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讀 | 馬家窯陶器紋飾,古人的抽象藝術
時間:2024-07-07 來源: 中國工藝美術學會 瀏覽量:
588 分享:
馬家窯文化因發現于甘肅省臨洮縣洮河西岸的馬家窯遺址而得名,年代距今5000至4000 年,主要分布在甘肅中南部地區,以隴西黃土高原為中心,東起渭河上游,西到河西走廊和青海東北部,北達寧夏回族自治區南部,南抵四川北部,大體經歷了馬家窯、半山、馬廠三個持續發展的時期,對中國史前文化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在我國所發現的所有彩陶文化中,以馬家窯文化遺址出土彩陶數量最多,其藝術成就達到了登峰造極的高度。鯢魚紋彩陶瓶 高 38.4 厘米、口徑 7 厘米、底徑 12 厘米仰韶文化石嶺下類型(距今約 5200 年)甘谷縣渭陽鄉西坪采集 甘肅省博物館藏
馬家窯文化是仰韶晚期文化在西漸過程中融入濃郁的地方特色而形成的一支新的考古學文化。在天水師趙、羅家溝、武山付家門都發現有仰韶文化石嶺下類型疊壓馬家窯文化馬家窯類型的地層關系,從陶器演變也可看到二者間的遞變過程。甘肅省博物館館藏仰韶文化石嶺下類型鯢魚紋彩陶瓶,出自甘谷縣西坪遺址,器腹一側正中用黑彩繪一只彎軀折尾的鯢魚,雙目圓睜,大口露牙,鯢身披鱗,長尾上折至鯢首,體側伸出一對肢爪。變體鳥紋罐 高 16.5 厘米、口徑 11.4 厘米、底徑 10 厘米 仰韶文化石嶺下類型(距今約 5200 年) 天水市耤河出土甘肅省博物館藏
由于鯢首形象酷似人面,雙臂、手指等具有人格化特點,其出土地與文獻、神話記錄的伏羲出生地天水、成紀屬于同一文化圈,故有學者認為該瓶圖案取人首蛇身形象,表現的可能是傳說中的人文始祖伏羲。這件彩陶圖案遠比仰韶文化早、中期彩陶繁雜,并融入了濃郁的地方元素。其所處時代承上啟下,某些常見裝飾元素,如圓點紋、三角紋等,均脫胎自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而網格紋、旋渦紋、變形鳥紋等為馬家窯文化所繼承。甘肅彩陶精彩樂章的前奏由此吹響。
旋渦紋尖底彩陶瓶 高 26.8 厘米、口徑 7.1 厘米 馬家窯文化馬家窯類型(距今約 4800 年)隴西縣呂家坪出土 甘肅省博物館藏
馬家窯文化彩陶圖案的結構復雜多變,色彩純正濃亮,藝術成就達到空前絕后的地步。特別是以河流、水花為題材的旋渦紋、波浪紋是馬家窯文化彩陶中最具代表性的紋樣。奔涌的急流、旋動的水渦、濺起的浪花躍然器表,把流水的動態美表現得淋漓盡致。甘肅省博物館館藏馬家窯類型旋紋尖底彩陶瓶,主題紋飾為四方連續旋渦紋,間飾如浪花四濺的圓點紋,構圖規律而不呆板,紋樣繁密而不擁擠,動感強烈,魅力無窮。內彩發達也是馬家窯文化彩陶的一大特色。甘肅省博物館館藏馬家窯類型變體人面紋旋渦紋彩陶盆,盆內底繪一大旋渦紋,內壁繪三組變體人面紋,與腹外壁的寬帶紋與水波紋交相輝映。這些器物都是馬家窯文化彩陶的經典之作,充滿先民對大自然的贊美與敬畏之情。變體人面紋旋渦紋彩陶盆 高 9.5 厘米、口徑 23 厘米、底徑 9.4 厘米 馬家窯文化馬家窯類型(距今約 4800 年)蘭州市王保保城遺址出 甘肅省博物館藏
