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戴雨享,中國美術學院手工藝術學院陶瓷藝術系主任、教授、碩士生導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陶藝協會(IAC)會員。
從傳統造物的思想來看,創意設計的思維與方法也需要秉承傳統造物“以人為本、物為我用”的傳統哲學思想。因此,發掘傳統造物觀念中的精神內涵并將之融入到現今創意設計之中,不僅可以使作品達到物質之美與精神之美的完美結合,同時,在全球價值體系重構的今天,對擺脫西方現代科學理性精神所帶來的影響有著現實的借鑒意義。無論如何,傳統文化中的精髓必將隨著經濟發展和民族的振興而不斷被發掘。自然的和諧、對人性的尊重、對物品文化內涵的追求等傳統造物精神,也必將會通過現代設計及創意理念影響著人們的精神世界。
陶瓷壁飾是一門啟發學生們創新創意的課程,與以往傳統壁飾注重敘事性、故事性、裝飾性的理念不同,是注重創新性、抽象性、概念性、人文性、藝術性的表達,強調實驗性、自我性、開拓性的創新教學理念。激勵學生勇于嘗試以往沒有過的激情、率性、實驗精神,突破原有知識儲備,掙脫自我的束縛,開拓壁飾藝術表現的新領域、新視野、新表現,給自己打開一扇未知的壁飾藝術之窗……
陶瓷壁飾的表面呈現效果豐富,既有天然的泥質肌理及色彩效果,亦有偶然熱鬧的窯變釉彩,在作品的創作設計上我們不再單獨地追求過去所呈現的平滑與浮雕。在作品的設計制作過程中更應強調材質的自然的有機構成,通過材料的特性及細節來表現創作者的情感狀態。
陶瓷壁飾的泥性有著最具表現力及擴張力的材質語言。其有著如龜裂、重疊、突兀、撕裂、及粗糙自然等特殊的肌理效果,可以腦洞大開,放松自我,實驗各種已知和未知的方法和思路,大膽嘗試勇于實驗,不擇手段地運用各種工具、現成物或者直接創造的工具或者物件,展開想象、聯想、直覺等思維只為能夠產生未見過得紋理和形狀,或者狀態,最后配合豐富的釉色及窯變的燒制,形成了變幻莫測的陶瓷材料藝術效果,呈現具有藝術感、創意感的當代意識的陶瓷壁飾。
陶瓷材料其本身所蘊含的人文美感和自然肌理在公共空間內與建筑裝飾中的光因素相輔相成,形成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陶瓷壁飾課程,可以從幾方面個方面進行成型方法選擇 :
其一是通過泥料色澤的變化與室內環境相結合,起到突出視覺焦點或者襯托室內整體氛圍的作用 ;另一作用則是通過肌理的節奏變化來增加其環境的細節特點。因此,在此基礎之上,我們的陶瓷壁飾課程首先采用了陶泥最本質的顏色 紅、黑、白、泥土本色這幾個的顏色組合來突出其色彩效果,同時通過“褶皺” 的肌理或者其他制作出的個性肌理來體現壁飾課程的第一階段的訓練。
嘗試將泥土與其他材質相結合來表現,本次創意設計采用的是釘子與陶泥兩種材質。用泥漿使它生銹,給人一種斑駁的壓抑之感;而紅色泥片卻更搶眼,給我們一種積極的感覺。
視覺產生形式感很重要,設計出的作品必須要富有生命力。用釘子象征束縛,象征固定思維,象征困難,而我們要做的就是勇于突破。紅陶泥片象征一種勇氣,一種勇往直前無所畏懼的氣勢。
形式感是課程主要的畫面構成訓練,藝術作品的形式感是指藝術作品的抽象形式結構對審美主體所引發的感受,也是審美主體對客觀對象形式美的一種相對獨立的美感定式。
英國美學家克萊夫·貝爾認為“藝術是有意味的形式”。
形式感的產生依賴于藝術創作者對形象構成諸要素的歸納、提煉,注重自然形式和社會生活現象在主體審美意識中的積淀。形式感一般要求符合自然規律、文化傳統和適應人的感官快感的形式。形式感注重情感的傳達與表現,注重人們對于形式的“感覺”,帶有濃重的情感色彩,即藝術作品形式感的情感性。
藝術家應該有敏銳的觀察和體驗生活的能力,善于在生活中發現美、創造美。并且將自己的情感融于作品當中。清代繪畫大師石濤就提倡 “搜盡奇峰打草稿”,言下之意就是要求藝術家在生活中不斷觀察體驗生活,結合自己的人生閱歷,形成獨特的審美感受。在進行藝術創作時,這種來源于生活的審美感受會不自覺地內化與作者的創作實踐中形成具有獨特風格的藝術作品。這種藝術作品才是真正成功的藝術作品。如果石濤沒有游覽天下名山大川,他就不能在自己的作品中如此創作性的把握大自然的神韻和律動,也不可能成為一代繪畫大師。
