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杭州西湖以西的龍井茶園內,鑲嵌著一座江南園林式建筑——中國茶葉博物館。這是全國唯一以“中國”命名的茶葉博物館。此地臨一湖碧水,擁群山環抱,納人文底蘊。8月7日,“文心造物 器承茶香——文人紫砂古今名壺特展”將在這里拉開序幕。這場曠世之展將帶你感受文人紫砂的文化魅力,走進文人紫砂的璀璨世界。
中國茶葉博物館
紫砂是中國獨有的工藝種類。紫砂器物為茶器中之上品,而文人紫砂又是紫砂中之極品。如果說紫砂是中華文化之瑰寶,那么,文人紫砂就是瑰寶中那顆最耀眼的明珠。
著名文學家王旭烽在《會唱歌的泥土》一文中,盛贊紫砂器為“江南的風物,中國的美器,人類創造的瑰寶”。
此次特展的主題是:文心造物,器承茶香。“文心造物”是“器以載道”的另一種表達,是文人紫砂的文化精髓和精神內核。何謂文人紫砂?通俗地講,就是文人參與制作的紫砂器物。文人墨客以坯作紙,以刻代寫,在紫砂陶器上題銘鐫刻,托物寓意,將個人的哲學思考、文學修養、藝術審美和生活情趣,用詩、書、畫、印的方式,表達于紫砂器物之上,從而形成“文人紫砂”這一獨特的文化現象。
文人紫砂以器物為形、以文化為魂,它是匠心與文心、技術與藝術的殊妙結合。文人紫砂寓文化內涵、審美取向、文人情懷和生活趣味于一體,集可用、可賞、可玩、可藏于一身,比普通紫砂更具經濟價值、審美價值、文化價值和歷史價值,歷來為廣大紫砂愛好者所追捧。
茶器是茶文化之載體。“器承茶香”說的是器對于茶的特殊重要性。明人文震亨在《長物志》中有論:“茶壺以砂者為上,蓋既不奪香,又無熟湯氣”。紫砂器有提香、聚香的特性。用紫砂器泡茶,茶香更濃郁,器留余香的時間更長久。紫砂器還具有“把玩”之功能,經過手的觸摸、茶水的浸潤和空氣的氧化,不僅器身的顏色會跟隨歲月的沉淀有所變化,而且即使不泡茶仍然器承茶香。難怪紫砂器有“世間茶具稱為首”之譽,紫砂與茶有珠聯璧合、相得益彰之說。
明時大彬制三足如意壺
人們說起紫砂就會想到宜興。殊不知,在紫砂中占據至高地位的文人紫砂,其催生萌芽與浙江文人的友情參與直接相關,其發展、興盛和繁榮都直接發生在浙江。在文人紫砂的高雅之地,浙江可謂獨領風騷、獨步天下。
紫砂制壺的歷史可追溯至明正德年間,而文人紫砂則萌芽于清早期,開先河者為康雍年間的陳鳴遠。陳鳴遠出生于宜興紫砂世家,是紫砂史上技藝最為全面而精熟的大師。他帶領一眾藝術家涉足紫砂世界,其高大身影背后幾位提筆書銘、握刀篆刻的文人士子幾乎都是浙江人,他們是詩詞大家、海寧人曹廉讓,“東園主人”、余杭人卓子式,兵馬司指揮、嘉興人汪文柏,《全唐詩》編纂者、海寧人楊中訥。陳鳴遠開文人紫砂之先,創文人紫砂的第一座高峰,其中飽含著浙江文人的默默付出。正因為宜興匠人與浙江文人的相互唱和,才有文人紫砂的這一人間雅事的橫空出世;也正因為工藝技藝與書畫藝術的珠聯璧合,才有陳鳴遠更加熠熠生輝的歷史留名。
清 陳鳴遠制東陵瓜壺
至清乾嘉年間,文人紫砂之風開始盛行。這一時期的領軍人物為杭州人陳鴻壽(號曼生)。“西泠八家”之一的陳曼生,以書法篆刻成名,詩書畫印皆精,喜好壺藝,以設計紫砂壺最為人稱道,是繼供春、時大彬、陳鳴遠之后,中國紫砂發展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他與楊彭年合作,獨創“曼生十八式”,把金石、書畫、詩詞與造壺工藝完美融合,形成了獨特的紫砂藝術風格,開創了文人紫砂的第二座高峰,留下了許多傳世名作。陳曼生之后,瞿子冶(上海)、朱石梅(紹興)等人延續曼生遺風,所制“子冶石瓢”等文人壺代表作品亦為后世稱道。
清 龔心釗舊藏楊彭年制、陳曼生刻香蘅款百衲壺
清 蘇州潘氏舊藏陳曼生刻、楊彭年制阿曼陀室款半瓦當壺(本次特展展品)
清 唐云舊藏、瞿子冶刻壺公冶父款紫泥石瓢壺
浙江寧波的玉成窯,為晚清文人紫砂的代表,在中國紫砂文化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玉成窯始創于清光緒年間,窯址位于浙江寧波千年古鎮慈城。玉成窯不僅是一座文人紫砂的窯口,也通指由江南的文人墨客、金石書畫大家領銜,由制壺名家、陶刻高手等共同參與紫砂創作的一個文化藝術群體,其核心人物為寧波籍書法家、詩人梅調鼎。梅調鼎召集書畫大家任伯年、虛谷、胡公壽、徐三庚、陳山農,制壺名家何心舟、王東石等,參與文人紫砂的設計和制作。玉成窯最大的貢獻是把紫砂擴展到人文空間和生活空間,既面向文人世界,又面向人民大眾;不僅有壺,還有硯臺、筆洗、水盂、筆架、花盆、花瓶、清供小品等。玉成窯文人紫砂承曼生遺風,開一代新風,開創了文人紫砂的第三座高峰。
