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 邱春林:手工藝產業化發展與新技術的耦合
時間:2023-07-20 來源: 中國工藝美術學會 瀏覽量:
141 分享:
從人類學角度看,技術進步伴隨著人類自身的發展歷程。貝爾納·斯蒂格勒說:“技術史同時也是人類史。”當無形的技術被賦予物質性,成為可用的工具或機器之后,人實際為自己創造了一個非自然的環境,卻不一定是非我的環境,因為人可以從自己所創造的事物中反觀自身,這是確認生命存在意義的重要途徑之一。所以,技術進步的動力是一代代人實現自我價值的強烈意識。
技術的發展經歷過三個階段:1、機會的技術;2、工匠的技術;3、機器工業的技術;4、人工智能技術。第一階段的技術發現是偶然的,技術還完全包裹在自然生命的無意識的動物性活動中。第二階段的技術即古代和中世紀的技術,表現為工匠手中的技藝,當各種制作技藝發展到十分復雜的程度時引起了社會分工。第三階段的技術屬于科學的技術,現代工程師掌握了主要話語權,這時最重要的技術標志是機器有了一定的自主性,它們不再由人直接控制,而是與人分離。第四階段的技術代表是人工智能。人工智能不等于人的智能,但既能像人那樣思考,也可能超過人的智能水平。人工智能作為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戰略性技術,可以對所有的學科和領域進行新的賦能。
山西法華器
手工藝本身的歷史也是一部技術進步史。工巧、匠心獨運、巧奪天工等詞匯都是用來描述工匠技術的。歷史上為貴族服務的手工藝往往代表了各個時代最高的技術水平,這是由于貴族同時擁有財富和權利所決定的,柳宗悅說:“工藝的技術史是貴族工藝技術史也不過分。”為貴族服務的手工藝的生產本身有技術至上主義傾向,它不像百姓日用器物的生產基本上都會采取走“小技術”或“中間技術”路線。前者有能力負擔得起高昂的材料和人力成本,因而鼓勵技術革新;后者通常要為穩住成本而不敢貿然去嘗試新技術或高技術。事實上,民間手工藝的進展相對于貴族手工藝來說要緩慢得多,保守得多,因為鼓勵工藝進步的內驅力明顯不足。通常民間手工藝因服務的對象局限于一般市民、農戶和貧民,工藝上保持著技術的原始性和樣式的穩定性特征。這一點很多人類學家和科技史學家的研究都已經證實:地域僻遠的民間手工藝遺存可追溯到十分遙遠的過去,它們在用材、手法和形制上仍保留了許多古法古趣。當然,不管是技術稍好的貴族手工藝還是技術原始的民間手工藝,相對于現代高新技術而言都是屬于貌似過時了的“中間技術”和“小技術”。而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不僅手工藝品類存續最多,同時各類“中間技術”和“小技術”的遺存也極其豐富。
機器工業率先在西方社會崛起,它對人類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改變是深刻的。與此同時衰落的手工藝也常常被拿來與機器工業的生產方式進行對照,像馬克思、約翰·拉斯金、威廉·莫里斯、海德格爾、赫伯特·馬爾庫賽、盧卡奇·格奧爾格、本雅明、E.F.舒馬赫等對機器工業和資本主義文化邏輯表達批判的思想者名單可以開列一長串,正是在對機器工業先進性的反思中手工藝生產的倫理價值和審美價值才明晰起來,但手工藝在世界各國不可能有機會奪回機器工業生產已經得到的地位。近一個多世紀以來,思想界對于手工藝的懷念在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形成了不絕如縷的文化鄉愁,這股鄉愁無法遏制住這些國家對于新技術新發明的強烈沖動。
自動化木雕機
近年來的國際輿論總在說,中國僅僅用了幾十年的時間就走完了西方社會三百年的工業化歷程。中國對于工業化的熱忱以及所取得的成就讓世界各國為之驚訝,他們沒太留意到,中國的手工藝并沒有因機器時代的到來而大面積消亡,相反,中國在整個工業化進程中手工藝與機器工藝進行了有限耦合,既順應了現代化、工業化和城市化發展大戰略,也讓自身保存了下來。因此說,中國手工藝在當代走出了一條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在它告別了傳統社會之后,在現代社會里仍舊是結構性的存在,仍舊在產業經濟和文化藝術上發揮著作用。
