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讀 | 應敏明:萬國博覽會上的寧波相框
時間:2023-12-24 來源: 中國工藝美術學會 瀏覽量:
49 分享:
1862年英國倫敦世界博覽會上的寧波展品:相框。(應敏明供圖)
世界博覽會是一項有巨大影響和悠久歷史的國際性博覽活動,展覽的多為各國“奇珍異寶”。清朝時,稱世博會為“賽奇會”“聚珍會”和“萬國博覽會”。第一屆世博會1851年在英國倫敦水晶宮舉辦,世博會至今已在世界各地輪流舉辦了四十多屆。中國很早就參與了世博會,并于2010年成功舉辦第四十一屆中國上海世界博覽會。
最近,寧波古玩商華先生從英國淘回一件第三屆(1862年)英國倫敦世界博覽會上的寧波展品:相框。該相框楠木材質,寬、高均為35厘米,可鑲嵌4張相片,整體滿雕,工藝精美之至。相框采用歐洲傳統建筑立面的式樣,5根長方條柱子滿雕歐式紋飾,其中左右兩側柱子上,各雕一條中國游龍。5根柱子的上沿口,4層滿雕歐式紋飾,沿口上3個圓盤雕刻的人物和場景,取材于中國民間故事。左圓盤是一幅“農耕圖”,牛拉石磨,人們在秧田、水車間勞作,其樂融融。中圓盤雕“游春歸來圖”,一位貴婦人坐在馬車上,春風拂面。有人騎馬引路,有人簇擁著推車,有人手持布幢,一人恭候在城門口迎接,場面喜氣。最有意思的是,右圓盤雕刻了奉化民間的生活場景:一眾人在岸邊石階上迎接坐船歸來的賢者,還有人舉著牌子,牌子上寫有“奉化”“正堂”四字,場面煞是熱鬧。三個圓盤周圍雕中國花鳥,花鳥將圓盤融為一體。5根柱子下兩層,底基滿雕歐式紋飾,底基下還鏤空雕歐式卷草紋。相框后背。這件相框小巧玲瓏,表現內容卻十分豐富,為此只能采用細膩、繁復、精到的微雕工藝。欣賞相框的細節,甚至需要借助放大鏡才能看得清楚,可見當年工匠的耐心和功力。相框將濃郁的中國風和歐洲巴洛克風格有機糅合,想必是按照英國人的要求量身定制。
相框背后有一張圓形貼紙,它是相框的“身份證”。紙上印刷著中英文:寧波Sung Sing Gung ,Carver & Picture Frame Maker International Exhibitor,Prize Medal1862 Londini Honoris Causa。翻譯成中文是:1862年,寧波孫信耕,一個雕刻及相框圖框制造商商家的國際展覽品。貼紙的下方,左右各有一個圓形圖案:1862年英國世博會獎牌的正反面。這張貼紙傳遞出幾個信息:一,相框制造商系寧波人孫信耕;二,相框參展1862年在英國舉辦的第三屆世界博覽會;三,該相框獲得了該博覽會的獎牌。這件相框以器物實證,證明早在1862年,寧波產品就參展了英國舉辦的第三屆世界博覽會。相框后背博覽會貼紙。據相關史料記載,從1851年的首屆世博會到1862年的倫敦世博會,中國也曾收到過世博會各組委會的邀請,但當時的清政府閉關鎖國,根本不了解外面的世界,對世博會的邀請更是置若罔聞。1867年,晚清報人王韜以私人身份參觀巴黎博覽會,留下了國人關于世博會的早期記錄。1876年,23歲的寧波海關副稅務司文牘李圭(江蘇南京人),受大清海關委派,前往美國費城,成為第一個以官方身份參加世博會的中國人。回來后,他寫下《環游地球新錄》一書,詳細記錄了參加博覽會的情況。據該書記載:在1876年費城世博會上,“寧波雕花器”(寧波木雕板),與中國參展的蠶絲、綠茶、瓷器、綢緞、景泰藍等產品一起,在世博會上驚艷亮相,“寧波雕花器”一舉奪得金獎。一直以來,史學界認為中國于1876年才第一次參展世博會,但華先生收藏的這件相框告訴我們,寧波產品在1862年就參展了世博會。至于孫信耕這件相框是以什么方式參展1862年英國世博會的,目前尚不得而知。
1876年費城世博會中國展區入口。
還有一個疑問,1876年費城世博會的一張老照片顯示,中國展區入口是一座中式牌樓,左側柱子上清晰可見“金陵李圭擬聯,寧波孫信耕承辦”字樣。然而李圭在《環游地球新錄》一書中,只字未提孫信耕。好在訪甬的外國人游記和海關博覽會等史料中,都詳細提到了寧波木器行主孫信耕的產品。他送展世博會的木雕家具等產品,曾三次獲得主辦方的獎勵,分別為1873年的維也納博覽會,1876年的費城博覽會,1878年的巴黎博覽會。孫信耕還曾率領工匠團隊,親赴美國和法國,承擔費城世博會和巴黎世博會中國展場的搭建、布展工作。美國波士頓迪美博物館收藏了1876年費城世博會上孫信耕送展的木雕床,費城藝術博物館收藏有他的木雕屏風。毫無疑問,孫信耕在當年工藝美術界,是一個赫赫有名的獲獎“專業戶”,然而關于他的生平史料卻鮮有記錄。相框上“奉化”和“正堂”的文字記錄,或許為我們研究孫信耕其人其藝,提供了蛛絲馬跡。
牌樓左柱文字:“金陵李圭擬聯,寧波孫信耕承辦”。說起世博會,不得不提一個人——英國人赫德。在1863年至1911年長達48年的時間里,赫德擔任中國海關“關長”(總稅務司)。赫德與寧波有緣,1855年起,曾在英國駐寧波領事館擔任了5年見習翻譯,他熟悉寧波,了解寧波風俗和傳統工藝。1867年至1905年,中國先后參加了29屆世界博覽會,而博覽會的組織和展品征集工作,都由海關負責,所以,有人戲稱,對于中國而言,當年的世界博覽會為“赫德的世博會”。
寧波古稱明州,早在宋代,就和廣州、泉州齊名,并列為中國三大對外貿易港。千百年來,寧波憑著“向海而生”的內生力量,沖破藩籬,融入世界。華先生收藏的這件相框,對于我們進一步了解寧波對外貿易歷史,是彌足珍貴的物證。本文作者簡介:應敏明,寧海人,收藏家。寧波銀臺第官宅博物館館長,甬上吉木堂藝術館館長,《寧波日報》“四明周刊”“收藏與鑒賞”專欄作家。責任編輯:張書鵬
文章來源:甬派APP新聞
(上述文字和圖片來源于網絡,作者對該文字或圖片權屬若有爭議,請聯系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