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讀 | 中國手藝之瓷器篇
時間:2023-02-04 來源: 中國工藝美術學會 瀏覽量:
127 分享:
陶和瓷的區別不少。瓷器需要專門的土質,不像陶器只需黏土即可;瓷器成品也需要更高的溫度來燒制,在一千二百至一千四百攝氏度之間。陶瓷成品更具有透明度,不吸水、硬度大,即使用鋼刀在其表面劃,也很難留下劃痕。商周時期,中國就已經發明了原始瓷器,只是當時的釉色不穩、胎體雜質多。瓷器是由陶器演進而來。許多國家都有陶器,似乎只要有了農業、理解了生火,便擁有了制陶的需求和條件。 孔雀藍釉瓶 五代時期的福建閩國墓中,便出土過一件波斯商人帶來的藍瓶,大概是儲存酒水等液體所用。瓶子雖上了藍釉,但質地疏松,仍處于陶器向瓷器過渡的階段。 吳“赤烏十四年”款青釉虎子 東漢末期,紹興上虞才第一次制成了成熟的瓷器。南京出土的一款青瓷虎子(夜壺),刻著“上虞師袁宜”(上虞工匠袁宜)的名字。 元青花四愛圖梅瓶
元青花瓷雖然聞名遐邇,但很少能出土完整的瓷器,這件器物是最早的青花完整器。青白瓷又稱影青,比如蓮瓣口碗,白中透青,青里含白。其瓷壁薄得可以透光,將蓮瓣口碗舉到陽光下,便能看到碗壁內外細碎的冰裂紋交疊在一起。青花瓷則是藍釉、白底,不僅著色更穩定,且其淡雅的色調也更符合中國文人的山水意境美,因而廣受追捧。 元青花鳳首扁壺 這件器物的造型是龍首+手環的天雞壺和扁扁的馬蹄壺融合的產物;花紋則是枝葉纏在一起,屬于典型的阿拉伯風格。 釉里紅歲寒三友紋梅瓶,這是先在塑形的瓷泥上繪制紅色花紋,再在其上涂透明釉的技術。 青花壽山福海紋瓷爐,此瓷爐模仿青銅器,花紋所描繪的是波濤洶涌的海洋;藍底白紋需要大面積涂抹蘇泥勃青,這種釉彩得從波斯進口。
清乾隆粉彩百花尊,粉彩受到了西洋琺瑯的影響,但其色調顯示出柔軟的粉化模樣 明清時期的景德鎮進一步擴大規模,會聚各地能工巧匠,并更新了技藝(例如將鐵刀應用于旋坯,以及吹釉法的誕生)。一些精致的新產品也不斷涌現:明朝的釉里紅、福海紋、成化斗彩;清朝的郎窯紅、粉彩等。彼時,又恰好撞上了歐洲的“大航海”,景德鎮瓷器源源不斷輸入西洋,風靡整個貴族上層。歐洲對中國的稱呼“China”,便是瓷的意思。還曾有人指出,這個名稱源自景德鎮的原名“昌南”。 宋應星在《天工開物》中曾說過:“共計一坯之力,過手七十二,方克成器。”可見瓷器制作之難。 又稱走泥,這是制作瓷器的首要步驟。將制作好的泥團放在坯車的輪盤上,用輪制成型的方式塑造泥團的形狀。先要將泥團抱正,然后在泥團中間摳出一個窩來,再逐漸上提將窩壁拔高,就能把泥團修整成匠人想要的樣子。 濕度高的瓷坯很容易在燒制過程中變形,因此拉坯完成后就要將其放置于太陽底下晾曬,等它到自然干透。不能為了求快而采取火燒或炭火烤的方式,否則瓷坯便會干裂或干濕不均勻。 又稱修坯,在瓷坯半干的時候將其放于輪車之上,用利刀修整其厚薄和直曲線程度,使得表面光潔、均勻。匠人的技藝就體現在這里,景德鎮瓷器薄如紙,關鍵就在于利坯。匠人需要以瓷為紙,以刀為筆,在瓷坯上雕刻花紋。花紋應有盡有,包括人物、山水、花鳥、走獸。
5. 補水。
雕刻之后,瓷坯上會留下些細小的刀痕或小孔,直接上釉則會導致縮釉、麻點,因此需要先補水。一方面,可以借此平整坯面,消去刀痕和小孔,并除去坯屑和粉塵;另一方面,也可以通過補水來發現坯體隱藏的氣體及硬泥。
6. 上釉。
將石英、長石、硼砂、黏土等為原料制成的釉料涂在瓷坯表面,一方面能起到保護瓷器的作用,另一方面也能使瓷體表面具有玻璃般的光澤,更具美感。 上釉后就可以將瓷坯放入窯體進行燒制了。火的脾氣并不是每一次都那么一致,即使最有經驗的制瓷人也無法保證自己親手推入的一窯中,可以得到滿意的成品。一般情況下,瓷器需要一千攝氏度以上的高溫燒煉,十二至十八小時的自然冷卻。如果設備運轉不順暢,有時燒到一半火槍還會噴火。 當窯體的溫度降至常溫時,整個制瓷過程中最激動人心的一刻就要到來了。如果燒制成功,匠人便會發現一個完整的、閃著光澤的工藝品,這就是最終的瓷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