手工藝可以有兩種屬性:一是產業經濟屬性,主要體現在滿足實用性產品的市場需求上;二是文化藝術屬性,即擺脫“實用藝術”標簽,突出“心靈藝術”本質。正是后者的存在,常常使人誤以為手工藝這種高情感、高個性、慢節奏的審美勞作才可以拯救機器時代病態的靈魂。在當今社會里,手工藝的“慢”往往指的就是這種純手工的藝術。而真正專注于發展產業經濟的手工藝生產事實上并不“慢”,經過數十年的工業化洗禮之后,我國早已形成了半手工半機械化(半自動化)生產方式,還接受了類似機器工業的生產邏輯:快節奏(省時、省力)、批量生產、精細化等等。木材干燥機
手工藝與機器工業的耦合是當代手工藝發展的真實歷史和現實,在傳承人的工作室或工坊中除了有簡單工具之外,隨時可以發現各類電動工具、小型機器或大型自動化設備。手藝人的感官、行動和能力早就通過機器得到外延,必須正視這個客觀現象。半個多世紀以來,中國發展手工藝產業,習慣采用半手工半機械化生產方式,在應用新技術方面始終持開放態度。傳統社會里的手藝人由于依靠說不清、道不明,或者不愿意說清的經驗去生產,始終無法形成強大的技術生產力,產能小導致服務人群受限。在現代工業化進程中,手工藝經驗知識經科學實踐手段分析、檢驗和綜合之后,不斷上升為科學,最后又形成物態化的技術工具,與手工勞動結合之后形成能滿足時代需求的生產力。在20世紀50年代末至80年代末,中國手工藝全行業經歷了歷史上最大規模、最大強度的技術升級,這才有能力為全球市場生產各類兼具實用與觀賞價值的工藝美術品。
今天,數字技術的許多新成果又不斷地被應用到手工藝產業化中,像3D打印技術解決了異形陶瓷、塑像、玻璃的成型問題;稀土等資源被利用到改變陶瓷釉料發色上;自動控溫煮蠟脫水機器解決了紅木家具開裂變形問題;激光雕刻技術解決了器物表面的開槽嵌絲問題;紅外線掃描和自動化雕刻工具使木雕裝飾圖案美進入到普通人的生活空間;高頻雕刻工具可以輕松提高紋飾的精致程度;電腦輔助設計已被手藝人運用自如等等。2022年6月文旅部、教育部、科技部等十部門聯合印發的《關于傳統工藝高質量傳承發展的通知》指出:“在保持傳統配方和工序的基礎上,鼓勵運用現代生產技術和管理方式,提高生產效率。”《通知》精神表明,要發展手工藝產業經濟,一味地在每個環節上都去固守純手工,拒絕現代生產技術的應用是很不現實的。
中型自動化木雕機
在后工業化時代高新技術成為創造社會財富的最主要力量,手工藝再次作為詩性生活方式,引發了一些人的懷舊情緒,特別是一些藝術家樂意將手工藝推向“心靈的藝術”,他們拒絕新技術、新工具,強調身體力行的手工勞動,過程勝于結果,但堅持這種做法的人畢竟只是極少數人,它與大眾生活實際上保持著微妙的距離。我們應該寬容和接受諸如此類的理想主義者做精神高蹈,社會也的確需要有精神上的“烏托邦”,但對于持技謀生的廣大手工藝從業人員而言,如何生產適銷對路的產品去滿足市場需求,如何與最廣泛的大眾生活保持足夠的粘性,發展產業經濟才是他們必然要走的道路。
半手工半機械化生產方式給手工藝的產業化帶來機遇,也帶來挑戰。在某些生產工序中讓自動化程度高的機器介入,是否就意味著人喪失了主體性?這是個復雜的認識論問題。從哲學角度看,人作為主體并不在于他是一個實體性的人,而在于他與世界的關系中處于一種能動地位,如果失去了能動地位和對世界積極主動的干預能力,機器反過來有了一定自主性,人就喪失了部分主體性。但實際上,機器也是人的創造力的產物,是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使用機器等于讓人的智力在發揮實際作用。
佛山彩扎
之所以要強調手工與機器的結合,是為了防止手工藝徹底淪為自動化工業。手藝人除了要在使用電動工具和機器時保持掌控力,在掌控中獲得能動性,在核心工序環節手工技藝仍要發揮作用,因為由經驗、思想和身體記憶、體能釋放出來的生產力是差異化的,能夠帶來產品的獨特性和服務的獨特性。與形式簡約、通用性強的工業產品不同的是,手工藝產品要繼承傳統重人文裝飾或重自然材性的美學品味。作為產業經濟,手工藝產業既依賴技術革新,更依賴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依賴服務意識和能力。
來源:微思想 邱春林
(上述文字和圖片來源于網絡,作者對該文字或圖片權屬若有爭議,請聯系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