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期間,原文化部與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聯合制定《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于2017年3月經國務院同意轉發。該計劃的出臺和實施是新時代中國非遺保護事業的一項重要舉措,體現了新的傳承發展理念,對于促進傳統工藝從復興走向振興起到重要推動作用。
該計劃提出的十大工作任務,在“十三五”期間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落實。“十三五”期間,以傳統工藝為實施重點的“中國非遺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使10余萬傳承人、從業者在學習交流活動中受益,擴大了傳承隊伍,提高了發展水平,培養出一批富于創新活力的青年骨干;與此同時,也使百余所高校加入到非遺保護隊伍中來,與非遺傳承人結下深厚友誼,與非遺項目所在地建立起多種多樣的產學研合作。
在此基礎上,文化和旅游部支持各地建設傳統工藝工作站18個,在脫貧地區建設非遺工坊超過1100家,將高校、企業、協會等社會資源引入項目所在地,為增強項目活力、帶動群眾就業起到積極作用。在此過程中,各類非遺傳播、展示、研討和教育活動在全國蓬勃開展,使“見人見物見生活”“傳統工藝走進現代生活”等非遺保護理念深入人心。
“十四五”期間,十部門聯合發布的《關于推動傳統工藝高質量傳承發展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將進一步推進和落實中國傳統工藝振興偉業。《通知》旨在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重要論述精神,健全非遺保護傳承體系,推動傳統工藝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更好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高品質生活。
在總結傳統工藝振興計劃實施經驗的基礎上,《通知》在目標設定部分進一步提出,傳統工藝要在“培育傳統文化產業、促進鄉村振興、服務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促進民族團結”等方面發揮更大作用。《通知》將“十四五”期間主要工作任務分為4大類、12項,從加強傳統工藝項目保護、建設高素質傳承人才隊伍、促進傳統工藝發展振興和加大傳統工藝宣傳推廣等四方面展開論述。
(一)加強傳統工藝項目保護
本部分工作任務主要包括推動項目分類施策、開展項目記錄保存、強化系統研究等三項。
項目制保護是我國非遺保護的基本手段。“十四五”期間,將針對不同項目的存續狀況采取不同的保護措施,例如,針對傳承困難、在現代生活中缺少應用場景的項目,建立急需保護項目名單;針對傳承情況好、市場空間大的項目,建立傳統工藝優秀實踐項目名單。
調查和記錄是開展非遺保護工作的基本舉措之一。在數字化、智能化時代,有必要引入新的技術手段,使記錄保存工作更為便捷,相關數據更易于傳播共享。為此,《通知》指出,要依托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制定傳統工藝數字化保存標準,實施傳統工藝數字化保存行動。
傳統工藝研究,在“十三五”期間即已受到各研培院校的關注和重視,并通過科研項目申報、設立研究基地和重點實驗室等形式開展。《通知》進一步指出,要認定一批傳統工藝類國家級非遺研究基地,實施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文化科技與現代服務業”重點專項。“十四五”期間,另一個熱點議題是非遺專業、非遺學科的設立。可以預見,在《通知》實施期間,將有更多高校加入非遺學科建設的行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進入教育部一級學科目錄做好準備。
(二)建設高素質傳承人才隊伍
本部分工作任務主要包括健全傳承體系、培育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完善激勵措施等三項。
人才是一切事業的根本保障。“十三五”期間,非遺研培計劃的人才培育效果有目共睹。“十四五”期間,除延續這一計劃,拓展傳統工藝的學歷學位教育外,還會形成一系列人才選拔和激勵機制,培養出更多的大國工匠、技能大師和鄉村工匠,培養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的高技能人才隊伍,在傳統工藝產業和地方文旅產業中發揮帶頭作用。
