一反應就是如何改變材料的屬性(形態屬性),改變其形態身份。改變的途徑就是通過凸顯雕塑本體語言的各要素來實現的:比如通過材料的不同站姿,促使它空間和重力重心的改變。然后,再賦予肌理對比與局部空間的跌宕,形成可閱讀的細節。最后達成的結果是能調動觀眾的腳步,身體的姿態,在360°的空間中去體驗我的作品。在這里,作品標題與像個啥都是表層東西,背后核心的問題還是回答和宣揚我個人對雕塑的思考。當然,每一件在回應雕塑話題的角度是不一樣的。由于每一件材料的形態不一樣,或聳立、或平坦展開,或收縮、或理性架構,那么所蘊含的雕塑品質取向也就不一樣了,自然,我手持工具與材料的互動也不盡相同。我們經常講材質語言,工具語言,這次我在思考一個“現場條件語言”。我使用的材料與工具幾乎全部是限制在現場條件和場景里的。有的作品就是使用隨地撿起的廢棄材料,點石成金。正所謂帶著鐐銬的自由舞蹈是很悲壯的、厚重的、擲地有聲的、深沉的;而豐厚條件下的舞蹈是過分華麗的,粉飾的,堆砌的,輕飄飄的。
這次石雕實踐肯定會進一步充實我的講座《雕塑與媒材》的內容,使得其中的思想更具說服力。
在布展的環節,具體的雕塑作品就轉化成了整個展廳裝置的個體要素。這次展覽我堅持了不要正常雕塑臺座的思路,一切為展廳的空間服務:上天入地,左右逢源,前后顧盼,將所有作品裝置化,表述整個展覽的空間。所以展覽那一天,好些朋友說這個小小的展覽很當代。其實就是在布展中貫徹雕塑空間思維的原因所致。
三、展覽基本信息
策展:朱尚熹
創作營藝術家:朱尚熹 江城
主辦單位:重慶市大足石刻文創園
承辦單位:重慶市大足職業教育中心
重慶大足區石刻協會
協辦單位:重慶大足石雕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重慶蓮山公共藝術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重慶六匠文化創意有限公司
創作營時間:2022年10月15日——10月22日
創作營展覽時間:2022年10月23日——10月30日
展覽地點:重慶市大足區三驅鎮大足石刻文創園
展覽開幕時間:2022年10月23日上午10:00
展開開幕式主持人:段勇(重慶大足區石刻協會會長)
四、出席展覽開幕式嘉賓:
朱尚熹 《雕塑》雜志主編,四川美術學院教授,本次創作營策展人
江 城 新銳藝術家,“大足石雕技藝傳承與重新藝術人才培養”項目學員
曾 岳 四川美術學院國際交流與合作處處長,雕塑系教授
唐 陳 中共大足石刻世界文化遺產旅游開發區(重慶市大足石刻文創園)工作委員會書記、管委會主任、中共重慶市大足區三驅鎮黨委書記。
婁 金 四川美術學院雕塑系器物工作室主任
毛世福 大足石刻研究院大足學研究中心 文創中心主任
張 超 四川美術學院雕塑系青年教師
劉能風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大足石雕代表性傳承人 大足石雕 16 代傳人
邵天云 邵氏玉雕工作室 大足石雕知名雕刻藝術家
張 瑾 重慶市大足區三驅鎮副鎮長
宋 海 重慶大足職業教育中心副校長
陳 怡 重慶市大足區精善雕刻有限公司總經理 大足職業教育中心“雙師型”專家
劉 剛 重慶蓮山公共藝術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總經理
羅 琳 重慶六匠文化創意有限公司 副總經理
陳 莉 重慶半山小隱民宿總經理
高萬里 新銳藝術家,安岳石刻非遺傳承人“大足石雕技藝傳承與重新藝術人才培養” 項目學員
陳 銳 青年雕塑藝術家 “大足石雕技藝傳承與重新藝術人才培養”項目學員
段 勇 重慶大足區石刻協會會長,重慶市大足區三驅鎮大足石刻文創園服務中心副主任
原文載于:雕塑雜志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