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建筑紋樣」《營造法式》彩畫復原圖典,*本推送文案由上海古籍出版社提供,展玩略加編輯。
極淺的櫻花紅地色,瓣外緣淺桃粉,略略外暈。靜謐微妙,暗香盈盈。四方連續的菱形網格,四枚組合為一個紋飾單元,間距疏朗。
這粉色“柿蒂紋”上襦,正著于《搗練圖》中右起第一位女子身上。
你是否知道,這種唐代衣紋中的“柿蒂紋”,后來成為北宋建筑紋樣的靈感來源,亦成為典型圖案。
北宋 徽宗 摹張萱搗練圖
右起第十二人服飾紋樣復原
這些精致的錦紋,在最新出版的《中國古代建筑紋樣:〈營造法式〉彩畫復原圖典》中,被一一復原。
《搗練圖》為何會出現在古建相關的書中?
北宋晚期的建筑彩畫,吸收了各種唐宋絲綢紋飾。那時的彩畫紋飾構成繁麗精妙,色彩配置鮮麗雅致,《搗練圖》中部分服飾紋飾可與宋代《營造法式》錦紋互相印證,可見唐代對北宋紋樣影響之深遠。
本書中的建筑紋樣,是《營造法式》的彩畫復原,而有關《營造法式》的深研,離不開梁思成與林徽因。就在最近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發布消息稱,將于2024年5月18日為林徽因追授建筑學位——距林徽因與梁思成赴賓大求學,正好整整一百年。
那個年代,賓大建筑系不收女學生,卻沒能阻止林徽因對建筑學的向往——她入讀美術系,同時完成了大部分建筑學課程的要求,許多課程都達到了“Distinguished”(卓越)的等級。
在賓大求學期間,1925年,林徽因與梁思成二人收到了梁父梁啟超寄來的一部古書——北宋建筑家李誡的《營造法式》,中國最早關于建筑規制與技術的專業書籍。寄過來的書籍扉頁上,梁啟超如是寫道:
“其書義例至精,圖樣之完美在古籍中更無與比。一千年前有此杰作,可為吾族文化之光寵也已。朱桂莘校印,甫竣贈我此本,遂以寄思成、徽因,俾永寶之。”
彼時的他們,還未開啟他們一生中最重要的古建考察之旅,也尚未成為備受后人尊敬的建筑史家和教育家,卻已敏銳地預感到這部如天書一樣的古籍,暗藏著破解古代中國建筑的玄機。
成書于北宋晚期的《營造法式》,是古籍中最完備的一部建筑法典,也是研究中國古建筑的必讀之書,應皇家敕令編修,由當時負責建設的官員李誡編著而成。
《營造法式》修書目的有二,一是規范官式建筑的形制、工藝,統一建筑風格,保證藝術水準和營造質量;二是編訂工程定額,以杜防貪腐浪費。全書正文共34卷,分總釋、制度、功限、料例四大部分。
書中的宋代建筑制度,對梁思成影響很大。學成歸國后,梁思成花了30多年時間來鉆研和解讀,并將其作為終身事業的指南針。他曾在晚年的回憶中談到:
“當年父親寄給我一部重新出版的古籍,陶本《營造法式》,我從書的序及目錄上, 知道這是一本北宋官訂的建筑設計與施工的專書,是我國古籍中少有的一部建筑技術專書。但是在一陣驚喜之后,又帶來了莫大的失望和苦惱,原來這部精美的巨著竟如天書一般無法看懂。”
初次收到此書的三年后,林徽因和梁思成結婚時,把婚期定在了3月21日。
這個對普通人來說只是“春分”的日子,對他們來說,有另一番意義。這一天,就是《營造法式》的作者,北宋建筑家李誡墓碑上所刻唯一日期。
再是三年,1931年,兩人雙雙加入中國營造學社,正式輾轉全國各地考察、保護古建,踏上破譯《營造法式》之路。
