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讀 | 多彩的釉色,多彩的生活
時間:2024-05-11 來源: 中國工藝美術學會 瀏覽量:
354 分享:
釉是陶瓷的美麗嫁衣,有的潔白如玉、有的五彩繽紛,釉是對陶瓷胎體的裝飾和保護,也能提高陶瓷的機械強度和絕緣性能。
歷史上人們對釉的的重視程度甚至超過胎體,那么“釉色”究竟是如何形成的?我們又通過什么標準來分辨釉色呢?釉本質上是覆蓋在陶瓷制品表面的無色或有色的玻璃質薄層,不同的釉有不同的顏色,釉的顏色就稱為釉色 。瓷器的釉彩開始比較單一,隨著瓷業的發展與科技進步,由開始的一種釉彩的素瓷發展到多種釉彩的彩瓷,詳細區分名稱很多。青釉是瓷器最早的顏色釉,所謂“青釉”,顏色并不是純粹的青,多為青中泛黃、泛灰或者泛綠,有:月白、天青、粉青、梅子青、豆青、豆綠、翠青等20多種派生的青釉顏色。青釉成熟于康熙,經過雍正的發展,在乾隆年間達到精致,應該說這一時期的青釉瓷的稍早技術已經達到了歷史最高峰。青釉特點為釉色古雅、沉穩,釉面均勻、滋潤,釉質堅致、細膩。越窯青釉直頸瓶
俗稱影青釉,是一種釉色介于青白二者之間,青中有白和白中顯青瓷器的專門稱謂,是北宋年間由景德鎮當地工匠制作的。許之衡《飲流齋說瓷》:“影青固甚薄之瓷也,乃有瓷質頗厚僅能一面影出青色雕花者,此則名為隱青。”眾上所述,青白釉稱呼有:影青,也有叫:映青、罩青、隱青的。宋 青白釉葵花形臺盞 (一套)
瓷器釉料中的含鐵量降低到0.75%以下,施于潔白的瓷胎上,入窯經高溫燒制,就會出現白釉。嚴格地說,白釉是一種無色透明釉,而不是白色的釉 。唐、五代時期,白瓷在北方有很大的發展,增加釉面白度的措施由施化妝土改為選用高質量原料,提升了釉面光潔度接近高級細瓷標準。代表宋代白瓷最高水平的定窯,白瓷燒制技術達到完全成熟的程度,釉色透明瑩亮為釉下彩和釉上彩瓷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唐代 邢窯白釉壺
又稱“柿色釉,紫金釉”,是一種以鐵為呈色劑的高溫色釉,其釉料中含氧化鐵和氧化亞鐵的總量較高,達5%以上。醬釉的出現始創于北宋的北方窯口,如定窯、耀州窯等窯場中均有燒造,以定窯醬釉最著名。明曹昭《格古要論》中“有紫定色紫,有黑定色黑如漆,土具白,其價高于白定”的論述。所謂紫定并非紫色,其釉呈棕紅色,實際上與今天芝麻醬色調相近的釉,故而得名。宋 耀州窯醬釉碗
釉面呈黑色或黑褐色,黑釉主要呈色劑為氧化鐵及少量或微量的錳、鈷、銅、鉻等氧化著色劑,黑釉釉料為石灰釉和石灰堿釉兩大類。黑釉瓷器出現于東漢中、晚期,但當時的釉色為深褐綠色乃至黑色,釉層也薄厚不均,常有蠟淚痕,并在器表的底凹處聚集著很厚的釉層。早期燒制黑釉最成功的首推東晉時期浙江德清窯,所燒黑釉釉面滋潤、光亮,色黑如漆,可與漆器媲美。唐代黑釉較為盛行,宋代則是黑釉的高峰時期,明、清時期御器廠所燒黑釉器做工精細,多在純凈的黑釉上施以各種低溫色彩,黑釉則成為各種美麗顏色的襯托。德清窯黑釉雞頭壺
