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意工美| 觀點!學術主持人談工藝、藝術與時代(一)
時間:2021-12-11 來源: 中國工藝美術學會 瀏覽量:
279 分享:
在中國工藝美術學會主辦的創意工美活動中,400余件優秀入選作品被分置到了陶瓷、纖維、玻璃、漆藝、金工、雕刻六個門類下進行評審與展示。那么這些作品都是按照什么樣的標準被選拔出來?在當下的社會語境下,工藝美術面臨什么樣機遇及可能?創意工美這個活動能為當代工藝美術發展帶來什么樣的影響?帶著許多問題,我們采訪了六位不同門類作品的學術主持人,并將這些學者的思考分為三期展現給大家。我們首先對話的是漆藝類學術主持人梁遠和玻璃類學術主持人關東海。
1984年畢業于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現就職于-中國藝術研究院,教授。主要從事漆藝創作研究工作,作品曾參加第六屆、第七屆、第九屆、第十屆,第十一屆全國美術展覽及各種專業性展覽,并多次獲獎,報刊雜志發表多篇作品及論文。問:對于這次參加創意工美的漆藝作品,您是怎么定位和選拔的?
梁:從初選的稿件來看,作者基本上以學院的青年教師和學生為主,企業專業人員參加相對較少。這次的展覽不同于別的漆藝展,它的重點在于推出新人,新作品,所以年輕人比例會多一些。說到具體的選拔標準,首先在藝術的質量。其次,因為漆這種材料有八千多年的歷史,極具特殊性,所以我們還要看作品材料的工藝性表現。最后,關注作品創新力上的表現,所以我們著重考量一件作品是否在構思、工藝或者材料的運用上有新的亮點。不過我需要說明的是,通過圖片來評審會有一定的局限性。因為漆這種材料的很多表現,比如質感和肌理很難從圖片上看出來,所以會有一些遺漏和遺憾之處。
漆藝特邀作品 《自然,小鳥和我們》周建石
問:那對于一般的觀眾而言,應該怎么去欣賞漆藝呢?它還有什么特點呢?
梁:在我國,漆的使用有著悠久歷史,但近些年受到的關注比較少。所以我們也希望能通過不同的展覽,讓大家認識大漆。天然漆是一種很好的樹脂,它有著防腐,耐高溫和防酸等特性,是任何合成材料都無法相比的。我們都聽過成語“如漆似膠”, 大漆具有很強的黏合力,可以與木頭,金屬和石頭等材料進行組合或發生聯系。幾千年來經過工匠藝人們的實踐活動,創造出很多漆藝珍品,留下了大量獨具匠心的技藝,單是明代的《髹飾錄》這一著作就展現了上百種工藝表現方法。基于大漆特別的肌理和質感,我相信觀眾看到就會不自覺被吸引。至于如何欣賞漆藝作品,可以從它的藝術性、工藝性、獨特性和整體呈現出來的視覺效果來考慮。漆液干固后經打磨可形成美麗的漆膜 。大漆的色調沉穩、含蓄、內斂 ,與東方人的審美情趣十分契合。而漆膜又是有溫度的,在人們與其互動中很客易產生出一種天然的聯糸。
問:據我了解,您一直在做具有實驗性的漆藝作品,同時也與中國傳統文化有深度的融合,從自身的實踐來看,您是怎樣突破自我,追求更高的境界?
梁:漆藝如何對接當下的趣味和審美,功能與需求,一直是我研究的課題。我們生活在當今社會,作品就應該反映當今生活,反映當下人們的喜怒哀樂,而不是一味抱守著傳統。我們的創作不可能脫離周圍環境和社會影響,所以一定會與當今社會有聯系。注重學習和吸取其他藝術門類的精華,從多個方面來不斷充實自己的專業知識。漆藝作品對我而言,是不同階段的思想與不斷的藝術實踐和探索的外在物化形態。問:在文創領域,您覺得漆藝有什么可作為的空間?
