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讀 | 南北朝佛像藝術大賞(上)
時間:2024-03-14 來源: 中國工藝美術學會 瀏覽量:
559 分享:
南北朝時期,佛教在中國有了深入而廣泛的傳播,各種類型的金銅佛造像愈益具有中國的特色。這一時期造像造像衣褶已不再追求線條的表現和雕飾的細膩,而在于對造像自身形態、體型的注意。這種力圖掙脫線的造型結構,是中國雕塑史上劃時代的一個突進。標志著中國北朝后期的鑄銅術已漸臻成熟。
佛像細節菩薩像細節 佛造由一佛四菩薩組合而成。主尊身著“褒衣博帶”佛衣,束帶下垂,面型較長伴有圓形佛光,右手執無畏印,赤足站于覆瓣蓮臺之上。左右兩側脅侍四菩薩,頭戴高冠,披帛著裙赤足立于仰蓮之上。“褒衣博帶”:這是在北魏太和前后出現的一種佛裝,因類似漢魏士大夫服飾,故名“褒衣博帶”。
佛像出土于四川茂縣,這是國內發現的最早有明確記年的南朝造像碑。主佛面部圓潤,右手執無畏印,以示佛為救眾生的大無畏心愿。立佛身上的袈裟下擺厚重,層疊于佛座之上,這是典型的“褒衣博帶”袈裟。 造像為一佛二菩薩,表面則有貼金和彩繪。主佛彌勒佛身著“褒衣博帶”佛衣,右手執無畏印端坐于臺座上。左右兩側各有一脅侍菩薩,各執法器,背屏則飾以坐佛和飛天。 塔腹:刻有發愿文和經文共三十六行,首行為“高善穆為報父母恩立此釋迦文尼得道塔”,故此塔名喚高善穆石塔。塔身:刻有眾佛,其中一尊彌勒佛,盤腿而坐呈交腿式,這是來源于印度的一種坐姿。越窯青瓷堆塑罐 東晉永昌元年|浙江杭州蕭山出土|浙江省博物館 堆塑罐又名谷倉罐,此罐四周貼塑瑞獸飛禽,腹部則貼塑蛇、龜、鳥等形象,在魂瓶腹部還有一尊佛像。 造像是一佛二菩薩背屏式組成。主佛面部豐滿,身著“褒衣博帶”佛衣,赤足于蓮花之上。主佛右手施無畏印,左手掌心向外。左右二菩薩頭戴寶冠,雙手合掌于胸前。背屏上則刻有火焰紋,頂部分布化佛。石雕柱礎 北魏太和八年|山西大周司馬金龍墓出土|山西博物院 這件石雕柱礎主要是用于插上屏風和帳縵。主要組成部分是伎樂童子和忍冬紋。伎樂童子:分飾于四角之上,這些伎樂童子帶有明顯的胡人特征,分作擊鼓、彈琵琶、跳舞等姿態。 忍冬紋:柱礎上雕有忍冬紋和蓮花紋,這兩者是佛教東傳后的產物。忍冬紋俗稱金銀花,因其凌冬不凋,被大量運用在佛教之上,喻為靈魂不滅,輪回永生。責任編輯:張書鵬
文章來源:民間文化史綱
(上述文字和圖片來源于網絡,作者對該文字或圖片權屬若有爭議,請聯系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