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讀 | 日本十大名燒六大古窯
時間:2024-01-06 來源: 中國工藝美術學會 瀏覽量:
5927 分享:
日本的十大名燒為:砥部燒、九谷燒、瀨戶燒、美濃燒、荻燒、萬古燒、小鹿田燒、信樂燒和伊賀燒
砥部燒
砥部焼,別名喧嘩器,是以愛媛縣砥部町為中心的陶瓷器制作,一般以白瓷為底,藍圖為繪,圖紋主要是唐草紋,太陽紋,なずな紋等,底部燒多為手工制作,工藝復雜,正因如此,所以倍感珍惜。
“九谷燒”是釉上彩繪瓷器,因發祥地日本九谷而得名,距今已有350年歷史。明朝末年,中國彩繪瓷器技術傳入日本,受到當地人民的喜愛,并得到迅速發展,因而日本彩繪具有濃郁的中國風格瀨戶燒、
瀨戶燒與備前、信樂、常滑等并存,為日本現存最古陶窯之一。但跟大多燒制農民使用 的甕、壺一類雜物的備前等地比起來,瀨戶則是仿效中國的青瓷及天目燒而生產使用灰釉(黃 瀨戶釉)及黑飴釉(天目釉)的貴重工藝品,自鎌倉時代起就開始制作。美濃燒、
起源于5世紀時,朝鮮半島的一種叫“須慧器”的燒制方法傳到日本,7世紀傳到美濃。美濃燒有15個分類,其中著名的分類為志野燒,織部燒,黃瀨戶和瀨戶黑,美濃燒特色鮮明,樣式精致志野燒
織部燒
黃瀨戶
瀨戶黑
荻燒、
荻燒的陶土因土質較松散無法燒得堅硬。因此容器保溫性強,茶湯容易浸透至陶器內而不至于四處飛散。再加上荻燒一般不施以彩繪,而是靠胎土和釉藥來體現其質樸的美麗,所以有了溫潤的顏色和柔滑的觸感。粗土和白色的釉藥燒成的荻燒,因為釉料和胚的收縮率不同,所以釉料上會出現各種網狀的形態不一的龜裂紋,被稱作“貫入”。由于荻燒使用的松散土質滲透性強,茶或酒能輕易從釉藥表面上的貫入中滲入。長年使用后陶器表面的顏色不僅會隨意變化,呈現出圓熟的韻味,而且隨時間增長滲透的茶湯會讓貫入的紋路變得更為明顯,如同原本便有的花紋一般,抑或是孕生出饒富趣味的染色。染色的成果依使用者的使用方式會產生相當大的不同。若能好好保養長久使用的話,不僅是“七彩變化”,甚至能享受萩燒無限變化的風情。
萬古燒、
萬古燒出自日本三重縣四日市,始于1736年。萬古燒采用一種日本傳統工藝還原燒成的方式,在幾乎無氧的情況下經1200°-1300°的高溫下燒制,高溫烘烤之后的紫砂產生了很小的縫隙,使我們烹飪的時候,水和礦物質之間的作用更快,從而改變水的味道,使烹煮的食物更加美味。小鹿田燒、
小鹿田燒之里是位于大分縣的日田市的「小鹿田」地區的山間的陶藝村,出自這里的陶器都會被叫作「小鹿田燒」,使用當地山上的土。將它搗碎的是利用河流水力的唐臼這種原始的工具來制造胎土,將在水槽里多次過濾過的土干燥,歷經一個月后就制成了陶土。用手慢慢地將那成熟的、龐大的土提煉出來,這是相當重的勞動。陶土完成后,用腳踏轱轆使其成形。釉藥采用稻草灰和木頭灰和山里的長石制作而成,是100%天然的釉藥。采用傳統的朝鮮式登窯進行燒制。小鹿田燒特征是:飛刨子、刷毛、梳齒等幾何學圖案。信樂燒
信樂燒的窯址位于日本滋賀縣信樂村,信樂窯從鐮倉時代(1185-1333)延續至今。信樂燒的特征是體表附著焦色的窯變,是桃山時代(1573-1603)享譽盛名的陶器。信樂粘土屬于典型的玄武巖風化的一次粘土,原土顆粒較粗。其胎土相對于日本其他地區泥料,最大特點,是含鐵量相對較少,白度高。這種一次粘土內還混有大小不一的石英和長石顆粒,因此胎的肌理常常給人以巖石般的天然感覺。由于各種石英砂粒的收縮率與胎泥之間的差異,成品胎體往往有石子噴薄而出的現象,這種效果,被稱為“石はぜ(可以翻譯成:爆石)”。胎體表面的長石熔解后形成乳白色顆粒或者孔洞(稱作“蟹の目”,(可譯作:蟹目或蟹眼)。伊賀燒
伊賀燒,指的是選自伊賀地區的伊賀陶土為主原料,在伊賀市周邊用傳統技術生產的陶器,由此燒制而成的底料,其耐火性和孔隙性都十分出色,可以吸收烹飪時殘余的水分,讓料理的美味更上一層樓。因此伊賀燒的茶器并不多,更多是烹飪器具
責任編輯:張書鵬
文章來源:樸器柴燒
(上述文字和圖片來源于網絡,作者對該文字或圖片權屬若有爭議,請聯系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