非遺傳承的核心在人,尤其是年輕一代傳承人。非遺研培計劃發掘了一大批年輕有為的傳承人,其中不少人順利進入了代表性傳承人梯隊。但是,受代表性傳承人名錄的名額限制,特別是在工匠扎堆的傳統工藝聚集區,仍然有不少有發展潛力的青年手藝人無法進入代表性傳承人隊伍,或長時間得不到“晉級”機會,自信心和積極性受挫。在現有編制不可能擴展的情況下,拓寬激勵渠道,增加激勵形式,是“十四五”期間健全傳承體系的關鍵。
一方面,需要在代表性傳承人評審過程中,引入更透明、更公平的競爭機制,把傳承水平高、傳承能力強的人才選拔出來;另一方面,需要拓寬人才激勵的渠道,在代表性傳承人評選制度之外,建立有助于人才成長的激勵機制。例如,地方非遺館可評選傳統工藝年度最佳創新產品,逐年列入館藏,形成各傳統工藝門類老中青傳承發展脈絡。再如,可借鑒當代藝術策展模式,針對中青年傳承人群策劃不同主題的展覽,挖掘和推廣有發展潛力、有創新創造活力的人才。
(三)促進傳統工藝發展振興
本部分工作任務主要包括提升發展活力、形成發展合力、加強品牌建設、促進廣泛應用等四項。
非遺活態保護,需要建構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文化生態系統一般包括文化創造、文化流通和文化接受三個環節。傳統工藝也不例外,只不過更多涉及帶有商業屬性的生產、營銷和消費活動。為此,《通知》從生產、傳播和消費等三個環節來部署傳統工藝振興工作。
在生產環節,通過國家級非遺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非遺工坊等設施,激勵傳統工藝企業提高手工價值,豐富產品品類,培養高端品牌;與此同時,通過傳統工藝工作站等設施,引入外部資源,補齊地方產業鏈缺環。
在傳播和消費環節,通過非遺品牌大會、中國成都國際非遺節、中國非遺博覽會、中國(武漢)文化旅游博覽會、中國義烏文化和旅游產品交易博覽會、非遺購物節、老字號嘉年華等展銷平臺,推進傳統工藝品牌形成與傳播,擴大傳統工藝消費。
不得不說,傳統工藝作為一種前現代時期遺留下來的手工勞作形式,很難與解決大眾“剛需”的現代工業生產競爭。在現代化進程中,不少傳統工藝早已轉型為工業生產,如紡織工業、陶瓷工業等,但這并不意味著緙絲、織錦和手工制瓷喪失了存在的意義——除了轉變為純藝術,它們仍有可能保留在社會生產領域,甚至產生走進千家萬戶的產品和服務。但是,這從根本上取決于傳統工藝能否與現代產業形成互補互惠的關系。
傳統工藝如何對接現代產業?第一,需解放思想,增強傳統工藝企業自身的活力和創造力,形成“破圈”的品牌合作意識和品牌傳播能力,如此才可能與服飾、家居等現代產業對接。第二,需補齊傳統工藝自身的產業鏈缺環,如原材料加工,工具、裝備研發生產,包裝、物流和電商等,再如類似畫廊、美術館、雙年展、藝術評論那樣的價值挖掘和學術推廣環節,如此才能提高傳統工藝的產能和價值內涵,具備對接現代產業、甚至賦能現代產業的條件。
(四)加大傳統工藝宣傳推廣
本部分工作任務主要包括加強傳播普及、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等兩項。
在國內宣傳方面,《通知》強調要調動更多的媒體資源做好宣傳工作,并通過傳統工藝優秀實踐案例評選增強示范效應;另一方面,協調更多教育資源,鞏固和深化“非遺進校園”成果。
在國際交流方面,借助海外中國文化中心、駐外旅游辦事處等平臺,“歡樂春節”、“多彩中國 佳節好物”、“多彩中華”等品牌活動及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一方面拓展中國傳統工藝、特別是中華老字號的海外市場;另一方面“以美為媒,講好中國故事”,將傳統工藝優秀實踐案例、中國非遺保護經驗傳播出去。
傳統工藝作為一種造物的藝術,賦予流動的生活以鮮明的形象和持久的形式,因此,歷史上曾經存在的工藝和造物成果,也被稱為古代物質文化。今日之物質文化,一方面為現代設計、文化工業和潮流文化所塑造,另一方面,從寄情山水的慢生活,到萬民同慶的節日狂歡,仍然離不開傳統工藝的匠心滋養。景德鎮、宜興、蘇州、佛山、黔東南、鶴慶,吸引人的不僅是那里的特色工藝產品,更有一種藝術化的勞作方式和富于美感的生活氛圍。
從長遠來看,振興傳統工藝的目標并不僅僅是促進就業增收和特色產業發展,而是讓傳統工藝作為一種與時俱進的造物藝術,參與到現代生活的形式構造中來,使生活更有味道,文化更為多元,人與自然更為和諧,古與今有更多聯系,大地更具家園感。若傳統工藝由內向外散發出迷人的魅力,則無需刻意宣傳,也能“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供稿: 中國工藝美術學會理論專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