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的運河,記錄生活與變遷浙江杭州,京杭大運河南端的拱宸橋是熱門景點。弧形的橋洞下不時有船只通過。運河西岸,周意的店開著窗,行船的馬達聲從河上傳來。記者:這個聲音跟小時候聽到的聲音還一樣嗎?周意:這個聲音已經溫柔很多了。但是就要聽這種聲音,我覺得這才是運河,而且是活的。周意在運河邊的窗前(受訪者供圖)標在船舷上的歸屬地,近的有嘉興,遠的有徐州、信陽。船上有人,有貓狗,還有盆栽的花。周意:那個船上,就是一家人的生活了。生活不只在船上,更在橋上和岸邊。周意:橋上每個時間段坐的人都不一樣。比如,早一點都是老人帶小孩的,再晚一點,很多小情侶在這兒約會,也很浪漫。早上又是大家提著燒餅油條翻過橋回去的,這不就是以前我們小時候那種很有溫度的日子嗎?但過去的記憶也并不都是美好。周意:當時人家就說,聞到泛著這種淤泥的臭味,就知道離運河不遠了。當時為了工業化、城市化發展,其實也損傷到了運河的環境。這邊的工廠還是蠻集中的,輕紡織類比較多,再往北是杭州鋼鐵廠,還有煉油廠……從一封公開信到“申遺”成功2005年,運河沿岸18個城市的市長收到一封公開信,呼吁加快京杭大運河遺產保護和“申遺”工作。信的起草者之一朱炳仁回憶。朱炳仁:我們當時去考察的時候感受很深,感覺到大運河確實是老了。杭州到濟寧這一段是通航的,濟寧以后就斷航了。一個是沒水了,有的有水也是臭水溝,變成排污的河道了。有些河道上種莊稼,甚至放羊,已經看不到運河的面貌了。當然也有一些城市也在挖掘運河的歷史遺產,作為旅游景觀,也有的搞得非常不錯。公開信的作者“運河三老”:鄭孝燮(左)、羅哲文(中)和朱炳仁(右)(受訪者供圖)要作為遺產保護,工作遠遠不止旅游開發。專家們想到了長城的經驗,但也很快意識到,大運河“申遺”比長城要難。朱炳仁:長城是歷史遺留下來,已經固定下來了,我們只要把它保護好,一磚一石地,盡可能延長它的壽命。而運河不同,它作為在使用的水利工程,水利部門、交通部門、文物部門,還有各個城市都可以來管理它,如果沒有形成合力,大家也沒形成共識,那它的保護和申遺困難就比較大。從發出那封公開信,到2014年大運河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歷時3000多天。朱炳仁回顧大運河的修復工作,特別提到了運河沿岸古鎮的保護和回遷。朱炳仁:在建設過程中就提出來原住民的保護和回遷,因為如果我們把老房子都拆掉了,這些老居民都遷走了,運河其實是沒有靈魂的。在“留”的過程當中,因為原來的破房子里面可能沒有空調,沒有洗手間、廚房,有的可能是違章建筑。怎么在運河的保護改造過程中提高他們的生活質量,專家在這方面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和論證。通過河道的整理,把污水和雨水分流了,任何污水都不得進入到河道里面去,運河里面沒有污水了。現在能夠住到運河邊上,是一種幸福。有生活氣息的世界遺產大運河成為杭州人生活的一部分:在運河邊行走健身,被稱作“走運”;運河上除了貨船和游船,也有服務日常出行的“水上巴士”,像公交車一樣刷卡搭乘;從運河下方穿過的地鐵線路,有以它命名的站點。在拱宸橋邊的橋西歷史文化街區,周意的店可以供游人喝茶觀景,也是文化活動和文創產品的展示空間。周意:一定要在河邊,我就不習慣不在河邊的房子,我們家搬了三次都在這片,就繞不開這個運河。2014年運河申遺以后,我們叫它“后申遺時代”,有更多的人開始關注,因為那個時候前一段的基礎建設已經比較成熟了,比如說博物館群。也會用我們年輕人的視角或者文創手段,跟非遺傳統進行連接。京杭大運河拱宸橋段(杭州拱墅區委宣傳部供圖)沿著這條街,工藝美術、刀剪劍扇傘等不同主題的博物館在曾經的舊廠房里,講述運河邊流傳下的古老技藝。