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協偉,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央美術學院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央美術學院研究生院副院長、中央美術學院藝術與科技研究院副院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八屆設計學科評議組成員、教育部設計學科指導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中國美術家協會工業藝委會副主任、國際平面設計師聯盟(AGI)成員、中國美術館特聘專家、國家留學基金委藝術類評審委員、文化部職稱評審專家、享受國務院津貼。他是致力于知識持續更新的藝術實踐者和設計推動者,關注設計新學科、啟迪學術新思想的創新教育者,始終以全球化的思維視角、國家的頂層戰略和社會化問題的系統研究推進著藝術設計的可持續發展。 |
“這是最好的時代,這是最壞的時代……”
——查爾斯·狄更斯,《雙城記》,1859年
百年以前,狄更斯在文學作品中呈現出了一個充滿復雜性的時代。百年之后,我們面對著變革更加劇烈,甚至成為常態的時代。
我的演講主題是“設計的時代”,將從世界大變局的角度,來討論與理解設計的時代,重點針對世界、中國、美院三層主體的關鍵議題來展開:(1)識變:生態危機與社會巨變;(2)應變:新文科與大設計時代;(3)求變:中央美院的設計教育變革。
陳寶生部長就一流學科建設視察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
一、識變:生態危機與社會巨變
當前世界正在發生兩個層面的巨變:一個是生態領域的危機,一個是社會領域的巨變。這兩個變化都是全局性的、整體性的,同時也是相互關聯的。
1.1 生態、社會與人類世。2000年,為了強調今天的人類對地質和生態產生的作用,并重新審視人類已經而且還會繼續對地球系統產生的巨大、不容忽視的影響,1995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保羅·克魯岑提出了“人類世”的概念,認為人類有必要從人類世這個全新的角度來研究地球系統。他認為,人類的活動已經徹底改變了地球,不僅是地表,而且連地質特征都改變了。費利克斯·伽塔利在著作《三重生態》中說,地球正在經歷一場劇烈的科技變革,由此產生的失衡最終將威脅到地球表面生命的延續。對生態危機真正且唯一的反應應該是在全球范圍內帶來一場政治、社會和文化的革命,重塑物質和非物質資產的生產目標。因此,這場革命不只涉及大規模可見的關系,更應考慮到感性、智慧和欲望這些分子領域。
翁鐵慧副部長就一流學科建設視察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
1.2 聯合國的回應。為應對接踵而至的危機,2015年,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峰會在紐約總部召開。193個成員國在峰會上正式通過了17個可持續發展目標,旨在從2015年到2030年間以綜合方式徹底解決社會、經濟和環境三個維度的發展問題,轉向可持續發展道路。這17項發展目標的提出,體現了聯合國對于整個地球在新紀元下所面臨的生態與社會問題的思考。2020年,為紀念聯合國成立75周年,聯合國特別制作了紀錄短片《Nations United》。影片深度呈現了當今世界的全球性危機。從新冠病毒到貧窮、從不平等到性別歧視、從氣候變化到正義與人權等,引領大家共同探討未來十年改變世界的干預措施。與此同時,聯合國還在第75周年紀念大會上提出了當今世界面臨的五大挑戰:第一,地緣緊張局勢;第二,全球互不信任;第三,氣候危機;第四,新冠病毒爆發;第五,數字世界黑暗面。
2021年,面對持續不斷的全球極端氣候災難,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發布報告,提出各國領導人制定的1.5攝氏度氣溫上升上限很可能在2030年就被突破。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表示,這份報告是向人類發出的“紅色警報”。他強調,溫室氣體 “正在扼殺我們的星球”,并使幾十億人面臨直接風險;全球變暖正在影響地球上的每個地區,其中許多變化已經不可逆轉。
