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近代工藝美術發端于19世紀中期,以在華天主教團體創設的土山灣孤兒工藝院教育工場為其淵源先導。20世紀初開始,在新教育思想理念下,全國各地陸續開設工藝學堂、傳習所傳承傳統手工藝,并進行傳統工藝的技術改進。與其同時,晚清政府在全國范圍內征集手工藝品,參加歐美等國舉辦的賽珍會。辦學與參加世界性博覽會客觀上促進了傳統手工藝向現代工藝美術的轉型。一百多年來,我國工藝美術教育、行業的發展,取得了極其豐碩的成果。新世紀以來,我國開始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工作,近年也陸續出臺系列政策推進傳統工藝的當代振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等相關的計劃意見,這些為工藝美術在當代的發展提供了新契機。同時,在工藝美術教育及行業的發展中也出現了一系列具有時代特質的需要解決的新問題,在新的時代語境下,工藝美術發展是機遇與危機并存。總體看來,工藝美術要適應新發展,當代工藝美術的學術介入與引領至關重要,加強理論批評建設是關鍵。
一、當代工藝美術面臨的三個問題
數十年來,筆者在工藝美術教育、創作領域工作中,深入國內外實地考察調研當代工藝美術存續現狀及其發展,獲得豐富的調研資料,做了一些思考,認為國內當代工藝美術發展還存在幾個比較突出的問題。
1.工藝美術從業者傳承與創作的理念辯證
當前工藝美術領域中,需要盡快通過學術理論的介入,厘清傳承與創新兩者關系,也是一個關系到工藝美術能否得到有效傳承與創新的重要問題。這一點如同中國畫在20世紀80年代、90年代的探討、爭論一樣,需要一個工作的過程。
傳承即意味著對傳統工藝的保存、發掘、整理,需要重視技藝的原生性與完整性;創新需要充分吸收現代設計、研究新材料、向其他藝術語言學習并且富有創新精神與嚴謹的工作態度,否則可能會出現傳承與創新兩方面都沒做好的情況。很遺憾,我們看到的是目前行業里面的一些亂象在干擾以上的工作。
2017年,我曾應西部某地區文化局邀請赴該地做非遺傳承調研工作,在實地考察中,發現該地一個省級手工藝類非遺項目,整個生產條件、環境等十分簡陋,與該非遺項目歷史上優秀作品相比,不但未有更好發展,其工藝設計理念及技藝手段反而有明顯退步的現象,其創作整體上也相對落后,產品本身也不好,技藝的原生性與完整性基本沒有得到重視。在走訪中,了解到其父輩開始為了銷售等其他原因,把一些工藝流程去掉了,現在這家年輕的工藝繼承者已經不熟悉以前的相關技藝了,只能夠生產粗制濫造的產品。作為一般手工藝產品無可厚非,但作為一個省級非遺項目,令人擔憂。
這一現象,也并非個案,它反映出一個亟待關注的問題:現在還有大量工藝美術從業人員,對傳統技藝的原生性與完整性重視不夠,同時不注重吸收新的藝術理念,未與現代設計相結合,在封閉的創作狀態中,后果將會令人擔憂。工藝美術傳承對工藝和技藝水平要求很高,藝人把復雜程序去掉了,一段時間之后,其核心技藝就會消亡,其產品水平就會退化乃至最終失去價值并失傳。客觀來說,這些現象的出現是多方面因素的合力結果,為什么要去掉技藝制作中的復雜程序,是理念沒跟上、經濟不劃算還是相關的管理沒跟上?我以為是這幾個因素都有。
但也有許多例子來表明傳統工藝美術當代轉化的可能性和可行性,如馬瑞在其父親的傳承基礎上創造玉首飾品牌、蘇繡的姚惠芬、上海施森彬與施君父子、玉雕的崔磊、云南鶴慶的銀飾產業等等,他們都在不斷挖掘傳統工藝的基礎上完成與現代設計理念、新材料的結合轉化,做出了優秀的成績。這一前提是從業者要對傳承與創作兩者有高度敏銳感、責任心,由此也延伸出一個現實問題:考慮到還有許多從業者并不一定具備理論高度的相關認識,那么就需要政府、學術、行業主動作為才行。
2.工藝美術創作與工藝美術作品的界定
現在有一種現象,認為工藝美術的創新就是通過工藝美術的材料創作當代藝術品,這是不準確的,工藝美術的當代性并不等同于當代藝術材料的拓展。
工藝美術需要吸收所有藝術新的觀念、語言、材質等,這是不容置疑的,但不是用工藝美術相關材料創作的作品就是工藝美術作品,如用大漆材料創作的當代藝術作品,你說它就是工藝美術作品,這是不妥的,作為工藝美術作品,其作品應是工藝美術應有“技藝”、包含有優秀文化精神、審美思想等所最終呈現出的藝術語言的結果。這樣的“創作”,它首先是工藝,技藝是其核心元素,并不能認為將漆材料當代化就可以稱之為漆工藝作品。