藝術創作的主題思想是為傳達意境的媒介與載體,是連接主體與客體的橋梁,是我們為表達某種思想、傳達某種情感、反映某種現象為線索。
以達到藝術的最高境界及情景交融的意境,而意境的目的最終是用來表現主題思想、服務于主題思想的。而且在陶瓷壁飾創作過程中意境是作品畫面基本要素的綜合反映,是由藝術作品中的整體樣式決定并通過作品的主題思想直接呈現出來的。依據一定的主題思想,通過選用最能表現主題思想的泥性立體浮雕語言的形式,即形、色、材、質等方面的運用來表現壁飾作品畫面以外的形式意味,具體的說是主題思想得以表現的手段和方法,是主題思想的補充和完善,是主題思想語義的延伸和延續。
任何物體放在其他物體中間,必然會受到周圍物體顏色的影響。環境色對周圍物體顏色的影響在物體的暗部表現的比較明顯。光源越強,環境色反射就越強。物體之間距離越近,環境影響就越明顯。物體的質地越光滑、顏色越鮮艷,反應環境的力度就越大,反之就減弱。環境色對物體暗面與亮面的影響程度是不一樣的,亮面反應的主要是光源色,暗面反應的主要是環境色,同時環境色也更加豐富了暗部色彩。
在陶瓷壁飾課程中,肌理和釉色是展現作品關鍵的部分,由于陶瓷泥土的特殊性,可塑性,對于制作肌理具有天然的痕跡效果,可以制作出各類可能想到的、偶然呈現的、重疊產生的、有意為之的等等肌理,對開拓學生們的創新意識,帶來積極而有意義的成效,肌理為完善和提升作品的藝術感、創新性提供重要的步驟和前提。
釉色對陶瓷壁飾作品的最終呈現提供重要的視覺美感及主題思想的完善,從傳統材料語言的技法層面上升到對情感與觀念的主觀性表達,從而更加注重材料語言本身傳達出來的對畫面精神性的表達,以及從畫面精神性的表達向畫面文化性的表達延展。
隨著時代的發展,材料語言呈現出越來越豐富多彩的肌理表現效果,一幅壁飾作品中不同的材料與肌理表現賦予繪畫作品對審美主體產生特殊而又強烈的視覺沖擊力與精神共鳴,無論是軟性材料與硬性材料的相互交織還是細密材料與粗疏材料的疏密對比,這些都無不賦予壁飾作品在不同的物理特性的交融中所呈現在審美主體眼前,產生豐厚的視覺語言及審美價值。
隨性肌理、干裂的泥土、編織的肌理這些材料表現都是通過不同工具產生的視覺感,在畫面之間進行材料的轉換與碰撞從而把作為空間狀態的畫面,通過肌理對比、色澤色調、形式語言、粗疏材料等構成壁飾作品的精神個性與獨特風格,從而建立了新的空間概念,突破了傳統繪畫中固定的觀察方法和構圖形式并給予陶瓷壁飾新的創作思路和審美取向。
觀念強調藝術通過作品對非慣常物體和大眾媒體形式的使用來體現出的豐富創造力。試圖呈現的是一首關于日常生活的詩,遠取諸物,近取諸身,是在藝術生態之外存在的更加多樣而廣泛的傳播模式。
“觀念”所選擇的作品在內容、形式、意圖、概念等上是多樣的,它們的共通之處是具有深刻的思想性,以及由其宏大的藝術視野所體現出的高度原創性。
“觀念”是對作品進行選擇的核心標準,也是對優秀藝術進行判斷的根本標準,即藝術家的勇氣、人性、真誠和語言形式上的創新,在構成一個帶著批判性目光去發現自我的直覺,并與靈感不期而遇的狀態。
除作品之外多角度的延展呈現,構建深層次的視覺語境,以及對紀念碑性、創新性、唯一性等藝術中的觀念和意義提出質疑,從而探討何為當代藝術的“觀看之道”。
陶瓷壁飾的造型設計應從觀念、空間、創新意識出發,應綜合考慮未來建筑環境中的光源配置,色彩搭配及綜合處理等諸多因素,通過壁飾的視覺畫面形式訴諸于人的視覺感官,其不僅只為一種壁飾裝飾來滿足初級的感官及精神需求,而更應是一種指向于精神領域的建筑裝飾,一種適應當代藝術語境的呈現方式。并構成一個鼓勵學生帶著批判性目光去發現自己的直覺,并與靈感不期而遇的創意課程空間。
陶瓷壁飾創新理念是激發學生從不同角度去思考、學習和理解當代藝術所能夠呈現的樣貌。它們是相通的,通過非同尋常的原創性和獨特的藝術視角,共同呈現藝術在生活中重要的多樣性、時代性和藝術性,創作突破自我的畫面激發關于“可能性”和“不可能性”的想象,向我們講述著藝術是什么,以及將會成為什么,可能會呈現什么。
雖然所有作品在內容、形式、意圖和概念上都截然不同,我們期待這是一個好的開始,一個從未觸及的視覺感受以及創作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