清 玉成窯何心舟制、梅調鼎刻三叉提梁壺(本次特展展品)
清 玉成窯任頤款高仕納涼圖渾方盆(本次特展展品)
海派著名畫家、杭州人唐云帶動的當代文人紫砂,列第四座高峰,其風潮一直延續發展至今。唐云與吳湖帆、江寒汀、程十發、謝稚柳等人參與紫砂壺的書畫創作,經由沈覺初、徐孝穆等制壺藝人刻繪,風格多變、別具一格。“壺藝泰斗”顧景舟也多次與當代文人合作,留下了諸多精品佳作。他與范曾、韓美林合作的文人壺,屢創拍賣天價。時至今日,唐云的學生、西泠印社副社長童衍方等人,依舊在文人紫砂的道路上不斷探索前行。
當代 許四海制唐云書畫紫泥合歡壺
當代 顧景舟制韓美林書畫此樂提梁壺(本次特展展品)
縱觀四百年歷史,之所以會出現文人紫砂的“浙江現象”,有其歷史的必然性。浙江毗鄰江蘇和上海,地緣優勢為文化交流創造了先決條件。陳鳴遠與浙江文人的“興之所至”,以及梅調鼎與江滬藝人、匠人的頻繁“雅集”,都得益于地理空間上的便捷。浙江歷來文人輩出,文人有“好玩”的特質,而紫砂器物“可玩、可賞、可用、可藏”之性,正好滿足了文人之“雅”,文人紫砂幾個“高峰”相繼出現在浙江也在情理之中。
浙江是茶葉大省,杭州有“茶都”之稱,“西湖龍井”位列中國十大名茶之首,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中國茶葉博物館、中國農科院茶葉研究所、中國茶葉學會等多個權威機構落戶于杭州,“中國國際茶葉博覽會”“全民飲茶日”等多個具有廣泛影響力的茶文化活動也都發源于杭州。因此,在杭州舉辦一場以文人紫砂為主題的古今名壺特展,堪稱天時地利、得天獨厚,意義特別深遠。
此次特展旨在傳播茶文化,傳承和發展紫砂藝術,梳理文人紫砂的歷史脈絡,讓大眾了解浙江在文人紫砂領域的特殊歷史地位,近距離觀賞文人紫砂的巔峰之作,從中領略文人紫砂文化的博大精深,領悟器以載道的哲學思想。特展對于促進紫砂文化和茶文化的傳播、傳承、創新和發展,帶動紫砂產業的振興,引領浙江文人再創文人紫砂新高峰,乃至推動浙江工藝美術事業的繁榮,都將產生積極的影響。
特展以文人紫砂為主線,突出展示自明末清初至當代400年來文人紫砂各個高峰時期的名家經典作品,包括時大彬、陳鳴遠、陳曼生、玉成窯、顧景舟等文人紫砂的巔峰之作,頂尖老壺數量占比一半以上,且多為傳承有序、海內外重要展覽之原件。展品歷史跨度之長、等級之高、數量之眾、器型之經典、技藝之精妙,為中國(含港臺地區)歷史上紫砂類公、私展覽所罕見。
不花公家一分錢,依靠社會力量做公益,用“小投入”辦“大活動”,是本次特展的一大亮點。展覽是由幾位有識青年一年前倡議的。倡議首先得到了浙江、江蘇兩地幾家民營企業和民間收藏機構的資金和藏品支持。隨后,有關官方學術研究機構、政府部門、博物館、民間團體、紫砂和茶文化領域的專家學者、文學家、攝影家、書法篆刻家、收藏家積極響應,主動參與活動的策劃和籌備,為展覽提供各方面的幫助。
特展由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指導,中國茶葉博物館、杭州市茶文化研究會、杭州市文促會陶瓷文化研究傳承中心聯合主辦,童衍方先生和茅盾文學獎得主、《茶人三部曲》作者王旭烽女士擔任學術指導。童衍方還專門為特展題名刊印,王旭烽女士在百忙中親自撰寫前言。為豐富特展的文化元素,中國郵政集團杭州分公司還將在特展當日發行精美紀念封一枚。主辦方還將組織海峽兩岸著名的紫砂專家和學者進行學術研討。
為呈現特展成果,有關機構將在展后編輯出版特展圖冊,多角度解構展品的造型、鐫刻、款識和工藝細節,為紫砂藝人、鐫刻者、收藏者、攝影愛好者提供有益參考。圖冊將按照紫砂文獻要求制作,或將成為經典傳世書籍。
文心造物,器承茶香。我們深信,這場文人紫砂古今名壺盛會,將載入中國茶葉博物館的史冊,也將在中國紫砂史和中國茶文化史上寫下濃墨重彩的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