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讀 | 應敏明:泥土與金箔融合的古老髹飾
時間:2023-12-16 來源: 中國工藝美術學會 瀏覽量:
264 分享:
泥土當然可以做成藝術品,比如天津著名的泥人張,就是用泥捏出來的民間美術品。泥土經過火的洗禮還可變成陶瓷、磚頭和瓦片。一天,不知哪位聰明人把瓦片錘成灰,再與桐油、生漆、金箔結合起來,做成了鎏金溢彩的民間藝術品:泥金彩漆。泥金彩漆,是寧波國家級非遺“三金一嵌”之一。三金:朱金木雕、泥金彩漆、金銀彩繡;一嵌:骨木鑲嵌。泥金彩漆舊時也叫“堆漆”。泥金彩漆,在寧波、紹興、溫州、麗水等地非常普及,歷史延續時間也很長。溫州市瑞安仙巖寺慧光塔出土的“檀木堆漆描金舍利函”,出自北宋時期,現陳列于浙江省博物館。寧波泥金彩漆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七千多年前的河姆渡時期,遺址出土有木胎朱漆碗。據傳唐代高僧鑒真出使日本,也從寧波帶去了佛像、生活用具及泥金彩漆等作品。《寧波泥金彩漆》一書記載:“日本正倉院除有許多寧波泥金彩漆器物外,在《東大寺獻物帳》的物品名錄中,有金漆四斗和一批金漆髹飾的記錄。據日本有關專家認定,日本后來的蒔繪漆器與寧波‘泥金彩漆’工藝有密切的關系。”《鄞縣志》記載,在明代不但有泥金彩漆大量出口日本,并有往返互贈交流,還有漆工去日本,典型的有一名叫朱鎬的漆匠在日本接徒授藝,后在日本名揚一時。《浙江通志》載:“明宣德年間,寧波泥金彩漆縹霞、描金聞名中外。”直到今天,寧波地區還有許多從事“泥金彩漆”的能工巧匠,而寧海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支。寧海漆藝歷史悠久。舊時,寧海梁皇山一帶生長有大量漆樹,大多有碗口粗,常有打柴人誤砍漆樹,結果沾上漆樹流出來的白色漿液,導致皮膚紅腫奇癢,數日后方慢慢消退。今日,寧海境內已少見漆樹,但漆藝卻很好地流傳了下來。清代朱金千工床上的立柱泥金彩漆工藝。應敏明供圖。寧海好漆匠很多,其中包括泥金彩漆匠人,國家級泥金彩漆非遺傳人黃才良和陳龍就是代表人物,他倆合作的作品曾獲全國民間文藝最高獎“山花獎”。黃才良的師傅是他的堂娘舅,名叫張學筆。學筆老人,寧海茶院人,他的泥金彩漆和繪畫作品在鄉間很有名,他還會寫文章,常見諸報端。陳龍身形清瘦,天資聰明,會畫畫。寧海長街鎮有條匯集百藝的老街,打鐵、木工、泥金彩漆、剪紙、彈棉花、篾作等等,包羅萬象。陳龍從小在老街上“偷藝”,他的泥金彩漆技藝就是東一點、西一點學來的。寧海做泥金彩漆的名家還有陳孝吉、童帝新、童小海等,個個出手不凡。新一代有80后華文彬和90后“泥金三少”:胡亮亮、王瓊、王占奎。泥金彩漆品種豐富,大及床、櫥柜等內房家具,小到提桶、果盒、帽桶等生活用具。泥金彩漆以瓦灰、桐油、生漆、金箔等為主要原料,其制作工序依次為:畫稿、堆泥、瀝粉、曬干、上漆、貼金箔等。泥金彩漆器物的圖案大都采取“開窗”形式,窗內底色,則用礦彩青金石粉、綠松石粉、白貝粉等作為顏料調和而成,色彩斑斕、艷麗。這一切看似難度不高,其實有“秘訣”。陳龍說,煮桐油和搗泥糕都有秘方。煮桐油有專門的配料,一般秘而不宣。搗泥糕要摻進桐油反復捶打,泥糕如何算“熟”,全憑眼測和手感。按陳龍的說法,泥糕要搗到“年糕硬”的程度。當然,堆泥“塑形”極重要,它需要工匠時間的積累和自身的悟性。好藝人,心手相通,手中一邊握著一團泥巴,腦子一邊就在思考捏成什么樣的造型。形造好,等泥巴干透了,經精細打磨,再敷以大漆貼金工藝和彩繪,一件不燥不裂、美輪美奐且能長久保留的藝術品就誕生了。舊時寧波地區“十里紅妝”嫁妝里,經常能見到泥金彩漆作品,如床前柱、紅櫥面、紅箱、果桶、粉桶、飯籃、帽桶、果盒、茶壺桶、香爐、拗斗等等,都有泥金堆塑點綴。我收藏的一張清代寧海朱金千工婚床,床前四根立柱上有泥金堆塑兩副對聯和四條流蘇。對聯一副詩云:閉門推出窗前月,抱石沖開水底天。另一副:預卜他年齊鶴發,定知明歲產麟兒。流蘇造型為魚和燈籠。堆塑書法規范,流蘇優美。我還收藏有一對清代泥金彩漆雙龍長提桶,桶高36厘米,桶徑19厘米,桶身堆有泥金花卉蟲草,桶蓋堆有泥金人物,左右長提堆有兩條極具神采的泥金盤龍。這對提桶造型準確,著色絢麗,花卉、蟲草、人物、盤龍等堆塑無不生動,有鬼斧神工之妙,是清代寧波泥金彩漆中的佳作。泥金彩漆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今天它作為民間和國家間交流的禮品,早已走出國門。泥金彩漆不僅是一種器物,更成了友誼的“使者”,它傳播著寧波乃至中國的傳統文化,向人們展示著千百年來未曾褪色的絢麗和美好。
本文作者簡介:應敏明,寧海人,收藏家。寧波銀臺第官宅博物館館長,甬上吉木堂藝術館館長,《寧波日報》“四明周刊”“收藏與鑒賞”專欄作家。責任編輯:張書鵬
文章來源:甬派APP新聞
(上述文字和圖片來源于網絡,作者對該文字或圖片權屬若有爭議,請聯系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