梁:漆藝的表現力非常豐富,既可生活化又可純藝術,也能和其他材料結合。漆藝是中國傳統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秦漢時期,漆的發展非常普及,影響到了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這么多年來,漆藝早已形成了帶有文化符號的概念。關于文創,我覺得是漆藝發展中的一個方面,是漆藝實踐當中的一個內容,更多的還是與不同材料的工藝結合,并且有著很大的空間等著我們去開發。漆藝特邀作品 《巍然系列》 鐘聲
問:您覺得創意工美這個展覽的意義和價值在哪里?
梁:如何適應當今社會的發展是漆藝發展中的一個重大研究課題。不同于以往藝術大展的純粹創作,創意工美更希望年輕的設計師和漆藝家能開拓思路,創造出前人沒有的作品;能適應當今人的審美,促進宣傳普及,讓更多人了解并愛上這一古老的材料,推動漆藝走向當代。 “創意工美”展覽的舉辦,必將為傳統藝術的發展和文化復興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關東海:
工藝永遠沒有過時,過時的是理念
1989年畢業于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獲學士學位
1997年畢業于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獲碩士學位
2003年畢業于英國伍爾弗漢普頓大學獲碩士
2013年畢業于英國桑德蘭大學獲博士學位
1989-1994任教于天津紡織工學院
(現天津工業大學)
1997-今 任教于清華大學美術學院
問:這次創意工美大賽的玻璃作品基本情況是怎樣的呢?關:這次展覽我們面向全國,通過各種渠道征集作品。作為新材料,從全國做玻璃的藝術家比例來看,這次報名的作品數量是讓人滿意的。不過有想法能讓人眼前一亮的作品還是可以更多一些。
問:您剛才提到了“作為新材料”,玻璃這種材料不是很早就有了嗎?為何是新材料呢?關:世界玻璃有4500-5000年的歷史,中國也有將近3000年的歷史。但將玻璃作為藝術創作的材料和媒介還是上個世紀50年代美國的哈維.利特爾頓提出的。這個口號提出后,產生了國際工作室玻璃運動。2000年,清華美院在國內第一個開設了玻璃課程,標志著中國的加入,但我們是國際工作室玻璃運動的新生力量。70年代日本就與國際工作室玻璃運動有了聯系, 80年代后期臺灣加入,90年代韓國參與。從這個角度看,玻璃材料作為藝術在中國才發展20年,確實是很新的材料。
問:您一直在做玻璃藝術的教學和實踐,您認為玻璃材料有什么獨特的魅力?這次玻璃的展區有什么亮點可以讓我們期待?
關:和任何材料比,玻璃都是特殊的,難以被取代。它的透明,它的顏色,有什么材料能做到?另外,它相對較結實,塑造工藝多樣,加工,吹制、鑄造、拉伸、壓平板、熱塑等,手段無窮無盡,魅力渾然天成。如果把各種材料分別做成個球放在一塊展示,玻璃肯定是最吸引人眼球的。如果說這次玻璃參展作品的亮點的話,總體而言,它們在工藝手段、技術、表現方式以及時代氣息上都比較突出。問:以您的觀察和實踐,國內玻璃藝術在學術創新方面呈現出什么樣的趨勢?
關:在國內,目前已有25所院校開設了玻璃課程,但出于對管理和安全的考慮,吹制技藝開展不起來,大部分院校還是以窯制為主。經過20年的努力,我們的窯制工藝水平比較可以了。近幾年,隨著條件越來越好,越來越多的院校開始配置吹制所需要的設備,所以未來吹制技藝在中國也會逐步提高。另外還有一種工藝叫燈工,它是一種用手操作的小噴燈,一個人和一個液化氣罐即可,建工作室的成本較低。因此近些年,很多院校引進了燈工技藝。再來像鑲嵌玻璃這樣低成本安全系數高的工藝在院校里也越來越豐富。在國外,一些大師和群體是推動玻璃藝術發展的重要因素。比如捷克的列賓斯基使得玻璃的窯制工藝成為捷克的標志,而美國的吹制工藝之所以這么強大,也是因為先驅們對吹制技術的長久實踐和發展。在我國,這么多年,藝術玻璃主要靠院校推動,所以院校的發展趨勢實際就代表了我國玻璃藝術的發展趨勢。
玻璃特邀作品《花影系列:漣溦4》蕭泰
問:當代工藝美術除了理念上的創新,老的工藝基本形式還有更新的可能嗎?