1.3 中國的回應。這種識變不僅來自聯合國,也來自中國。早在2011年《中國的和平發展》白皮書中就已提出,要以“命運共同體”的新視角,尋求人類共同利益和共同價值的新內涵。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十八大講話中再次強調:“人類只有一個地球,各國共處一個世界,要倡導“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全球價值觀包含相互依存的國際權力觀、共同利益觀、可持續發展觀和全球治理觀。”時至今日,我國已投身于人類安全共同體、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衛生健康共同體、發展共同體、人文共同體、海洋命運共同體、核安全命運共同體等國際治理體系的建設,并在積極應戰“碳達峰”與“碳中和”中發揮著大國表率作用。正如古特雷斯所說,當前世界面臨諸多危機和挑戰,更加需要多邊主義,更加需要國際合作,更加需要強有力的聯合國。有了中國的支持,聯合國才能夠更好地履行職責。
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教學成果《細胞機器人》1.0
二、應變:大設計時代與新文科
在深入理解世界已經發生的變局、變革與變化的前提下,我們才能真正的應變。我們看到,全球與國家層面的應變已經開始。
2.1 大設計作為策略。維克多·馬格林在《擴展或可持續的世界:發展的兩種模式》中,提出世界是一個由有限資源構成的相互制衡的系統,如果這個系統中的某個環節被破壞、平衡被打破,甚至某些基礎資源被耗盡,那么這個系統將會遭受嚴重損毀甚至可能崩潰。因此,是時候用設計的力量調和擴張與可持續兩種模式。
設計的力量在埃佐·曼奇尼的《設計,在人人設計的時代——社會創新設計導論》中被比較全面地詮釋出來。他指出,設計關注為了實現期望的功能和意義,事物應有的狀態。它發生在開放式的協同設計過程中,不同的行動者以各種方式參與其中。設計是一種人人都有的能力,而設計專家的作用就是發起和支持這些開放式的協同設計,利用他們的設計知識去構思并優化出輪廓清晰、目標明確的設計活動,推動社會技術實驗和廣泛、復雜的社會學習過程,重塑人們的日常生活。
在實際行動的反饋方面,《人類的明天》一書的作者席里爾·迪翁強調,在末日來臨前,人類正在創造重生的機會。截至2020年,全球已有1200個變革城鎮,800個創新城鄉糧食合作供應系統,上萬塊城市農莊,4000種自發性貨幣。拯救并非不可能,危機有解決之道,而且成千上萬人已經開始采取行動了。
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教學成果《細胞機器人》2.0
2.2 新文科作為策略。在全球危機面前,教育是應對未來挑戰的先行者,構建一個能夠適合未來發展的教育體系,是中國乃至世界的一個首要而緊迫的任務。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吳巖指出,高等教育創新發展勢在必行,要全面推進“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建設,形成覆蓋全部學科門類的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本科專業集群,為2035年建成高等教育強國、實現中國教育現代化提供有力支撐。
新文科建設基于現有傳統文科的基礎進行學科中各專業課程重組,形成文理交叉,即把現代信息技術融入哲學、文學、語言等諸如此類的課程中,加強新文科建設,要把握新時代哲學社會科學發展的新要求,為學生提供綜合性的跨學科學習,達到知識擴展和創新思維的培養。
在人類社會巨變、新冠疫情蔓延全球、人人設計的時代環境中,新文科建設背景下,設計學科教育體系如何成長?除了教指委委員外,這也是所有的大學設計學科應該思考的現實問題。
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未未來全球教育計劃(2017-2018)
三、求變:中央美院的設計教育變革
如果要真正地應變,必須要主動求變。求變來自于每個個體,基于自身獨特的位置和差異條件,對當代總體危機做特色的回應,并確立自身的道路。
3.1 教育部六點總結。2019年12月,教育部黨組成員翁鐵慧副部長對中央美院設計學一流學科發展進行了考察。隨后,教育部原部長陳寶生部長蒞臨,對設計學科進行了專項調研。調研過程中陳寶生部長對設計學院的教學改革表示了高度肯定,并基于現有成果,對設計學科整體提出了6點指示:第一,堅持厚基礎共享;第二,推動寬口徑選擇;第三,加強大空間交叉;第四,實現全鏈條創新;第五,推進非線性加強;第六,著力整體化提高。
3.2 體系變革。自2014年啟動教學改革以來,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便開啟了知識性與價值性相統一、高密度跨領域交叉創新的教育教學改革征程。教育教學改革團隊始終強調“唯有創新,才能以變應變,才能實現高質量發展”的理念,圍繞“雙一流”國家戰略與設計學科“未未來”全球教育計劃,以全球視野為基礎,立足對中國社會和全球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未來形態、經濟模式的總體研判,已經形成了以“戰略設計、科技設計、設計思維、產業設計、設計理論”為基本架構的新文科設計學體系建設模塊。并在應對新時代的形勢變局、產業變革、危機與挑戰過程中,深刻研讀新文科建設內核,以中國高等教育發展新需求、新變化、新階段、新特征為依據,將設計學科與現代信息技術等其他專業集群相融合,于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提出的新命題、新方法、新技術、新手段中,創造新方向、新標準及新價值判斷,不斷推進吻合國家新文科建設指導精神的學科資源整合與平臺化發展。
