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讀 | 古代玉硯背后的頂級硯文化(一)
時間:2024-05-12 來源: 中國工藝美術學會 瀏覽量:
946 分享:
宋·蘇軾銘從星硯(臺北故宮博物院藏)長15.9cm寬9cm高5.6cm
硯作長方形抄手式,硯堂經使用后微凹,與硯池連接形成深邃而飽滿 的空間。硯崗中央刻一石柱,下襯以流云,以石柱頂上的石眼象征明月。硯背覆手滿布六十余根參差不齊的細長石柱,柱端面皆有眼,似眾星滿 布天空。硯右側壁鐫行書銘:“月之從星,時則風雨。汪洋翰墨,將此是 似。黑云浮空,漫不見天。風起云移,星月凜然。”落款“軾”,鈐“子瞻” 方印。硯首壁鐫清高宗御銘,隸書:“天池一月印,空宇眾星攢。爝火寧 相比,陶泓永得完。依然北朝宋,真出老坑端。清伴文房暇,摛辭愜染 翰。”落款“乾隆丁酉(1777)新春御題”,鈐“比德”“朗潤”二印。此硯入錄《西清硯譜》。宋·米芾蘭亭硯(臺北故宮博物院藏)長26.3cm寬17.4cm高9.3cm
硯作長方形,石色紫,受墨處淺凹,墨池深洼。硯緣四周內外起線, 中環刻臥蠶紋一周。硯左側連前方側面刻“蘭亭修禊圖”,右側連后 方側面刻米芾臨蘭亭序全文,引首鈐雙龍圓印一,后鈐“宣和”二字 長方印,及“紹”“興”二字連珠印,末鈴“米芾”長方印,均篆文。硯 背有剝落侵蝕痕跡,覆手深洼3.5厘米,刻清高宗御題詩一首,隸書:“物殊顯晦各有時,晦藏顯出誰使其。穆然宋硯古色披,猶是老坑 出端溪,蘭亭圖畫前序辭,精鐫四面筆法奇。宣和紹興璽識遺,后有 米芾小印施。或即顛翁手所為,山莊散置今見之。是誠寶也逾珣琪, 康熙舊冊還可稽。綈幾曾用供臨池,弗愛彝鼎惟愛斯。崇文并與示 儉垂,生敬生愧心自知。”落款“乾隆丙申(1776)秋御題”,鈐“比 德”“朗潤”二印。此硯入錄《西清硯譜》。宋·宣和八卦十二辰硯(臺北故宮博物院藏)長21.6cm寬13.9cm高5.9cm硯作長方形,色紫如豬肝。硯面左上缺角,硯堂平坦,墨池作圭首 形,硯額鐫“宣和二字篆書,其中“和字已剝落不全;硯面邊緣 共刻銘十六字,左右各八,多漫漶不清。硯壁周緣通刻“八蠻底貢 圖,亦有多處剝落不清。覆手四角皆有殘缺,中部留覆手,刻連 錢二枚,上枚刻八卦,下枚刻十二辰,周緣鐫乾隆帝御題詩:“端 溪紫石出舊坑,宣和制作樸且精。歷遭兵燹致殘缺,尤存面背呵甲 丁。面匡可辨者八字,背刻八卦十二辰。圍鐫八蠻修職貢,爾時君 臣詡豐亨。淬妃有靈丑其事,現身此示敗與成。現身此示敗與成, 不遠殷鑒言堪驚。”款題“乾隆戊戌(1778)御題”,鈐“比德”“朗 潤”二印。此硯入錄《西清硯譜》。宋·天然子石硯(臺北故宮博物院藏)長11cm 寬9.5cm 高3.2cm
硯依原天然石材之狀稍加修飾而成。硯面除受墨處打磨成硯堂 外,其他部分保留原石的皴皺痕跡,自然古樸。硯額處有一水蛀為 墨池,誠渾然天成之器也。硯背鐫清高宗硯銘一首:“水坑石子, 不須磨治,以霤蛀處,遂為墨池。閱幾滄桑,穆穆怡怡。天與之然, 何慮何思。予獨恧夫,吮毫構韻,未能若斯。”款題:“乾隆戊戌 (1778)仲夏,御銘。”鈐印二:一曰“太”,一曰“璞”。此硯入錄 《西清硯譜》。宋·黍谷銘松皮硯(臺北故宮博物院藏)長14.2cm寬9.5cm高2.3c .3cm
硯略作長方形,石理細潤,有蕉葉白和胭脂火捺紋等石品花紋。全器刻 老松干一段,硯面寬平、微洼,右側刻松節紋,與硯堂結合處成夾角略斜 深巧作墨池。硯背刻松皮鱗紋,中浮雕一鳳作欲振翅飛行之狀,左上刻 銘“唯爾壽,永無咎”,下署“黍谷”二字長方印,中上方鐫清高宗御題銘 一首,楷書:“蕉葉白,松皮青。堅且潤,廉以貞。出水巖,龍為晴。黍谷 春,硯田耕。”落款“乾隆戊戌(1778)御銘”,鈐“乾”“隆連珠印。此硯錄入《西清硯譜》。宋·鵝硯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長21.2cm寬11.8cm高3.9cm