關:我認為工藝永遠沒有過時,它們經過千百年的傳承到了今天,一定有其優良的地方。過時的是觀念、理念和設計的指導思想。就像工藝人不能一味再去做清代的造型了,而是要做結合新時代審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工藝美術。一兩百年后,要讓后人看到我們這個時代的創造。這是根本性的問題,無論多么困難我們也要解決。這樣的重任恐怕要落在學院身上。畢竟沒有接受過系統的各方面訓練,手工藝人很難在思想上引領新趨勢。未來通過學院對手工藝人的培訓來提升他們的思想觀念,通過手工藝人的實踐及其與學院的合作又為學院提供理論更新,一唱一和創造出真正的新東西。問: 在國內,玻璃方面的公共藝術情況怎么樣?
關:偏少,但是一個趨勢。20年前,不銹鋼在大眾視野中使用得比較火熱,往后開始流行木料,近十年,玻璃的社會使用價值越來越高,出現的場景也越來越多,發展趨勢越來越明顯。我個人也給中南海,兵器部和北京地鐵十號線等做了公共藝術項目,但由于公共藝術不同于個人創作,往往牽涉到多方面的因素需要參與,多方面的學科需要協調,所以很多作品最后呈現得并不是那么令我滿意,不過這也是機會,我相信通過一段時間的摸索和發展,玻璃的公共藝術會發展起來。問: 玻璃藝術的藝術品市場和文創市場是怎樣的情況?
關:玻璃的藝術品市場本質上跟國家的節奏是一致的,頭些年,玻璃藝術品市場比較火熱,近些年,由于國家經濟在調整和轉型,藝術品的不同門類都受到影響和沖擊。但我認為這樣的狀態是暫時的,一旦整體經濟形勢好轉,玻璃藝術品的收藏潛力還是會非常大。目前中國玻璃藝術品的市場還沒有形成,比如在收藏家方面,美國有專門收藏玻璃藝術品的收藏家,收藏了很多大師的作品,在中國是沒有的。至于專門經營玻璃藝術品的畫廊,以前在香港有三四家,這些年也都陸續關閉了。可以說現在中國基本沒有專門收藏玻璃藝術品的畫廊。文創方面,市場需求大,我們也有但不夠多不夠好。問題在于,懂設計的往往不懂玻璃工藝,懂工藝的又不能設計出來,所以要推動玻璃藝術的文創產業,我們需要時間和一批復合型人才。玻璃特邀作品《無妄之界》(10件) 金巍
問:您覺得創意工美展覽有什么意義和價值?
關:當下,中國工藝美術正處于升級和轉型的階段,中國需要大量地向公眾宣傳當代工藝美術審美。不能一提到工藝美術大家想到的都是傳統的,我國的當代工藝美術有創新,有發展,當代藝術家們也在創造適應時代的作品。創意工美展覽的舉辦就是中國工藝美術學會的一個發聲口。因此,這次展覽我們強調以學院藝術家為主,以此與行業展覽相區別。行業里很多風格太過老舊,學院通過這么多年的研究,能提供更多造型和創造的可能,從而影響行業。并且通過大型展覽活動的宣傳和引導,行業和公眾的審美都可以得到提升。再配合學術演講及對公眾開放的講座等一系列實際活動,學院藝術家也能從中汲取信息形成更多理論,出版相關書籍,更廣更深地對當代工藝美術進行宣傳。
采編:王夢佳、羅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