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讀 | 青銅至寶:周代禮器的絕代典藏
時間:2024-07-09 來源: 中國工藝美術學會 瀏覽量:
871 分享:
從殷商到西周,青銅器的功能內容具有濃厚的宗教化、倫理化的色彩。為適應祭祀的功能要求,殷人按照一種“神”的尺度來設計祭器。使殷人設計的祭器,離不開實用器皿的藍本,而著重加強造型的體積感、量感和力度,并突出造型的個性化和神秘感,而且制作得異常精致,以此滿足宗教崇拜的精神需要。
“盂”青銅鼎 周康王時期(?—公元前1057年)清道光初年出土于陜西郿縣禮村大盂鼎宏偉凝重,是西周早期大型青銅鼎典型式樣。鼎內壁鑄有長篇銘文,記述了周康王二十三年九月冊命一事。
1923年河南新鄭出土 西周晚期 蟠虺紋大鼎 高75厘米,寬102厘米,口徑77厘米,重64.2kg。此鼎是1923年河南新鄭出土器中最大的鼎,其蹄形足具有春秋時期鼎足的典型特征。值得注意的是,西周晚期出現的重環紋,至春秋時逐漸被蟠虺紋等所替代,而本器上同時有重環紋和蟠虺紋,是兩種紋飾轉換過程的反映。
九年衛鼎,西周中期 共王,約公元前922年~前900年,1975年岐山縣董家村西周窖藏出土 岐山縣博物館藏銘文記裘衛用車和各種皮革同矩伯交換土地的經過,是一篇土地交換的契約。
四十三年逨鼎(丙),西周晚期 宣王,約公元前827年~前781年,2003年眉縣楊家村西周窖藏出土 寶雞青銅博物館藏 楊家村這塊寶地多次出土西周青銅窖藏,2003年那次發現很大一個窖藏,出土青銅器數量之眾、形體之大、精品之多、銘文之長、內容之珍貴、紋飾之華麗、保存之完好都是極為罕見的。平蓋獸面紋鼎,西周早期,1981年寶雞紙坊頭1號墓出土 寶雞青銅博物館藏呰鼎,西周早期,公元前11世紀~前10世紀,寶雞石鼓山西周墓3號墓出土 寶雞市渭濱區博物館藏逨鼎(壬),西周晚期 宣王,約公元前827年~前781年,2003年眉縣楊家村西周窖藏出土 寶雞青銅博物館藏淳化大鼎 西周早期 淳化縣博物館藏 1979年淳化縣石橋鄉史家塬村西周墓出土 淳化大鼎是目前已知的西周青銅鼎(也是歷代圓鼎)中最重的,重于著名的大盂鼎和大克鼎。它造型獨特,通常青銅鼎只有左右對稱的兩個耳,而淳化大鼎在鼎腹還多出了三個耳,這樣的造型也是獨一無二的。單叔鬲,西周晚期 宣王,約公元前827年~前781年,2003年眉縣楊家村西周窖藏出土 寶雞青銅博物館藏“長思”青銅編鐘 周穆王時期(公元前1054年—前949年) 1954年陜西長安普渡村長思墓出土。據周代用鼎制度,作器者長思的爵位應為“士”。鐘 西周晚期,公元前9世紀~前8世紀 2003年陜西眉縣楊家村窖藏出土 眉縣博物館藏鐘 西周晚期,公元前9世紀~前8世紀 2003年陜西眉縣楊家村窖藏出土 眉縣博物館藏镈 西周晚期,公元前9世紀~前8世紀,2003年陜西眉縣楊家村窖藏出土 眉縣博物館藏象首耳獸面紋青銅罍[léi] 西周早期 1980年四川彭縣竹莊出土 東周禮器,食器。流行于春秋戰國時期。由鼎、簋的形制給合發展而成。基本造型為圓腹、雙環耳,三足或圈足,窄蓋。器身常飾有環帶紋等。
青銅敦至秦代已基本消失。
對罍,西周早期,公元前10~前9世紀 1973年鳳翔縣勸讀村出土 陜西鳳翔縣文化館晉侯鳥尊 高39厘米,長30.5厘米,寬17.5厘米 出土于山西省臨汾市曲村晉文化遺址中的晉侯墓,西周中期偏早 現收藏于山西省博物館,被譽為山西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整個鳥尊以鳳鳥回眸為主體造型,頭頂鳳冠,雙目圓睜,翹首回望,通身上下布滿精美細密的羽翎紋,宛如一只神情自若的鳳鳥。鳥尊的蓋被塑造為小鳳鳥造型,并且成為鳥尊器蓋上的捉手。鳳尾下設一象首,與雙腿形成穩定的三點支撐,充分顯示出古代匠人的聰明才智。
豐尊,西周中期 穆王,公元前977~前922年,1976年扶風縣莊白村1號西周窖藏出土 寶雞周原博物館藏三足鳥尊,西周早期,公元前10~前9世紀,1975年寶雞茹家莊西周墓1號墓出土 寶雞青銅博物館藏 這件鳥形尊重量輕,壁薄,內腹中空,鑄造難度極高鹿形犧尊 西周早期 公元前11~前10世紀,寶雞石鼓山西周墓地4號墓出土 陜西省考古研究院藏 出土一大一小兩只相似的犧尊,它們“似鹿非鹿,似馬非馬”折尊 西周早期 昭王 約公元前996年~前977年 1976年扶風縣莊白1號西周窖藏出土 寶雞周原博物館藏“盠”青銅駒尊 西周中期 1955年陜西郿縣李村出土西周青銅犧尊 陜西省張家坡西周墓地出土“盠”青銅方彝 西周中期 1955年陜西郿縣李村出土西周中期的彝兩側置有象鼻形的雙耳。小型方彝中間隔有兩室,蓋上有相應的兩孔,可盛酒。