黃釉是以適量的鐵為著色劑,在氧化焰中燒成,也稱鐵黃,有高溫與低溫之分。最早出現于唐代,當時安徽淮南壽州窯、河南密縣窯等都燒黃釉,但正色黃釉,還是汝窯的高溫黃釉——茶葉末釉。明代的黃釉有新的發展,洪武時的老僧衣即茶葉末的衍化;始于宣德的澆黃,更是明代杰出的黃釉;嘉靖以后,又有魚子黃、雞油黃等。入清后有康熙的淡黃,以及其后的菜尾、鼻煙、金醬等。明 弘治黃釉金彩犧耳罐
以銅為著色劑,鉛化合物作為基本助融劑燒制的傳統釉色。我國在漢代就已用銅作著色劑燒鉛綠釉,宋時瓷器上的綠釉已較普遍。但是,在明代孔雀綠燒成熟以前,所有的綠釉都呈深暗青綠色,沒有達到亮翠的程度。所以,成功的綠釉都是明清時期的產品,如高溫綠釉中的郎窯綠,蘋果綠,低溫綠釉中的孔雀綠、瓜皮綠和秋葵綠等。遼 綠釉劃花單柄壺
紅釉的出現可以追溯到北宋初年,但真正純正、穩定的紅釉是明初創燒的鮮紅;到嘉靖時,又創燒了以鐵為呈色劑的礬紅;宣德時燒制出了祭紅。鮮紅為高溫色釉,礬紅為低溫色釉。紅釉的種類很多,除鮮紅外,深者有寶石紅,朱紅、雞血紅、積紅、抹紅等;抹紅帶黃色的又叫杏子衫,微黃的又叫珊瑚釉,此外還有桔紅和棗紅;淡的一般稱粉紅,帶灰色的叫豇豆紅,灰而又暗的叫乳鼠皮;胭脂紅也是粉紅的一種。粉紅中最艷麗的叫作美人醉。明 宣德鮮紅釉碗故宮博物院藏
藍釉以氧化鈷為呈色劑,最早見于唐三彩,宋代鈞窯以天藍釉為主色調,元代景德鎮燒成了高溫藍釉瓷、明清時又燒成了霽藍、灑藍、天藍孔雀藍等藍色釉瓷。
霽藍釉梅瓶
亦稱“茄皮紫釉”,因施釉多用澆釉法,也稱“澆紫釉”。主要著色元素為錳,唐三彩中即有紫釉出現,景德鎮窯的紫釉瓷始燒于明代弘治時期,由于配料和窯火氣氛變化有別,紫釉呈色亦不同,有深、淺茄皮紫、葡萄紫、玫瑰紫等色。淡茄皮紫似未熟的茄皮,呈淡紫色;深茄皮紫較為多見,呈熟透茄皮之黑紫色。清 順治茄皮紫釉暗花云龍紋盤
清代康熙時期創新品種,是在白釉瓷器上涂抹調和好的金粉或銀粉、經低溫燒成后,呈現出類似純金、純銀那樣富麗的效果。清 雍正金釉碗
窯變釉是窯內變化所得。瓷器在窯內燒成時,由于釉中含有多種呈色元素,經氧化、還原作用,出窯后即出現意想不到的藝術效果,其出自偶然又色彩繽紛特別,也稱之為“花釉”或“窯變花釉”。窯變花釉早在唐代之前青釉瓷器上就偶有窯變現象,唐代魯山窯的黑釉花斑瓷,稱“花瓷”;宋代鈞窯生產的瓷器紅、藍、灰白互相交織,形成千姿百態的釉色分布。清代已把窯變釉作為一種顏色釉專門生產。清 乾隆窯變釉蓮蓬口瓶
瓷器的釉色是一個極為龐大復雜的體系,每種釉色都經過了歷朝歷代的變化發展,而同一時期、甚至同一窯爐生產的釉色可能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差異,它的面貌決不是單一和穩定的。北京陶瓷藝術館的陶藝體驗中心,為陶瓷愛好者們準備了許多不同的精美釉色,琳瑯滿目,讓人目不暇接,多彩的顏色,就像多彩的生活。責任編輯:張書鵬
文章來源:北京陶瓷藝術館
上述文字和圖片來源于網絡,作者對該文字和圖片權屬若有爭議,請聯系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