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文化溯源從漆樹開始。在山東臨朐山旺村出土的漆葉化石。
距今1800萬年,長14.5厘米,寬12厘米,葉系羽狀復葉,呈橢圓形。漆葉化石的發現,說明中國很早就有野生漆樹種存在。(注1)
圖為西安現在種植的漆樹,與1800萬年前漆葉外觀造型基本一致。
漆樹
大木漆樹
小木漆樹
漆樹主要有大木漆樹小木漆樹還有櫨、鹽膚木、檟如樹、野漆樹等。為落葉喬木,通常樹高5-15米,胸徑12-40厘米,有的高達20米,胸徑1米,甚至更高。漆樹的樹皮灰白色,粗糙,呈不規則縱裂,小枝粗壯,被棕黃色柔毛,后變無毛,具圓形或心形的大葉痕和突起的皮孔;頂芽大而顯著,被棕黃色絨毛。葉成螺旋狀互生,奇數羽狀復葉,每一復葉有小葉11-15枚,小葉長8-15公分,卵狀橢圓形,左右不對稱,上部急尖、基部圓形或闊鍥形,表面綠色,背面青白色。
花期5-6月,圓錐花序長15-30厘米,與葉近等長,被灰黃色微柔毛,花黃綠色。果期10-11月,外果皮黃色,無毛,具光澤,成熟后不裂,中果皮蠟質,具樹脂道條紋,堅硬。
漆樹主要產自中國,是一個古老樹種。從地理位置看,北緯19°-42°、東經97°-126°之間的山地、丘陵,幾乎都有漆樹生長。漆樹分布的中心區域,尤以秦嶺、大巴山、武當山、巫山、武陵山、大婁山、烏蒙山山脈一帶所構成的南北弧形地段,鄂、川、陜的交匯地區及其附近一帶,被稱為“漆源之鄉”。從行政分布區域來看,全國計有23個省(區、市)500余縣都有漆樹分布,產漆的漆樹主要分布在陜西、湖北、四川、重慶貴州、云南、甘肅7省市最多,同時河南、湖南、江西、安徽、浙江、福建、江蘇、臺灣、山西、河北、山東、遼寧等還有很多野生的漆樹。
從地圖板塊上看,以中國為中心的環東南亞地區的“月牙型”板塊,日本、朝鮮、越南、緬甸、泰國等國也有漆樹。其主要是亞洲溫暖濕潤地區一些國家,跨越亞熱帶、暖溫帶廣大地區。
根據史料記載,中國種植漆樹的歷史悠久。《尚書·禹貢》中記載:“兗州,厥貢漆絲”、“豫州……厥貢漆、枲(xi)、絺(chi)、纻(zhu)”。《山海經》中載有“剛山多漆木”,涉及漆樹的生長地點。中國古代將天下分為“九州”,所謂的“豫州”主要指今年的河南、湖北、山西、山東的部分或大部分地區,兗州指今天的山東滋陽西。
植物體各部分幾乎都含有漆液。剛采割出的漆液呈現乳白色接觸空氣迅速氧化成透明咖啡色。其主要是由漆酚、漆酶、樹膠質、水分及微量的夾雜物質組成。由于地區氣候、土質、品種、樹齡的不同,漆液所含的成分也不同。在提煉加工后的漆液中,混入朱砂、銀朱、赭石、石青、石綠等礦物顏料,同時飾以金、銀、銅、寶玉石、貝殼(螺鈿)、蛋殼等,形成髹漆的重要元素和表達語言。
漆的正常干燥條件的溫度在20℃-28℃之間,濕度在60%-80%之間,各地出產的漆液對干燥的條件也有所差異。
來源: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漆文化藝術專委會公眾號
(上述文字和圖片來源于網絡,作者對該文字或圖片權屬若有爭議,請聯系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