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讀 | 宋遼金時期的中國佛教造像集萃
時間:2024-07-24 來源: 中國工藝美術學會 瀏覽量:
165 分享:
中國的宋朝(公元960-1279年);遼朝(公元907-1125年)金朝(公元1115-1234年),這三朝的大宋興于中原,遼朝興于燕北及遼東,金朝興于東北。三國三間互有爭斗也互有交往。尤其是宋朝,因戰爭之故雖分為北南兩宋,卻是中國漢文化及其藝術發展的高峰。三個國家先后皆信奉佛教,尤其是遼國對佛教及其藝術的發展作出了卓越的建樹。陜西鐘山石窟位于子長縣城西15公里處的鐘山南麓,又名萬佛巖、普濟寺、大普濟禪寺、石宮寺。根據相關記載禪寺始建于晉太和年間(366-370),現今發掘出的五個洞窟造像屬于宋,(其余石窟因泥沙掩埋過深,尚無發掘),以第3窟保存完整,窟內有大小佛造像萬余尊,既有敦煌塑像的遺韻,又具有本土風格,是研究宋代北方石窟藝術不可多得的珍貴文物。第3窟萬佛巖面積有225平方米,呈長方形,平頂繪八卦蓮花藻井,窟內石壇基塑有3組共計14尊大型石雕,主尊為釋迦牟尼三世佛像,像高3.54米,兩傍塑有文殊、普賢菩薩及迦葉、阿難像,通高均為2.5米左右。窟門及兩面石壁浮雕千佛,整窟造像生動,彩繪絢麗,氣象莊嚴,結構宏大。陜西鐘山石窟 佛佗坐像 高354厘米 北宋(公元10--12世紀)此為說法像,身形偉岸,面部豐腴,神情莊嚴又和藹。臉形圓長,相形之下鼻子略顯短,梁思成先生以這種面部特征將此類佛像的年代定為宋。陜西鐘山石窟第3窟
陜西鐘山石窟 釋迦佛手結禪定印跏趺坐于須彌座蓮臺上,神態安穩。
陜西鐘山石窟 宋代阿難像 此造像當為中國“最美阿難” 。他面容飽滿,五官清秀,作思維狀,正如佛經所言,多聞而睿智。陜西鐘山石窟 宋代菩薩像(局部)
富縣石泓寺石窟又名川子河石窟,位于延安市富縣城西65公里直羅鎮川子河北岸。佛寺始建于隋大業年間(605-617),造像興于宋,現存七窟,其中1號窟塑有釋迦牟尼、老子、孔子,為“三教合一”洞。石泓寺尤以金代造像為佳。陜西富縣石泓寺石窟 金代(1115-1234) 釋迦牟尼像
陜西富縣石泓寺石窟 金代菩薩像
黃陵縣千佛寺又稱萬佛寺、石空寺、千佛洞,位于延安市黃陵縣西40公里處雙龍鎮峪村。開有單一石窟,為三開間石雕仿木窟檐,平柱上有宋代崇寧年間(1102-1106)游人題記。千佛洞造像以阿育王施土緣造像為珍。陜西黃陵縣雙龍萬佛寺 宋代彌勒像
陜西黃陵縣雙龍萬佛寺 宋代 阿育王施土緣像
遼寧省錦州市義縣奉國寺大殿遼代佛教人物彩塑
山西大同華嚴寺 遼代彩塑雙手合十菩薩像,這是中國北方這一時期極為罕見的大美之作。今日觀仰,猶如見到菩薩微啟口齒說法當面。梁思成先生于20世紀30年代考察山西大同市遼代道宗清寧八年(1063)所建上下華嚴寺時,為今天留下了不少珍貴照片。并對左圖合掌微笑菩薩之像寫下:合掌微笑露齒,最不經見 。也為右圖佛像寫道:平暢流麗,全不帶煙火氣 。的贊美之辭。山西大同下華嚴寺薄迦教藏殿 彩繪泥塑菩薩像
河北省正定縣隆興寺摩尼殿 建于北宋(1052年)宋代是中國古建筑成熟期,留有《營造法式》傳世,民國初年朱啟鈐先生得此書在北平發起成立“營造學社” ,梁思成先生為其成員,并從此開始了對中國古代建筑史的研究。1933年4月16日至21日梁思成與莫宗江二位營造學社社員,首次考察該寺及正定其他古建筑,并有測繪圖和文字報告刊出。梁先生主張古代寺廟中的雕塑與該建筑應是一個整體。在考察河北、山西、四川等地古建筑時也同時考察了雕塑。梁思成先生對中國古代建筑史的系統而科學研究具有開創之功。常使本書作者敬仰感念。周旭初攝2015年9月河北省正定縣隆興寺北宋觀音菩薩彩塑像
河北正定縣隆興寺始建于隋(586)北宋初年(971)重建,為中國北方之名剎,廟宇尤以建筑宏偉獨特而聞名天下。這兩尊北宋佛菩薩造像風格樸厚,相貌端莊。梁思成先生在其《佛像的歷史》中說:宋代雕塑最突出之點是臉部渾圓,額頭比以前寬,鼻短……口小,笑容幾乎消失,頸部處理自然,自胸部伸出支持頭顱。周旭初攝2015年9月正定隆興寺 大悲閣北宋高浮雕力士 該像造形飽滿,神態生動,正以肩背扛住千鈞之須彌座。山西省長治市長子縣法興寺彩塑菩薩像北宋元豐三年(公元1080年)
山西省長治市長子縣法興寺彩塑菩薩像(局部)北宋元豐三年(公元1080年)
中國國家博物館中,一尊宋代木雕觀音坐像(像高2米)靜謐而莊嚴,身姿挺拔,體態豐盈,宛如古代仕女。其面容慈祥,柳葉彎眉下,雙目微閉,仿佛在傾聽世間萬千。嘴角微揚,含蓄而溫婉,盡顯菩薩慈悲之態。遼代(907-1125)金漆木雕觀音像像 此像形神皆備,莊嚴自在,氣度不凡,造詣之高,直逼大唐。美國大都會博物館藏
遼代(907-1125)三彩羅漢像(組像之一)美國大都會博物館藏
北宋鐵鑄羅漢坐像 高66厘米 山西省博物館藏
遼代木雕彩繪水月觀音像 現藏美國納爾遜阿特金森博物館
山西應縣佛宮寺釋迦塔 亦稱應縣木塔,始建于遼代清寧二年(1056) 是中國現存最高的木構古塔,高67.31米,重2600多噸,純為隼卯結構。外觀為五重六檐,加之各層間夾,實為九層,每層皆有佛教雕像和繪畫。按梁思成先生觀念,建筑及其雕塑繪畫不可分離。應縣木塔構造巧奪天工,氣象宏偉,斗拱飛檐,與其間的雕塑彩繪渾然一體,由此可佐證梁先生的這個觀點。應縣木塔內的雕塑
責任編輯:張書鵬
文章來源:照初問禪
上述文字和圖片來源于網絡,作者對該文字或圖片權屬若有爭議,請聯系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