加入中國營造學社后,梁思成編著了《清式營造則例》一書。書中的彩畫章節對清代官式彩畫進行了深度論述,關于《營造法式》,他也有數幅手繪的復原圖。可以說,自梁思成起,中國學界開始了關于古建彩畫的復原研究。
除了囊括古代建筑設計、施工、用料、用工等各個方面知識外,梁思成指出,《營造法式》中的彩畫部分得到了完整的保存,難能可貴。
彩畫,有“錦繡木衣”之稱,本質是“裝鑾”,賦色旨趣與繪畫迥異。繪畫的用色不拘程式,隨其所寫,或深或淺,千變萬化,任其自然。而彩畫善用“疊暈”“間裝”等手法,以求“輪奐鮮麗,如組繡華錦之紋”的裝飾效果。
北宋《營造法式》的彩畫上承大唐規范,下啟元明制度,是彩畫藝術史上超邁時空的經典,可謂“精深華妙、莊麗靜雅”,其品類之豐富、紋飾之精妙、色彩之典雅,均令后世望塵莫及。
然而,宋代恢弘壯麗的宮殿建筑早已不存,原書精美的彩畫圖樣也因翻刻傳抄而變形失真。為了重現清新華貴、驚采絕艷的宋代官式建筑整體形象,必須準確地復原《營造法式》彩畫,并揭示其蘊含的裝飾美學思想。
最新出版的《中國古代建筑紋樣:〈營造法式〉彩畫復原圖典》(以下簡稱《中國古代建筑紋樣》)一書,是宋代《營造法式》經典彩畫的復原。
作者陳彤,故宮博物院古建部正高級工程師,致力于中國古代建筑法式制度與唐宋彩畫的研究,于《建筑史學刊》《中國建筑史論匯刊》發表《故宮本〈營造法式〉圖樣研究》系列、《佛光寺東大殿大木制度探微》等學術論文多篇,并參與一系列古建修復工程。
書中包括作者手繪《營造法式》彩畫復原圖200余幅,基本涵蓋原書的典型紋樣,反映《營造法式》彩畫的整體藝術成就與最新研究成果。每種紋樣還配以“釋名”“紋飾”“色彩”三項簡潔的文字說明,概要介紹其歷史文化內涵及藝術特色。
自宋代刊出以來,《營造法式》被不斷翻刻傳抄。至近代,有兩個相當重要的版本,一為陶湘刊本,簡稱“陶本”;一為故宮藏清初影鈔宋本,簡稱“故宮本”。
“陶本”是藏書家陶湘為方便后人閱讀及傳承流布,特意聘請當時的彩畫工匠將圖樣添涂顏色而成。1925年,他以“仿宋重刊李明仲《營造法式》”而將圖書推向市場,并稱其“校字繪圖增式彩印,時閱七年,稿經十易”。一經問世,便引發轟動。當年,梁啟超寄往大洋彼岸并叮囑梁思成與林徽因珍藏的《營造法式》,正是“陶本”。
1933年,“故宮本”《營造法式》被發現,并被確認為是更為接近南宋本的版本。眾學者經分析比對,發現《營造法式》中的彩畫在歷次傳抄、影摹中,圖樣已偏離原樣,且融入了明清風格。也因此,宋代的建筑彩畫顏色與紋樣樣貌究竟為何,更加撲朔迷離。
最新出版的《中國古代建筑紋樣》,即以故宮博物院藏影宋鈔本《營造法式》圖樣為基礎,并結合“永樂大典本”“四庫本”等版本詳細考證,深入研究北宋皇陵線刻的藝術規律,廣泛參考北宋時期彩畫實例和相關圖像史料,歷時十二年繪制而成。
古建有“八大作”的說法,是指建筑中的瓦作、土作、石作、木作、彩畫作、油漆作、搭材作、裱糊作。彩畫作,是其中藝術性最強的部分。
《營造法式》彩畫紋樣復雜微妙,而現存版本圖樣的變形失真、注文不明,導致紋飾造型和色彩規律的解讀如同“破譯”一套宏大的密碼,毫厘之差,云泥之別。加之宋代官式彩畫早已蕩然無存,不僅增加了認知的難度,也使研究缺少令人信服的實物例證。再者,北宋彩畫的藝術境界頗高,線條勁秀靈動,色彩精麗典雅,若無深厚的繪畫素養描繪復原,只能望洋興嘆。