考古發現表明,早在距今約5500年的仰韶文化中期,以豫、陜、晉三省交界處為中心的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向周圍擴張,在文化面貌上,以彩陶紋飾的反映尤為突出。在整個黃河流域乃至長江中、下游地區的彩陶上,都出現了弧邊三角紋、回旋勾連紋、花瓣紋等紋飾。其影響最西可達甘肅和青海鄰近地區,甘肅中東部廣大地區受影響最多。到仰韶文化晚期,彩陶文化在中原地區開始衰落,但廣泛分布在甘青地區的馬家窯文化如異軍突起,空前繁榮,并以彩陶為主要媒介,與周邊地區進行廣泛且深入的文化互動與交融。方折紋單耳筒狀彩陶杯 高 26.1 厘米、口徑 12.5 厘米、底徑 12.8 厘米 馬家窯文化馬廠類型(距今約 4000 年) 永昌縣鴛鴦池遺址出土 甘肅省博物館藏
馬家窯文化時期彩陶文化向西、向南遠距離拓展,其影響可進一步輻射至更遠地區。馬家窯文化由甘肅中部沿青海東北部和河西走廊一路向西,至青海東部的共和盆地形成馬家窯文化宗日類型,在傳播過程中,不斷融入更多土著文化因素,表現出極強的地方特征。如甘肅省博物館館藏馬家窯文化馬廠類型方折紋單耳筒狀彩陶杯,腹部繪方折網紋,下腹部還有一鋬,造型獨特,別具一格。這種器型是永昌鴛鴦池遺址最具特色的器物,在古浪谷家坪灘、酒泉下河清等遺址亦相當普遍,但基本不見于隴西和青海東部,應該是馬家窯文化與河西走廊地方文化相結合的產物。馬家窯文化亦對四川西北部史前文化產生強烈影響,并沿橫斷山脈,向西南方向滲透至云南北、中部地區。此外,在川西地區馬家窯文化與宗日類型的共同影響下,在青藏高原形成卡若文化,影響力遠及海外有關地區。貝紋彩陶罐 高 34.5 厘米、口徑 13 厘米、底徑 13.5 厘米
馬家窯文化半山類型(距今約 4500 年) 甘肅省出土 甘肅省博物館藏
馬家窯文化時期應該已經出現遠距離的物物交換。青海同德宗日一期遺存中部分陶器風格與甘肅中部馬家窯類型基本相同。據科學儀器檢測,其陶土原料與甘肅地區馬家窯類型陶器原料一致。由此推斷這類器物應該就是在甘肅生產,然后通過貿易交換到達宗日地區。彩陶紋飾也間接顯示出當時文化間的交易與往來情況。甘肅省博物館館藏馬家窯文化半山類型貝紋彩陶罐,腹部繪有兩周形象的貝形紋飾。甘肅本不出產貝殼,但從馬家窯文化半山類型開始,彩陶上開始出現貝紋裝飾,到馬廠類型時期更加常見。甘青地區馬家窯文化墓葬中還發現了用海貝作為隨葬品的情況。貝是我國最早的貨幣,我們不能確定當時的先民們是否已經開始以貝作為流通和交換的媒介,但從這些文物看出,這種在當時看來極為稀有的物品,一定是馬家窯先民與濱海或沿江居民產生交易,或通過某種間接交流得來的。變體人面紋旋渦紋彩陶盆 高 9.5 厘米、口徑 23 厘米、底徑 9.4 厘米 馬家窯文化馬家窯類型(距今約 4800 年)蘭州市王保保城遺址出 甘肅省博物館藏
目前,學界通常以“彩陶之路”代指早期中西方文化交流,包括以彩陶為代表的早期中國文化以陜甘為根基自東向西拓展傳播,也包括西方文化順此通道的反向滲透。以彩陶為代表的中國史前文化,不斷與周邊文化融匯、互動,帶來的是東西方文化間早期貿易、技術、人群遷徙、思想觀念等多方面的交流互動。韓建業先生提出:“彩陶之路”是早期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首要通道,也是后來興盛的“絲綢之路”的前身,“彩陶之路”對中西方文明的互動、融匯、發展和興盛都產生過非凡的影響。作為史前彩陶巔峰時期的馬家窯文化,基于“彩陶之路”,以超強的文化感染力,對推進史前時期文化間的交流、交融起到了關鍵性作用,為多元一體中華文明的形成與發展奠定了基礎。
責任編輯:張書鵬
文章來源:人美
上述文字和圖片來源于網絡,作者對該文字或圖片權屬若有爭議,請聯系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