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讀 | 蜀繡:錦繡華章,中國傳統刺繡藝術的瑰寶
時間:2024-05-04 來源: 中國工藝美術學會 瀏覽量:
407 分享:
蜀繡,是巴蜀地區流行的一種民間工藝,分為川西和川東(今重慶)兩大流派, 中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2006年5月20日,四川成都市的蜀繡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蜀繡又名“川繡”,與蘇繡、湘繡、粵繡齊名,為中國四大名繡之一,是在絲綢或其他織物上采用蠶絲線繡出花紋圖案的中國傳統工藝。2012年12月03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準對“蜀繡”實施地理標志產品保護。作為中國刺繡傳承時間最長的繡種之一,蜀繡以其明麗清秀的色彩和精湛細膩的針法形成了自身的獨特韻味,豐富程度居四大名繡之首。蜀繡主要指以四川成都為中心的川西平原一帶的刺繡,由于文化和地理的淵源,也發展到重慶等周邊地區。以現代科學的眼光來看,成都平原水土豐美,氣候宜人,溫濕度都適宜栽桑養蠶。川西這一地區古稱“蜀”,在巴蜀大地上盛產絲綢;古蜀大地的絲綢文明孕育了發達的絲織技術,這既為蜀繡提供了刺繡原料——絲綢和絲線,使蜀繡發展有了雄厚的物質基礎,又為蜀繡發展興盛創造了產業和文化環境。《史記》載,春秋時蜀地把絲織品、麻織品運往秦國都城雍進行貿易,至兩晉時,刺繡品已成為蜀地特產。蜀繡隨著蜀地絲織業的發達而發展起來,漢末三國時期蜀繡產品為官府所控制。隋唐后,隨著絲綢之路的貿易往來,織繡品需求劇增,蜀繡在此情勢下得以迅速發展,達到歷史上的高峰。明清兩代,除閨閣女紅外,四川又出現了許多專業刺繡人員和小型刺繡作坊。清代蜀繡作品
蜀繡清代紅緞繡花
▲ 漢代蜀地織錦護臂“五星出東方利中國”,國家一級文物
到1925年前后,僅成都就有刺繡從業人員一千多人,店鋪六十余家。20世紀50年代,蜀繡遍布四川民間。70年代末,川西農村幾乎是“家家女紅,戶戶針工”,刺繡從業人員達四五千人之多。蜀繡歷史悠久,最早可上溯到三星堆文明,東晉以來與蜀錦并稱“蜀中瑰寶”。蜀繡以軟緞、彩絲為主要原料,針法包括12大類122種。具有針法嚴謹、針腳平齊、變化豐富、形象生動、富有立體感等特點。蜀繡以本地織造的紅、綠等色緞和散線為原料,各種針法交錯使用,施針嚴謹,用線工整穩重,設色典雅,既長于刺繡花、鳥、蟲、魚等細膩而生動的圖像,又善于表現山水磅礴的氣勢。受地理環境、風俗習慣、地方文化藝術等因素的影響,蜀繡在長期不斷的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了嚴謹細膩、光亮平整、構圖疏朗、渾厚圓潤、色彩明快的獨特風格。
蜀繡大師郝淑萍作品 | 雙面繡《芙蓉錦鯉圖》
蜀繡大師孟德芝作品 | 雙面繡《荷花貓魚》
蜀繡大師孟德芝作品▲ 郝淑萍繡品《鳳求凰》
與川西蜀繡和蘇繡、粵繡、湘繡等相比,重慶蜀繡更突出地顯示著鮮明的重慶地方特色和文化內涵,呈現出大膽夸張、想像豐富、幽默逗趣、貼近生活的藝術風格。它以傳統的花卉、動物、戲裝、臉譜、風景、城市建筑、仕女、現代人像等為創作題材,內容極為豐富。其繡法以單面繡、雙面繡、異形異彩繡為主,基本技法包括鋪針、直針、斜針、穿針、參針、散套針、三排針、浮線針、覆蓋針、壓花、上飛色、下飛色等,整個針法體系完整而嚴密,具有密不成錐、稀不見底、光亮平齊、短針細密、內實外松、張弛有度的技藝特點。▲李飛巴福刺繡《飛天》 成雪 攝
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對服飾和房屋裝飾的審美需求持續增長,為適應新的形勢,蜀繡傳人不斷創造著新的刺繡針法,努力將大量創新型的蜀繡作品推向國內外市場。經過長期發展,蜀繡的手工制作技藝日趨成熟,且自成體系,傳承有序。郝淑萍《九寨秋色》
孟德芝《秋色高原》
孟德芝作品 | 雙面異形繡《九子·熊貓》正面
孟德芝作品 | 雙面異形繡《九子·熊貓》反面
四川省非遺館一樓守正創新單元內的展品《西游記》,這是一幅以西游記人物為題材,以抽象變形為藝術手法,以表現蜀繡針法為目的蜀繡作品。作品長2米、高1.15米,不僅尺幅驚人,還運用了72種蜀繡針法,給人以另類的美感和無窮的想象空間。1915年蜀繡獲巴拿馬博覽會金獎,21世紀初被人民大會堂收掛,2004年《太陽神鳥》被“神六”飛游太空后由國家文物局收藏。責任編輯:張書鵬
文章來源:典藏中式美學
上述文字和圖片來源于網絡,作者對該文字和圖片權屬若有爭議,請聯系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