如今,經幾代學者的努力,古建彩畫已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但距圖樣全面、準確的復原仍有很長的路要走。
時隔近半個世紀,畢業于清華大學建筑系的青年學者陳彤,也走上了古建彩畫復原這條道路。2006年到2008年間,陳彤因參與恭王府的修復項目,開始步入對中國古建筑彩畫的研究,并對《營造法式》的圖樣部分產生興趣。
最初,他接觸到的也是“陶本”。當他興致沖沖地把書買回家,卻被自己的老師、故宮彩畫專家王仲杰先生給潑了冷水,指出其顏色和圖樣皆產自民國時期,離宋代精神甚遠。
再后來,陳彤又看到了故宮社出版的復刻故宮本《營造法式》,并逐漸在王先生的指導下,結合多位專家的指引,開始嘗試建筑彩畫的研究和復原工作。
王仲杰先生強調,彩畫是古建諸作中藝術性最強,其真髓只可意會不可言傳,須在長期實踐中方能領悟。那些微妙復雜的紋樣都暗藏著各自的規律,毫厘之差即云泥之別。
他一邊通過反復研讀《營造法式》的內容,梳理句意,把握紋樣與木構之間的關系;一邊親自調研參與唐宋彩畫的復原工作,在實踐中找感覺,比如參與乾隆花園的修復項目,或者到河南鞏義北宋皇陵考察等。
更難的是,宋代的官方彩畫難尋實物蹤跡,唯有借助其他藝術形態如服飾紋樣、繪畫藝術等的感受,方能對《營造法式》中宋代建筑彩畫的色彩和紋樣的復原有所思考,把握唐宋紋飾的氣質和精髓。
有時候,一幅稍微復雜的彩畫,從剛開始的構思,到手繪、配色,再到打磨定型,要經歷兩三個月的時間,在這個過程中,需宛如工匠一般細致而耐心,方能透著一絲唐宋遺風的彩畫圖案來。
書為建筑愛好者所珍,但哪怕是對建筑少有研究的讀者,甚至傳統服飾愛好者,也可以從《中國古代建筑紋樣》書中找到值得反復欣賞的部分——比如我們在開篇就提到的《宋徽宗摹張萱〈搗練圖〉》,此次收入錦紋復原圖16幅。
《宋徽宗摹張萱〈搗練圖〉》,雖為北宋摹本,已注入宋人因素,總體仍為盛唐面貌,是研究唐宋絲綢圖案的珍貴史料。其中的部分圖案可以與宋《營造法式》錦紋互相印證,可見唐代對北宋紋樣影響之深遠。就紋飾結構而言,《營造法式》的許多錦紋與后代甚至異域的錦紋似并無太大的區別,然其氣質高華,妙處全在于宋人對細節的苦心經營。
全書圖樣精雅,既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也是了解宋代美學的普及讀物,可作為中國古建筑及傳統服飾愛好者的設計參考圖集。
《中國古代建筑紋樣》為“世界最美的書”設計師潘焰榮操刀設計。
潘焰榮在書籍設計領域拿獎無數,此書設計最終選擇由他來設計的最重要原因在于,其對中國傳統古典題材有深刻的理解。他善于運用紙張本身的觸感和內斂的工藝,完美“熨帖”地表達一本古典題材圖書的現代閱讀體驗。
在出版社與設計師經歷一年多時間的反復溝通和精心設計后,最終確定了這本書的最終基調:
· 用紙必須是柔的,才能體現線條的美感;
· 開本要足夠大,圖樣的效果才能出得來;
· 嘗試用傳統的裝訂方式,線裝、筒子頁;
· 整體要簡約雅致,體現宋式美學,兼具現代感。
“五易其稿”“三次打樣”后,第一本相對成熟的樣書裝訂完成,編輯們撫摸著這本書,由衷感嘆——“收藏感太強了,它的設計本身就是一件藝術品!”
(上述文字和圖片來源于網絡,作者對該文字或圖片權屬若有爭議,請聯系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