而周意和運河邊的杭州人,還在想辦法讓成為遺產的大運河與流動的日常生活有更多元的結合。9月底的一個下午,周意來到水湘社區,這里靠近京杭大運河與錢塘江的交匯處,已經從農村發展成現代化的居民區。社區書記沈磊請周意的文化公司為小區設計公共活動空間,希望注入運河元素,留下先輩的故事。家門口關于運河的一些故事,社區書記也是第一次聽說。沈磊:我和周意沒探討這個問題之前,我認為我們村是一個沒什么文化、沒有什么沉淀的村子。今天只是個開端,我也發覺了原來我們水湘村也是有亮點的,是比較有故事的一個村。有可能跟人、跟運河、跟我們水湘村的文化結合一下,讓孩子們了解水湘村的歷史、了解運河的歷史。大運河串起沿岸城市,共同發光大運河申遺成功已經過去8年,那封公開信發出接近17年。如今,朱炳仁說起大運河,更多的是關于它的未來。朱炳仁:運河是活的文化遺產,雖然已經2500年了,但是它還是充滿活力,因為它還是在使用當中。大運河和其它文化遺產的不同就在這里,它不光是一個歷史,它還是現在,而且它還要走向未來。作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朱炳仁認為,運河沿岸的古鎮和各具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應當與運河一起成為連串的珍珠,共同發光。第四屆大運河文化旅游博覽會講解員1:在數說蘇州的板塊會有大運河蘇州段的3D全景展示,還會有世界遺產蘇州園林的720度全景游這樣的數字化產品。我們比較注重用數字展示的形式,還有互動體驗的形式……9月底,在第四屆大運河文化旅游博覽會上,沿岸各地的城市正在展示各自的特色:大運河紹興段(紹興市委宣傳部供圖)第四屆大運河文化旅游博覽會講解員2:我們紹興的建筑特色,白墻黛瓦這種比較有水鄉特色的……第四屆大運河文化旅游博覽會講解員3:我們這次洛陽展示的有洛陽三彩藝術,感覺運博會它吸納整合了所有運河沿線的這些城市,讓人會不禁聯想,在大運河最繁華的那個時候,也許跟我們現在的感受是一樣的,大家有相互交流和連接。今年4月,京杭大運河歷經14天集中補水,實現百年來首次全線通水,現代水利工程南水北調,為這次補水提供了重要助力。6月,大運河京冀段旅游航道實現互聯互通。9月,坐在拱宸橋的岸邊,“運河南端有個我”的招牌前,周意已經在期待未來通航的那天。周意:下次你從北京坐船來,我這就有個碼頭……為何大運河流向復雜?京杭大運河溝通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作為人工河串起了多條天然江河,渾然一體,奔流向前。如果坐船從北京到杭州,是順流而下還是逆流而上呢?在拱宸橋邊的中國京杭大運河博物館,講解員夏菡萏告訴我們,答案不是這么簡單。中國京杭大運河博物館展示的地勢剖面圖夏菡萏:很多觀眾都喜歡問我們一個問題:京杭大運河的水是從北京流到杭州,還是從杭州到北京?其實都不是。大自然的規律是“水往低處流”,從北京到天津,高度急劇下降,過了海河之后逐漸抬升,最高點是在山東濟寧附近,水位最高值將近50米,而在我們浙江境內水位最低,不到5米。這樣的高度起伏,以及與天然河道的關系,都影響了大運河的流向。大運河本身沒有水,它的水來自與它連通的天然河道。如果運河的河道開得太低,天然河道的水都涌到運河,自己就斷流改道了。如果運河河道太高,水又流不過來。所以每段運河在建造時都要根據周邊天然河道的情況反復計算,尋求流動的平衡,還可以通過水閘來調節,最終形成這樣各段不同的復雜流向。策劃丨劉黎記者丨總臺記者 白杰戈 李佳 陳瑜艷 江蘇臺記者 張倩編輯丨廉金亮原文載于:中國之聲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