3.工藝美術品的社會屬性如何更好實現
工藝美術的博物館化和精品高端化,是目前工藝美術創作領域的一個趨勢。院校專業教師、行業從業人員希望其作品成為高端藝術品,能夠被博物館收藏、進入畫廊、拍賣、私人定制等的高端藏品,是一個比較普遍的現象。成為博物館、美術館等高端收藏品,使得工藝美術品的觀賞價值、逐漸經典化以及在成為社會大眾普及教育的代表性載體等賦值增加,這個應該說也是工藝美術品諸多形態中的一種必要和必需的形態。但不應該是一個主要形態,這一點從英國、日本、韓國等現代手工藝術,從云南鶴慶銀壺產業的發展都得到了很好的印證。只有工藝美術創作、生產承載了更多的社會屬性功能,從小眾走向大眾,行業才會得到更大更好的發展。
從工藝美術產品的歷史發展來看,它的核心屬性應是通過產品形態表現其社會性,也就是說工藝美術的本原價值是其在人類社會生活生產中發揮其使用功能,兼具審美傳播,而進入各類博物館美術館以及高端精品化的工藝美術品,遠離了歷史上工藝美術品在實用為主、美化生活方面發揮重要作用的傳統思想精神。工藝美術品不應輕視實用、剝離實用,它可以某種程度上走向藝術品,走向精品化,但絕不能將藝術品與小眾化當成普遍的發展目標。只有這樣,當代工藝美術發展才可以不偏離其傳統本原屬性。
工藝美術產品的社會屬性如何實現?我們先來看下國家《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和《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兩部綱領性法規文件,前者第三十七條內容為:“國家鼓勵和支持發揮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的特殊優勢,在有效保護的基礎上,合理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開發具有地方、民族特色和市場潛力的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后者在總體要求(一)總體目標中表明:傳統工藝可“發掘和運用傳統工藝所包含的文化元素和工藝理念,豐富傳統工藝的題材和產品品種,提升設計與制作水平,提高產品品質,培育中國工匠和知名品牌,使傳統工藝在現代生活中得到新的廣泛應用,更好滿足人民群眾消費升級的需要。”綜合兩個文件中有關對非遺資源、傳統工藝合理利用、開發的尺度和目標,其中,滿足現代生活廣泛應用、滿足人民群眾消費升級的需要,無疑是為非遺資源與傳統手工藝的現代轉化指出了明晰的方向。近幾年,手工藝、工藝美術領域里文創產品的大眾接受相當廣泛,大眾接受是工藝美術品生命力持續發展的源頭保障。這一點,我們以日本漆器為例,漆器以其傳統工藝與現代美學設計被日本社會廣泛接受,在有了穩定的接受面后,日本漆器行業才開始進行系列的技能技藝的開發,在日本采用相同策略開發的產品中也包括中國陶瓷。
基于上述資料,工藝美術與傳統手工藝的社會屬性問題,應當引起教育、行業及政府管理者的重視,引導鼓勵從業人員在產品開發創作中將大眾需求、提高日常生活美學作為時代課題。同時也需要理論工作者、研究者關注當代工藝美術形態發展的平衡和生活化的系統和深入研究,只有這樣在實踐與現象中發現問題,深入思考,尋求對策,才能推動當代工藝品創作形態上的健康發展。
二、學術介入與引領
在研討和考察中,時常會遇到一部分從業人員希望他們自身的工藝美術創作從語言、材料、觀念到技術本身能夠改變,也希望當代工藝美術理論能夠給他們的創作支持與引導。這些年來,在工藝美術理論指導下產生了許多優秀的案例,也值得我們關注和總結。比如云南鶴慶新華村,以前有許多人從事傳統銀壺的生產,當時他們主要走村串戶給藏族人打銀壺。隨著產業需求變化等原因,從業人員減少,壺的技藝多年來沒有發展與提高,導致技藝無法很好傳承。近十年來,由于社會經濟、行業與旅游業的發展,地方政府、有識之士、從業者重新組織銀壺的生產,開發新的技藝,同時邀請相關行業人士、專家學者、設計師前去進行理念的引導與產品的開發,從觀念到設計、工藝都有較好發展,起到了很好的效果,還帶動了當地的旅游業發展。目前全村都在從事銀壺的生產、銷售,其產品銷售海外多個地區。2019年夏天,我陪同日本金澤美術工藝大學金工負責人原智教授去鶴慶新華村參觀考察,鶴慶壺藝令他驚嘆。在現實語境中,行業本身求變求新,就會主動尋求理論批評的及時更新,事實證明理論引導實踐的發展在工藝美術傳承與創作的現代轉化中是切實可行的。