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的教學宗旨是三位一體、同步發展的,強調學生動機重啟、教師主體覺醒、學院開放優化。面對人類生存的困境,面對后疫情時代全球生態危機和社會巨變,設計學院以課題研究為切入點,以學科專業劃分為工具與方法,構建危機意識主導的全新學科教育架構,全面聚焦應對人類未來生存模式的思考與行動,倡導突破傳統學科的管理模式,在保留傳統學科專業技術性的同時,進行多學科的聯合交叉發展,來創造出適應時代變局的新學科。
中央美術學院線上線下開放式教學空間
3.3 學科優化。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一級學科作為國家“雙一流”建設獲批學科,已經建成涵蓋視覺傳達設計、數字媒體藝術、公共藝術與設計、環境藝術設計、生活產品設計、服裝與服飾設計、藝術與科技、設計史及理論等目錄內的二級學科,以及自主創設的出行創新設計、藝術治療、社會設計、設計管理、創新設計、系統設計、生態危機設計等新增二級學科。
設計學院碩博研究生課程緊緊圍繞國家“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五位一體戰略為核心框架,深度推進學科建設,優化學科群布局,以趨勢研究、未來洞察、國家戰略、前瞻應用為核心的戰略設計教育與研究體系。重點關注國家戰略創新、區域戰略發展、全球設計趨勢、數字經濟與創新戰略、大數據與計算設計、未來生活方式研究、物聯網與設計戰略、智慧城市設計等。形成以科技與設計融合創新、協同發展為核心的科技設計教育與研究體系;重點關注智能科技與設計創新、數字科技和設計創新、機器人藝術與設計、生物科技和設計等。形成以生態建設、產業服務、市場應用、商業發展、人類需求為核心的產業設計教育與研究體系;重點關注生態危機設計、社會設計、創新設計、視覺傳達設計、工業設計、服裝首飾設計、生活產品設計、交通工具設計、媒體及交互設計、公共藝術與設計等。形成以設計思維廣泛應用于普遍社會和經濟問題解決的創新思維設計教育和研究體系;重點關注設計管理、服務設計、社會創新設計、跨領域創新設計等。形成以設計歷史與理論、設計原理、設計方法、設計基礎等為核心的設計史論教育與研究體系。同時融入當下社會語境中的創新工程及藝術與科技的相關理論。
在“五位一體”的學科構架下,通識教育、開源編程、跨領域研究性課題作為必修課程特色亮點,將科學技術的探索研究大量引入設計學科,將使命責任的價值觀有機融入大學教育。經過多年的實踐,設計學院的創新改革已形成完整的可持續優化體系,服務于國家對科技與制造業、以及民生福祉相關創新產業著力發展的布局,用教育助力公平正義、共同富裕的逐步實現。
3.4 人才選拔。不僅是校內教育,人才的識別也是我們在教學改革中的重要問題。對于報考中央美院的考生來講,繪畫造型能力是必備素養,此外,我們要強調的是考核能夠有閱讀、有思考、有問題意識、有批判精神的學生。
2015年的考題“棒棒糖”,考核了考生如何更好地表達生活體驗及分析與再設計的能力;2016年“轉基因魚”,考察重點轉移到社會發展的焦點問題當中,以及對人類未來生存問題的思考;2017年“答案在風中飄蕩”,更是把諾貝爾文學獎頒給音樂人鮑勃·迪倫事件所引發的全球關注置于每位考生的面前——這也體現出國際領域內社會文化包容性等諸多問題;2018年“幸福指數”,2019年“我的群體”,再到2020年的“面向關系”,考核學生個體與社會與群體之間,從人到物到空間等各方面的思考。設計學院的試題一年年遞進,一層層突破,其背后呈現的不僅是以招生考試改革為契機,改變對人才的識別和培養方式,更是設計學院對未來專業設計人才標準的新選擇。我們希望考生不僅為求學而來,更要為實現個人價值以及懷抱對社會文化價值傳播的責任感而來。
站在新時代、新百年的起點上,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將持續地推進招生考試改革,不斷優化人才選拔標準,以獨特的“命題”選拔優質的新生力量,為一流學科建設提供人才支撐與保障。
3.5 平臺建設。在北京市委的大力支持下,中央美術院在懷柔科學城規劃了藝術與科技研究院,這為藝術與科技提供了發展的巨大平臺和空間。將來,我們要成立12個研究中心和17個多維度的聯合實驗室,以“推動社會進步”為視角,深度探索設計改變世界的可能性。