“天亡”青銅簋[guǐ] 西周早期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傳清道光年間陜西眉縣出土該簋是周朝邢侯姬苴為了祭祀自己的父親周公而鑄造的。1921年出土于河北省邢臺市,為西周國寶級文物、國家一級文物,現藏于英國大英博物館。該簋高約20厘米,有矮圈足,圓底鼓腹方唇卷沿,在頸腹間有四個對稱的獸耳,器身紋飾精美,腹上鑄有象紋,圈足上有龍紋。重要的是,簋內的底有鑄刻的青銅器銘文,共68個字。記述周王命內史大臣榮記載歷史,邢侯服,周王賜與邢國州人、重人、庸人的三城臣民,邢侯感激周王的賞賜,用吉金鑄造禮器,即邢侯簋,舉行了隆重告祭于周公。
琱生簋通高二十二點二厘米,口徑二十一點九厘米,以饕餮紋為主要紋飾。器內有銘文十一行,一百零三字。記敘了琱生在一次關于田地的獄訟中,為了贏得官司,求得同宗的召伯虎的庇護,得以勝訴的歷史事件。琱生作此簋是為了紀念此事。乳釘紋四耳簋,西周早期,公元前11世紀~前10世紀,寶雞石鼓山西周墓4號墓出土 陜西省考古研究院藏 乳釘紋四耳簋厚重大方,線條上直曲結合,造型奇特,簋身周布尖凸的乳釘形裝飾,四只簋耳呈十字形分布,簋耳正面、側面以及背面則分別飾有形態各異的牛頭造型。高圈足簋,西周早期,1981年寶雞紙坊 頭弓魚國墓地1號墓出土 寶雞青銅博物館藏該器造型獨特,較為罕見,類似高柄豆,器腹淺而圈足甚高,與常見簋不同饕餮紋方座簋,西周早期,約公元前11世紀~前10世紀,征集 寶雞青銅器博物院藏“虢季子白”青銅盤 周宣王時期(公元前828—前783年) 道光年間陜西寶雞出土逨盤的銘文有372字,超過了著名的墻盤,為目前存世的青銅器銘文最多的一件,被譽為 “中華第一盤”。曾侯乙尊盤 尊是古代的一種盛酒器具;盤是水器,曾侯乙將兩種容器合為一體,顯得更為莊重大氣。尊盤在戰國時代并不少見,但這一件之所以能空前絕后、曠古爍今,在于其鬼斧神工般的鏤空技術。曾侯乙金盞及金勺——巧奪天工的戰國金器,金盞通高11厘米,口徑15.1厘米,重2156克,是迄今已知先秦金器中最大最重的一件。器方唇直口、淺腹平底。腹上部有兩個環耳,三矮足向外彎曲作倒置鳳首狀。器蓋略大于器口,中心有一圓形捉手。蓋面自捉手向外沿依次飾一周蟠螭紋、陶紋和兩周勾連雷紋。口沿下飾蟠螭紋一周。東周青銅齊侯匜東周龍鋬[pàn]匜[yí] 現藏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叔五父匜,西周晚期,公元前885年~前771年,2003年陜西眉縣楊家村窖藏出土 寶雞青銅博物院藏伯多父盨,西周晚期,公元前9~前8世紀,1976年扶風縣云塘村西周墓出土 寶雞周原博物館藏鳳蓋盉,西周早期,公元前11~前10世紀 1981年長安花園村西周墓出土 陜西歷史博物館藏裘衛盉,西周中期 共王,約公元前922年~前900年,1975年岐山縣董家村西周窖藏出土 岐山縣博物館藏 記載裘衛用玉器和禮服與矩伯換取十三田之事。西周逨盉 陜西省寶雞市眉縣出土,現收藏于寶雞青銅器博物院 通高48、通長52厘米、重12公斤,管狀流,前部飾龍頭。獸(龍)首形鋬,四獸(龍)足。腹兩側各有一由三圈紋飾構成的圓形圖案,由外而內分別為變體夔龍紋、重環鱗紋和蟠龍紋。器蓋內壁鑄銘文3行20字:“逨作朕皇高且單,公圣考尊盉,其萬年子孫永寶用”。豐卣[yǒu],西周中期 穆王,公元前977~前922年,1976年扶風縣莊白村1號西周窖藏出土 寶雞市周原博物館藏伯各卣,西周早期,公元前11~前10世紀,1981年寶雞竹園溝7號墓出土 寶雞青銅博物館藏單五父方壺,西周晚期 宣王,約公元前827年~前871年,2003年眉縣楊家村窖藏出土 寶雞青銅博物院藏 壺早期為貫耳,到西周中期以后成半環耳,蓋成圈頂可倒置作杯盤用。東周晚期青銅人面獸形飾 現藏于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獸首調色器,西周早期,公元前11~前10世紀,1966年岐山縣賀家村西周墓出土 陜西歷史博物館藏男銅人 女銅人,西周早期,公元前10~前9世紀,1975年寶雞茹家莊西周墓1號墓出土 寶雞青銅博物館藏 這組同人的著裝特點是,對襟、無領袍服,左襟壓右襟,有披肩,交領垂于胸,袍服特長,遮及足踝,窄口長袖至腕部。衣著大方,利落。上述文字和圖片來源于網絡,作者對該文字或圖片權屬若有爭議,請聯系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