當代工藝美術發展體系需要加強工藝美術的預警建設,而對行業發展現狀的理論反思與學術介入是至關重要的。我在數年的工作實踐中敏銳感覺到:工藝美術批評的學術建構、學術環境與人才隊伍培養等方面,相比較于文學、當代藝術、中國畫、電影 藝術等批評都顯得弱化。整體而言,目前工藝美術行業、市場內部諸多混亂現象的產生,主要是缺乏學術介入與引領,表現在:其一,工藝美術批評的學術體系還沒有完全建立;其二,工藝美術批評人才隊伍包括工藝美術策展人才隊伍建設還極其缺乏。1940年代,柳宗悅說:“如果工藝文化不繁榮,所有的文化便失去 了基礎文化,因為文化首先必須是生活文化。”此說法現在看來,對我們還是有很好的借鑒與啟發作用,作為生活文化的工藝文化是時代文化存在的基石。工藝美術是藝術的一種,也是與社會生活生產相關的物質文化之一,具有社會生產與精神生產的雙重性。其三,當前的工藝美術批評存在著從觀念到手法都滯后的問題,例如批評理論建設中缺少行業調查研究,當行業有需求時就拿不出,或者無法提煉出具有客觀說服力的結論。批評家與工藝師、藝術家之間聯系不常態化,甚至各群體間的聯系紐帶有斷裂的危險。也有很多時候,創作與批評并無太大關系,工藝美術批評與工藝美術創作兩者之間,沒有實現同步長進,當代工藝美術批評尚未形成良性的學術生態。在這種境況下,工藝美術批評將會越來越平庸空洞,平庸的工藝美術批評不可能指導與引領行業走向良性有益的發展,也無益于學術建構與話語權的形成。在當下,批評如果實現與創作實踐的共同發展,一取決于工藝美術批評知識譜系是否更新,二取決于批評的獨立性是否生成。只有通過當代工藝美術批評的深度建設,才能洞見行業發展的規律、問題及其解決的可能性途徑策略。如果做不到這一點,則是當代批評家的失職、批評的缺席。
也是基于上述思考,有了這樣的想法后,從2018年上半年開始著手進行當代工藝美術批評論壇的一些準備工作。2018年年底,由上海工藝美術職業學院手工藝術學院、工藝美術研究中心牽頭組織,與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史論系、工藝美術系、陶瓷藝術設計系共同主辦了首屆論壇,啟動了“當代工藝美術批評論壇”建設計劃,收到了較好的效果,得到了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清華美院領導的支持。第二屆開始由上海工藝美術職業學院、清華大學美術學院、中國工藝美術學會共同主辦,旨在建設工藝美術批評學科,促進工藝美術創作與理論的互動,為中國工藝美術行業在新時代的發展提供理論支持,培養富于創新意識的創作、評論和策展人才。論壇特邀清華美院學術委員會主任、中國工藝美術史論家尚剛教授擔任學術主持。論壇得到了全國各地專家學者的積極響應,來自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國家博物館、故宮博物院、文化和旅游部民族民間文藝發展中心、工信部工業文化發展中心、北京服裝學院、北京印刷學院、山東工藝美術學院、南京藝術學院、蘇州大學、四川大學、四川美術學院、湖南大學、黑龍江大學、福州大學、廣州大學、汕頭大學、福建師范大學、華東師范大學、同濟大學、上海博物館、上海工藝美術職業學院、上海工藝美術學會、上海大學、上海工程技術大學等知名高校和研究機構的260余位專家學者參與了研討。
應該清醒地看到,長期以來在行業發展、學科建設以及理論批評存在的問題與取得的成績,工藝美術批評體系建設與批評人才隊伍的培養,以及當代工藝美術理論批評如何進一步發揮對行業、對創作的指導作用,當代工藝美術思潮如何發揮對學科和專業建設的作用等等系列問題,都表明當代工藝美術批評還需要系統梳理,還有很多事情需要踏踏實實地去做,還有很長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