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窯在今河南省開封縣,是宋代的青瓷窯系,被譽為五大名窯之首,成為宮廷的專用貢品。據文獻記載,汝官瓷釉色有天藍、天青、豆青、粉青、月白、卵白諸色,汝瓷口部無芒,通體被釉色覆蓋,釉層瑩厚,釉色青綠發藍,如寶石一般,但都離不開“天青”這個基本色調。“天青”介于藍色和綠色之間,青中透藍、藍中透綠,安靜和諧。與唐代艷麗的混色唐三彩相比,汝瓷用自成一體的天青色調展示著它獨特的韻味。
汝瓷天青釉荷口注碗,古人溫酒時使用,造型簡潔單純,在手工拉出的胚體上,用竹片修出荷花的形狀,釉色青中帶綠,溫柔而不透明,呈現出一種淡淡的偏冷的天青色。這種偏冷的藍綠色調從色彩學的角度去看融合了鄰近色、同類色、甚至是對比色的概念。當器體周圍的光線明亮時,碗口的一圈薄薄的釉色閃現出些許粉色和橙色,與器體的大面積淡淡的藍綠色形成對比,但卻不影響器體的整體色調。當光線發生變化時,釉色會隨著注碗線條的轉折變化,呈現深淺濃淡的對比,韻味十足,令注碗的格調既莊重又靈動。
而在所有汝瓷中,僅一件沒有開片,現藏于臺北故宮的汝窯天青無紋橢圓水仙盆,北宋徽宗時期的汝官窯出品,通體天青釉包裹,極其勻潤;水仙盆以天青釉色著稱于世,釉層略厚,釉面純潔,柔膩如脂,整體色調為偏暖的藍綠天青色。這種偏暖的天青色幻化成淺藍中泛出淡淡的綠,略帶有月白之色,久看又有一種淡淡的粉色,猶如雨過天晴天空留有彩虹過后的感覺。其中底邊釉層堆積處略含淡碧色,棱角釉層較薄處與口緣呈現淺淺的粉色與紫色,底部略見米黃胎色,使水仙盆既有藍綠色的青冷,又有粉色的溫暖。這種和諧的色調使色彩在藍綠的基礎上,對比出淡淡的粉色與紫黃色。由于全器釉面無開片,使得水仙盆的色調顯得更加的寧靜與溫潤,色彩既單純又豐富。
宋代人道法自然的智慧,在這個水仙盆色彩的調配上顯現得淋漓盡致。在色彩學上能把色調控制得如此之好,同時又能將對比色揉進其中并非易事,這需要有極高的色彩素養之外,還需要有對生活極強的觀察能力。
宋周輝《清波雜志》載:“汝窯宮中禁燒,內有瑪瑙為釉,唯供御揀退,方許出賣,近尤難得。”據說汝瓷器的釉料中含有瑪瑙,其主要成分是氧化硅,高溫燒制后呈現出純凈的天青色,俗稱"鴨蛋殼青色"。汝青瓷弦紋三足樽,此款瓷器直口、三蹄形足托、外壁有三組凸起旋紋,胎薄,天青色釉瑩厚如堆脂,呈現藍而不艷、灰而不暗,青而不翠、清新脫俗;色調品相偏向于淡藍色,綠色成分微乎其微;色彩對比較弱,凸起旋紋泛著輕微的粉紫色,色彩中性偏灰,既不偏暖也不偏冷,三足樽的獨特色調營造出柔和莊重的格調。而另一件偏藍灰色調的臺北故宮博物院館藏的汝瓷“丙蔡款碟”,全器被光潤的玻璃質釉覆蓋,釉色淡青透著灰藍,釉層薄處透見香灰色胎,在光線照射下,呈現淡粉色和密布的淺橙黃色細紋,這種偏灰藍的色調如湖水反襯出的藍天,深邃而高遠;灰調在釉色的色彩調配上尤難把握,多一分則艷,少一分則寡,在品格上偏灰的色調素雅清逸、含蓄內斂,與宋代文人追求的清淡雅致不謀而合。而宋徽宗夢見大雨過后顯現的神秘的天青色,便寫下 “雨過天晴云破處,這般顏色做將來”的詩句。
汝瓷的天青色調是對色彩的一種提煉與升華,成就這般色調并非偶然,工匠要做好所有的計劃準備。不單是瓷胚的塑形創作、釉色的調配、窯火溫度的把控甚至是入窯的時間都計算得分毫不差。這種集天時、地利、人和于一體的把控,造就了汝瓷色彩色調的無上高雅;自然界的色彩包羅萬象、無處不在,眼睛所及之處皆有之,猶如人的內心萬般復雜。在千變萬化的背后如何追求內心的單純與平靜?汝瓷天青色調的出現,給了世人最直接明了的答案。回歸做人的本分,無論外界如何只要安分的做好自己,就好比汝瓷的天青色調“素到極致為大雅”。汝瓷的天青色調也體現了宋人的道家思想,色彩理念融合了宇宙、自然、倫理、哲學等觀念,以五色(青赤黃白黑)與陰陽五行相對。以老莊為代表的道家色彩觀和以孔孟為代表的儒家色彩觀始終貫穿于宋人的色彩審美意識之中。道家以清淡為美,不好奢華艷麗,對自然情有獨鐘,所謂“五色令人目盲”,青色比較符合道家對色彩的審美觀。汝瓷清逸、素雅的色調,也體現了道家清靜無為的思想與追求。
汝瓷存在的時間不長,產量不大,它清雅的勝似美玉的天青色調,無論是偏向冷暖還是偏向中性的灰調,都向世人展示著它無與倫比的美。它內斂、不張揚的品格,一直為世人所珍愛,給人以瓷器審美的最高享受,同時也折射出宋人的智慧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