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讀 | 南北朝佛像藝術大賞(中)
時間:2024-03-16 來源: 中國工藝美術學會 瀏覽量:
59 分享:
南北朝時期,造像衣褶已不再追求線條的表現和雕飾的細膩,而在于對造像自身形態、體型的注意。這種力圖掙脫線的造型結構,重在立體解剖的進展,由寫意到寫實的變化,是中國雕塑史上劃時代的一個突進。它標志著中國北朝后期的鑄銅術已漸臻成熟。北齊造像的價值,正在于它是由北朝造像向唐代成熟期造像過渡期中重要的一環。
阿育王像 南梁太清五年|四川成都出土|成都博物館內 這是全國發現的唯一一尊南朝阿育王全身像。阿育王像著通肩式袈裟,赤足站立于蓮臺之上,有頭光,螺狀肉髻,顴骨突起,八字胡。不同于其它立佛的是,佛像露出腳踝,同時服飾為豎線狀,這是佛教剛傳入中國時的阿育王形象的體現。 阿育王像背面,其上方裝飾有貼金聯珠紋和化佛圖案,頭光的背面則是淺浮雕供養人像和山巒。 阿育王是古印度最偉大的君王,一生可以分為黑阿育王和白阿育王兩個時代。黑阿育王時代,其通過戰爭統一印度,殺戮不斷。后因深感戰爭之殘酷,放下屠刀,從而到了白阿育王時代。在全國努力推廣佛教,共建立八萬四千座寺塔。 這是在西晉時期時流行的一種器具,整體為獅子造型,四足著地,威武雄壯,其背部有一管狀柱孔。獅子形象在佛教造像中是極其重要的一部分。獅子代表了威嚴無畏,兼護佑佛陀的意思。道猷造釋伽像 南梁中大通元年|四川成都萬佛寺出土|四川博物館 這件道猷造釋伽像的服飾和“褒衣博帶”略為不同,帶有明顯的印度佛教風格。其薄如翼,緊貼于身。衣褶似道道水紋,像是身著佛衣剛從水里走出來一般。在此可以清晰的看到身體輪廓,這種服飾我們稱之為薄衣貼體。 蓮花尊通體施以青釉。蓋頂飾二層覆蓮瓣,蓋緣有三角狀變形蓮瓣紋,肩腹部堆貼刻劃三層蓮瓣。頸部則是飛天和神獸圖案。蓮花紋在南北朝時是一種較流行的紋飾。青瓷蓮花尊一般出土于高規格墓葬,且較多成雙成對出土。據推測,此類器物是專門的陪葬之用,與谷倉罐相似,且帶有一定的佛教意味。張元造釋伽多寶像 南梁大同十一年|四川成都出土|成都博物館 中間是釋伽牟尼和多寶佛,二佛并坐于蓮臺之上。身側則是五菩薩,二弟子,二力士。佛的舉身光之外有淺浮雕說法圖,外側飛天環繞。蓮座邊則蹲著兩只獅子。多寶佛曾言,有法華經處,多寶塔必現。釋伽牟尼說法時,七寶塔拔地而起,釋尊分身云集,塔門開啟,多寶佛邀釋尊入塔,二佛并座。毗沙門天王坐像 北周|四川成都出土|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 天王倚坐于須彌方座之上,頭部有殘損。上身著鎧甲及護頸,左手托塔底而置于腹前,右手扶塔頂。座底則是兩尊夜叉托足,呈胡跪狀。比丘晃藏造釋保伽像 比丘晃藏造釋保伽像的背屏上,我們能看到一些彎曲的線條,這些就是飛天,共有五對。飛天源自古印度神話中的護法神,他們是一對能歌善舞的夫妻,主管音樂。 該器主要由底座、長柄和燈盞組成。整個器物均飾有忍冬紋和蓮花紋,這兩種紋飾具有很強的佛教意味。 這里的菩薩立像主要分成兩個部分,一是北齊年間山西和陜西出土的立像,二是北周年間成都出土的立像。北周菩薩立像 這些菩薩立像均出土于成都下同仁路,現場出土唐代及南朝佛像一百余件,其中多數屬于南朝時期。這是成都近年來首次大規模出土南朝佛像,并且出土的佛像類型較多、時間跨度長,保存完整。北齊菩薩立像 佛教擯棄世間榮華,因此佛和羅漢等出家人是不佩戴飾物的。責任編輯:張書鵬
文章來源:民間文化史綱
(上述文字和圖片來源于網絡,作者對該文字或圖片權屬若有爭議,請聯系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