硯為鵝形,色紫,間有白斑紋。全硯作鵝形回首狀,石眼恰好作為鵝眼;鵝背為硯堂,以左右翼環抱硯邊洼入處為墨池;鵝首回眸至硯面,并于 頸部琢一孔,使能相通。全器滿刻羽翎紋,硯背中心雕鵝雙掌,似劃掌 于水波中。鵝掌下方鐫清高宗御題詩一首,楷書:“老坑子石誰磨礱,不 辨制自南北宋。或是右軍撫玩罷,化作鸼傲池鳳。其溫如玉疑舜環, 其潤如露余堯甕。近雖外景寫黃庭,慮硯嗤哉屏弗用。”落款“乾隆御 題”,鈐“乾”“隆連珠印。此硯入錄《西清硯譜》。宋·海天硯(臺北故宮博物院藏)長32.8cm寬23cm高6.6cm
此現形近橢圓形,石色紫中泛紅,石理細潤。硯面雕海天仙山樓閣景 象,海浪中刻群山矗立,其中高峰有三,中峰刻“天臺”二字,左峰刻“朱 明曜真”,右峰攜“醴泉華池”,皆楷書;三峰環繞閣樓,楣鐫“蓬萊道 山”。閣樓正門深挖成長方形墨池,門前為硯堂,方正平直,下方有一石 眼。硯額左右各有一石眼,色碧黃,其間滿布小孔,象征天空日、月、星 羅列的景象。硯側周刻波濤,中有各種海獸奔騰其間。硯背深洼,滿刻 海浪紋,并以七珍雜寶分布其中,其中金珠巧用石硯正上方的石眼;覆 手中央浮雕一神龜負碑圖,碑首刻隸書“東坡硯銘”,左右各鐫龍紋,碑文刻古篆文硯銘:“與墨為入,玉靈之食。與水為出,陰鑒之液。懿矣茲 石,君子之側。匪以玩物,維以觀德。”硯背內周壁環刻清高宗御題“海 天硯歌”一首:“湯湯瀛海洪波翻,峩峩湧出蓬萊山,三島峙立噴華泉, 樓閣縹緲不可攀。天吳罔象出沒淵,下臨無地上有天,左日右月浴其間, 是誰剙制未記年。東坡卅二字勒篇,疑南宋時坑出端,細繹其義具精 詮,黃庭尺宅方寸田,靈池有液旱弗干,以沃道種滋腴妍,凡手未可子墨 研,宜贈右軍資腕懸。俾書內外景以全。”落款“乾隆丁酉(1777)新春 御題”,鈐印“朗潤”。此硯入錄《西清硯譜》。宋·洛書硯(臺北故宮博物院藏)長16.1cm 寬9cm 高5.7cm
硯作長方形,硯面平坦,緩緩斜下至墨池,墨池中浮雕洛水靈龜負 書像。龜首右顧,作騰波蹴浪之勢,腹下有波浪相襯。硯緣三邊刻 黻紋,下端無堵。硯背覆手中央刻篆書陰文“瑞發文明”。硯首壁刻 清高宗御制銘一首,楷書:“下巖石壁,誰割紫云。墨池黝漬,龍香 氤氳。刻作洛負,圖書之祖。傳說有云,事不師古。君子之道,暗然 日章。出諸久,刮垢磨光。著書習字,均非我事。慎茲絲綸,惕乾 永志。”落款“乾隆戊戌(1778)御銘”,鈐“古香”“太璞”二印。此硯入錄《西清硯譜》。明·楊士奇舊子石硯(臺北故宮博物院藏)長16.4cm 寬11cm 高4.6cm
硯為天然硯材略加琢磨而成,硯色黝紫,細膩潤澤,自然而古雅。硯堂 寬平,硯首端保留硯石天然之狀,水蛀深處為墨池。硯背覆手亦因勢 刻數卵石,右側卵石上鐫“琴軒真賞”四字篆書,左上方刻“永樂壬辰 (1412)禮闈竣事過廷器先生得此大快”,落“盧陵楊士奇志”款。硯 壁鐫清高宗御題詩一首:“水坑子石美之最,背楷分明志士奇。學行己 稱榮溥讓,彌縫還擬杜房持。于謙終以薦得濟,王振弗能制可悲。逮事 四朝臣固幸,其朝幸否亦當思。”落款“乾隆御題,鈐"古香”“太璞 印。此硯入錄《西清硯譜》。明·海天浴日硯(臺北故宮博物院藏)關注公眾號:高古瓷長19.7cm寬13.4cm高4.9cm
硯就石材自然之形態雕琢而成。全器除硯堂及硯背底銘之外滿刻海 水波浪洶涌澎湃的景象。硯面刻一輪朝日作硯堂;硯首海浪漩伏處作 墨池。硯背下部浮現一旭日,中淺浮雕三足烏,在海浪涌動的襯映下, 顯露出清雅之態。右側壁下平坦處鐫清高宗御題銘一首,隸書“洪波 浡潏天之綱,咸池沐浴陽德光,紫云既㔉金烏翔,葆珍韞彩登文房, 悒茲學海吐沛滂。落款“乾隆乙未(1775)春御題”,鈐“古香“太 璞”二印。此硯入錄《西清硯譜》。明·文徵明銘琭玉硯(臺北故宮博物院藏)9.4cm寬5.4cm 寬5.4cm 高2.4cm
