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讀| 瓷器中的“南青”與“北白”
時間:2023-07-20 來源: 中國工藝美術學會 瀏覽量:
708 分享:
在中國陶瓷的發展過程中,“南青北白”一定是繞不開的一段歷史。在榮耀的唐王朝里,越窯青瓷和邢窯白瓷爭相輝映,共同展現了各自的最佳風姿。這是中國陶瓷史上的兩朵奇葩,是并駕齊驅的兩種燒瓷技術,兩者并沒有高下之分。“南青”是指地處江南的越窯青瓷,在唐朝越窯被尊以“諸窯之冠”的名號。青瓷歷經了商周、戰國、秦漢、六朝等朝代的更迭,在時間和歷史的沉淀中,燒造技藝愈發嫻熟,那一抹青色亦愈發沉穩。五代 越窯青釉璧形底碗 國家博物館藏
青瓷為何呈現青色則要得益于大地的恩惠,當瓷土中的鐵含量在1-3%時,燒制出的瓷器就會帶有青色或者青綠色。青瓷在器型迭代與色澤更替的過程中早已融入了大眾生活的方方面面。唐 越窯青釉雙系瓜棱執壺 國家博物館藏
青瓷胎骨較薄,施釉均勻,釉色青翠瑩潤,有“越瓷類玉”的美譽。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用于進宮給宮廷的“秘色瓷”,唐代詩人徐寅曾在詩中用“捩翠融青”“古鏡破苔”“春水”“綠云”等詞匯來描述秘色窯的品貌。
《貢馀秘色茶盞》
唐·徐寅
捩碧融青瑞色新,陶成先得貢吾君。
巧剜明月染春水,輕施薄冰盛綠云。
古鏡破苔當席上,嫩荷涵露別江濱。
中山竹葉香初發,多病那堪中十分。
五代 越窯青釉秘色瓷刻蓮花紋盒 國家博物館藏
陜西扶風法門寺地宮出土的13件秘色瓷向世人證明了古人的極盡謚美之詞絕非空穴來風。唐 越窯青釉八棱瓶 圖源:故宮博物院數字文物庫
越窯青瓷在其色彩上獨具魅力,在裝飾手法上亦有刻花、劃花、印花、堆貼等技法。能工巧匠的手中不僅有華夏民族的血脈流傳,民族融合的證明也被妙手藏在瓷器的形態和紋樣上,于是后人便在瓷器中便看到了時代的流動與文化的交融。“北白”指北方地區燒窯廠所產出的白瓷,以被世人稱為“中國白瓷第一窯”的邢窯為代表。白瓷之所以燒成后呈白色,關鍵是瓷土中的含鐵量要低于2%。
唐 邢窯白釉瓶 圖源:故宮博物院數字文物庫
白瓷造型簡樸,色澤淡雅卻攝人心魄,在當時有“邢瓷類雪”的美譽。白瓷在裝飾上雖是以釉色取勝,但是在造型和附件上的花草之物樣式是不同于之前的蓮花紋等宗教性紋樣,其中的轉變可以從世人哲學觀的轉變得窺一二——寬裕的生活使人們的注意力從宗教神佛轉向生活本身,生活本身才是應該唯一用心供奉的存在。
隋 白釉印花扁壺 國家博物館藏
唐 白釉侈口環柄杯 國家博物館藏
中唐時期李肇在史籍《國史補》中說“天下無貴賤通用之”,表明唐中期白瓷已成為常見的日用品。唐朝人手里的茶盞、酒器、食器、花瓶或青或白,清靜淡雅。與當時如火如荼的社會風貌相輔相成,共同組成一幅幅活色生香的唐人生活圖卷。五代 白釉盒 國家博物館藏
唐中期南方也開始制作質量上乘的白瓷,唐代晚期北方耀州窯也開始燒制青瓷。此外,又因青瓷較之白瓷更適合作為茶器,而飲茶之風是由南傳北,《封氏聞見記》卷六記載:“茶...南人好飲之,北人初不多飲。開元中...從此轉相仿效,遂成風俗”。故“南青北白”的說法亦是對南北地區流行器具的描述。宋 耀州窯青釉洗 圖源:故宮博物院數字文物庫
五代 定窯白釉盞 國家博物館藏
總地來說,正是有了以越窯“南青”與邢窯“北白”所形成的發展格局,才為宋朝百窯爭輝的場面奠定了基礎,進而在中華民族的文化輸出之路上點燃了永不熄滅的火把。來源: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教育工作委員會公眾號
(上述文字和圖片來源于網絡,作者對該文字或圖片權屬若有爭議,請聯系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