與此同時,在青島黃島區,區政府一次性投資建立中央美術院未來學院。該項目位于西海岸新區,旨在打造依托海洋文化經濟,不分專業,以未來學科、未來產業技術、未來材料及海洋生態研究為主體的開環大學。有鑒于此,設計學院將在海洋公共交通系統、海洋公共城市空間、文化空間、海洋人工智能、海洋生物材料工程和生物藝術、 生物設計等領域形成前瞻學術研究集群,響應中國的國家海洋戰略、文化戰略、創新戰略和教育戰略需求,同時為人類在未來的發展道路上提供教育研究的在地性標本。
3.6 國家形象建構。從1949年的國徽,到奧運、世博、亞洲文明對話大會標識設計,再到國慶慶典游行策劃、花車設計、游行隊伍設計、國慶70周年慶典視覺形象設計、中華人民共和國榮譽勛章設計、北京2022年冬奧會與殘奧會形象及景觀設計,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標識和天安門廣場會場設計,西藏和平解放七十周年中央代表團禮品設計,以及今天的人民幣設計等,設計學院依托百年學院和設計學科師資平臺,以五大學科建設體系為綱領,始終積極對接國家、區域重大戰略計劃,承擔著國家重大設計和大國形象的建構。
3.7 服務社會。我們同時也注重社會服務型設計戰略項目,包括脫貧攻堅。在云南劍川、新疆墨玉等地,和民眾之間深入溝通,幫他們緩解緊張的生活環境,幫助他們利用當地農產品創造自有品牌來提高經濟收入。
在教改過程中,學生的研究也更多地關注如何更好地改變社會。如自主研制掌上3D打印機,依據交通工具和生物學原理設計“細胞機器人”,開發可以書寫詩篇的可穿戴設備,如在望京地區開展城市野地計劃,對城市廢棄和灰空間進行研究,植入不同的植物以改變社區的環境,以及通過大數據采集開發智能運動鞋設計系統等。這些課程成果不僅收獲了千里行大獎、全國美展獎項等重要榮譽,也為教學改革成果的實踐落地打下了堅實基礎。
在疫情防控期間,中央美院設計學院通過網絡開設了與疫情有關的創新性課程。例如,“響應式環境:海洋增強”課程。2020年4月本科二年級學生融合生態學、生物學、地理學、地質學、生命科學、病理學,以大灣區白鯨魚海洋污染進行了一個具有深度調研數據分析、數據整合;如《模塊化城市應急救援系統》和《5G智能城市疫情救護單元》,則是針對疫情的爆發,為城市應急系統所提供的功能性服務設計和裝備設計;再如《我們人類在火星》線上策展項目,在虛擬平臺為策展設計和知識的傳播開辟了第二戰場。
3.8 國際學術活動。一所好的研究型大學,應該腳踏實地地解決人類共同的問題,并對這些問題負有責任。我們積極開展國際交流,包括與皇家藝術學院簽署戰略合作,與麻省理工媒體實驗室進行包括科學城市、生物材料、大數據所構成的社會形態、情感機器人等領域的合作。我們倡導搭建具有創造性的知識聯盟,與其他大學建立合作機制,以項目的形式組織起來,共同面對全球問題。
通過開展“未·未來”全球教育計劃構建全球教育共同體便是一項重要舉措。以影響時代的事件為啟始,重新審視當下社會語境中的藝術與設計,通過“激活創新”、“青年之為”和“教·育未來”三個階段中持續性的主題分享、圓桌對話、教育實踐計劃、國際校長論壇等活動,深度探討與拓展未來教育議題,重新定義未來藝術設計教育模式,延伸傳統教育邊界,從而促進中國未來藝術設計教育全新模式的構建,推動全球藝術設計教育可持續發展。其中,“青年之為”項目共設立了17個課題,內容涉及未來城市環境設計、應對自然災害、藝術理療、思辨設計、人工智能、可持續城市水利用等,合作對象主要包括哈佛大學在內的全球十余家著名院校。“教·育未來校長論壇”也涉及到六個極具前瞻性的教育主題,即藝術教育——作為改變世界的力量、藝術管理論壇——藝術機構的教育本質、美術館論壇——數字時代美術館的機遇與挑戰、藝術史論壇——如何書寫全球藝術史、建筑論壇——走向新生態、設計論壇——教·育未來。
中央美術學院未來學院(青島)
結語
2020年7月29日,習近平總書記對研究生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要適應黨和國家發展事業的需要,培養大量德才兼備的高層次人才。按照黨和國家領導的指示要求,在國家未來發展戰略規劃下,設計學院的研究生教學正在以世界格局的新變化,即人類生存空間的新問題為依據,進行大踏步的變化和改革。
借用勒·柯布西耶在一百多年前的話,“我們不再是藝術家,而是深入這個時代的觀察者”。自我反省、自我批判,這是你與我共享的設計時代。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希望與我們所有的教指委成員,以及全國大學和在線的設計師、設計團隊的朋友們共同成長,為中國的設計教育和未來的設計市場打造一個具有中國文化立場的平臺。
*轉載自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的《藝術與科學融合創新》(ISBN 978-73025808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