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是“泥與火的藝術”,隱藏著文明的終極密碼。當樸拙的泥土與熊熊燃燒的烈火邂逅,便注定燒結了歷史,也淬煉著文明。
繁昌窯是中國古代最早燒制青白瓷的窯場和南方地區最早燒制白瓷的古代窯場之一,其“二元配方”制瓷工藝,比景德鎮于元代發明這一工藝早了300多年。
北宋 繁昌窯青白釉盞托
繁昌窯的性質,是個民窯,以燒民間生活實用瓷為主,品種繁多。主要有碗、盞、杯、碟、盆、盤、盂、瓶、罐、盒、爐、壺、奩、傭、玩具、谷倉等。造型工整,制作精細,有明顯的時代特征和地方特色。
繁昌窯位于皖南北部,長江之畔的安徽省繁昌縣境內,屬青白瓷窯系,是古代宣州瓷的重要集散地。
繁昌窯遺址分布在安徽省蕪湖市繁昌區城南郊和西郊的丘陵地帶 ,是一處專燒青白瓷的大型古窯址群。
繁昌窯遺址位置及主要密址分布示意圖
繁昌窯遺址是五代至南宋時期瓷窯遺址,繁昌窯初燒于五代,北宋中期開始衰落,延續至南宋初年。
窯址散落在縣城南郊或西郊的丘陵山坡上,包括柯家沖、駱沖、張塘、半邊街、柳墩等數個地點,其中位于南郊的柯家沖窯是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好的繁昌窯中心窯址,代表了繁昌窯瓷器的發展過程和產品特征。
駱沖窯窯址
柯家沖窯窯室內匣缽柱
五代時期,安徽省境內的地區先后為楊吳政權和南唐國所轄,統治者實行休兵息民政策,生產逐漸得到恢復和發展,制瓷手工業也得到迅速發展,加上中原地區五代更替,戰亂頻發,北方地區的大量窯工紛紛南下,促進了繁昌窯的興起。
五代繁昌窯花口碗
北宋早期是繁昌窯的鼎盛時期,不僅主要產品產量較大,而且出現了一些新的品種。疊唇敞口碗內平底由深變淺,花口碗消失。中期產品胎色白中微帶青色,胎質較早期要粗糙,胎中小黑點增多。釉色為較純正的青白釉部分偏青或偏黃,開片細密,釉面光亮。
北宋 繁昌窯青白釉瓷盒
北宋中后期,景德鎮窯青白瓷的迅速崛起,致使繁昌窯的市場空間不斷萎縮,喪失競爭力,最終走向衰落。
北宋 繁昌窯青白釉喇叭口執壺
這一時期碗類產品仍占主流,疊唇碗的疊唇逐漸消失,內底以近平的圓底居多,出現卷唇和尖唇碗。胎色帶黃或者偏青灰,胎中含有大量鐵質黑點,胎質粗糙,底足露胎處可見清楚的細沙質顆粒。
北宋 繁昌窯青白釉奩
繁昌窯從五代開始,就已經十分注重花紋裝飾,主題紋飾有花草、瓜果等植物紋,也有龍、鳳、魚等動物紋,通過多種手法加以表現,表達效果明顯。
五代繁昌窯盒
繁昌窯受王朝更替的動蕩波折影響,陶瓷的發展也是潮起潮落,雖然北宋中期以后繁昌窯再無煙火,但它卻在中國陶瓷發展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
原文載于:北京陶瓷藝術館 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