硯作長方形抄手式,梅花坑硯石,硯石青紫泛紅,色淡而潤澤。硯堂平坦,中微洼,下端無堵。硯池中有三石柱,其面各有活眼,眼呈黃綠色。硯背覆手處有石柱二十八,長短參差、疏密不齊,每一石柱均有活眼,呈碧綠色。硯壁右側刻“琭玉”二字篆書,落款“而章識”,鈐“而章印;左側刻楷書銘“端溪之英石之精,壽斯文房寶堅貞,落款“衡山",鈐“衡山印。硯首壁鐫清高宗御題銘一首, 楷書衡山十四字留銘,抽思能生翰墨馨,棐幾恰供宣席用,高軒不共白云停,落款“乾隆御題",鈐“古香”“太璞”二印。此硯入錄《西清硯譜》。宋· 傳文天祥玉帶生硯(臺北故宮博物院藏)長17.4cm,寬5.3cm厚3.6cm
硯是南宋名臣文天祥生前所用的硯臺之一。器厚長而上下圓,猶如鞋履,石色純紫,硯側壁中央,環繞白色石英質石層一道,瑩白如帶狀,是以名之曰:“玉帶生”,硯堂呈橢圓形,墨池呈半月形。側壁有篆銘二道,上者款署文天祥,下者乃清高宗御銘。元·趙孟頫從星硯(臺北故宮博物院藏)長19.4cm 寬6.8cm 高5.4cm
硯作長方形抄手式,端硯石,硯石青紫泛紅,色淡而潤澤。硯堂平坦,中微洼,下端無堵。一字硯池。硯背覆手處有石柱多條,長短參差、疏密不齊,每一石柱均有活眼,呈碧綠色。清·康熙 松花石蒼龍教子硯(臺北故宮博物院藏)長18.5、寬12.6、高3.2cm
硯為松花石制,長方形,呈綠色。硯面前端為硯池,池中雕流云海水山石,蒼龍教子。硯池下方為圓形硯堂。硯背陰刻楷書康熙皇帝御題硯銘:“一拳之石取其堅,一勺之水取其凈”。其下陰刻篆書“康熙”、“御銘”兩方印。南宋-元 官窯青瓷橢圓硯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清康熙 松花石嵌魚化石雙鳳(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清乾隆 傳漢未央宮東閣瓦硯(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關注公眾號:高古瓷
清乾隆 松花石葫蘆式硯(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清乾隆銘宋 澄泥傚建安瓦鐘硯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宋 二十八星宿硯(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石質,色深灰,長方形抄手式硯。硯四週起邊框,上飾多尾龍紋,硯面略凹,斜下至墨池。硯背利用天然石眼,雕作長短不一細長石柱,參差其間形成二十八星宿狀,中有圓形天水雙龍印、八疊篆文「內府圖書之印」,另有剔地陽雕雙連章「吳」「興」。硯首側壁有乾隆詩文與印,貯于刻有相同御製詩紫檀木硯盒。清乾隆銘宋 雘村石玉堂硯(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西清硯譜云為:「雘村石」,硯作玉堂式,石色黃中泛白,硯質細潤,硯面及硯背均有剝蝕現象,受墨處平整微向下斜而成墨池,硯背刻清高宗御題詩乙首,楷書:「剝蝕漫嫌體不全,成形物豈久長堅,何年用者玉堂客,至署可過八影磚」。款題:「乾隆戊戌御題」,鈐印二:「幾暇怡情」「得佳趣」。「戊戌」為乾隆四十三年,西元一七七八年。
清乾隆銘宋 宣和澄泥關注公眾號:高古瓷(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責任編輯:張書鵬
文章來源:聚硯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