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國家版本館和中國歷史研究院考察調研時發表的重要講話中指出:“要堅定文化自信、擔當使命、奮發有為,共同努力創造屬于我們這個時代的新文化,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筆者感到,習總書記的重要講話非常明確地引導我們思考“創作什么?為誰創作?”,作品要反映時代,體現現代文明的成果。這是廣東文化工作者(包括工藝美術)首要解決的命題,因為作品的主題思想、要表達或反映的內容(創作題材)必須貫徹到工藝美術研發、創意、設計、制作、生產等各個環節。在此,談談傳統工藝美術的題材創新。
題材是文學、藝術創作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廣義的題材,泛指文學作品描繪的社會生活的領域,即現實生活的某一面,如工業題材、農村題材、歷史題材、現實題材等等。藝術題材,是藝術作品在內容上的類別稱謂,如歷史題材、軍事題材、愛國主義題材、女性題材、神話題材等等。步入創作,第一件事就是如何選擇題材。傳統中國畫的題材劃分,通常有人物、山水、花鳥等,工藝美術的題材大體與此類似,只是多了一些相對抽象的紋飾。這種劃分只涉及內容,沒有涉及時代,也就是說只有共時性,沒有歷時性。實際上,題材還可以從時間的維度去考察,所以,文藝作品還有歷史題材、現代題材的歸類等。
一、 傳統工藝美術題材主要特征分析
根據這幾年參觀深圳文博會、全國工藝品交易會、粵港澳大灣區工藝美術博覽會等大小展會留下的印象,傳統工藝美術的題材特點是陳舊、單一。以廣東工藝美術品類為例,石灣公仔,最常見的題材是十二生肖,人物則是關公、蘇東坡、濟公、鐘馗等;平洲、四會翡翠玉雕,多數屬于佛教題材,尤以觀音、如來佛等形象居多;潮汕地區的木雕、金漆畫,常見的是《郭子儀拜壽》《五子登科》《八仙過海》等等。
第二個原因來自技藝人員本身。有的人從入行那天開始,就跟著師傅學做某些或某類題材,然后一輩子只會做這種題材,別的題材也不會做。即使有些人想嘗試別的題材,但由于文化知識匱乏,無法對新的題材進行選擇、提煉。此外,新的題材意味著要有新的表現手法、制作技巧,脫離了自己原先習慣的創作手法,必須從頭開始學習,令人望而止步。工藝美術技藝人員很難進行題材創新的原因來自傳承的方式。
眾所周知,工藝美術是屬于民間技藝,靠的是師徒或家族傳承,與學校教育完全不同。學校教育是由政府和社會投資,讓學生在(基本)脫產的情況下進行系統學習。學校教育一般都包括有理論、專業以及相應的人文素質教育,像美術院校,除了素描、寫生、色彩這些專業基礎課,還有審美理論、公共必修課等。學生可以根據自己興趣到圖書館借閱各種圖書、聆聽各種講座、參加各種交流討論。學生畢業后才參加工作。反觀學徒教育,一開始就進入工作狀態,通常從最簡單易學的工序入手。一切都服從工場作坊的經營需要,根本沒有全面發展的可能性。他們畫龍畫鳳、畫佛畫觀音,基本都是臨習師傅或前人的作品,可以練到相當嫻熟,甚至超越師傅,但當你要求他重新畫一個活人、一只活物的時候,他就感到無所適從,因為沒有臨習的范本。筆者聽聞某藏家曾嘗試咨詢資深工美人士能否以現代農民豐收節(場景)為題材進行某種門類的創作,最終因難以繪制出令買家滿意的圖畫,并用特定工藝來制作等種種原因未能繼續。簡單概括:不少手藝人會制作,甚至做得非常精美,但是他們對要“做什么”(創作新的題材)有時卻感到較困難,有的做好了作品卻不太會“命名”。
二、 傳統工藝美術題材創新的必要性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推出更多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的優秀作品,健全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實施重大文化產業項目帶動戰略。”“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堅守中華文化立場,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在黨的十九大告中,習總書記提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總體要求,“就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守中華文化立場,立足當代中國現實,結合當今時代條件,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協調發展。”這里提到的“立足當代現實”“面向現代化”等,對工藝美術題材的現代化提出了要求,凸現出題材創新的必要性。習總書記還提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要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進一步從“為誰創作、制作”,指明作品的受眾范圍,不僅是高端的消費者、藏家等,還應拓展為廣大的消費者、買家,可見,要讓傳統工藝美術“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題材創新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環。
近幾年,受經濟下行,疊加新冠疫情影響,工藝品消費有所萎縮,不少從業人員經營困難。進一步開拓線上、線下市場,是行業走出困境的唯一出路。現階段的市場消費主體年齡結構已發生變化,80、90、00后逐漸成為了主力,特有的成長環境和經歷使他們的審美更加多元化,追求新、潮、美、特等特點。傳統的、千人一面的題材、造型、功能很難吸引年輕一代的關注。針對新消費群體,進行題材創新,以年輕人喜聞樂見的形象和故事為題材,才能拉動市場消費。
統計數據顯示,2022年上半年,文化消費支出中以文創為代表的購物占比達到了55%。而據另外一份調查報告顯示,在文創產業消費中,飾品配件、家居擺設受歡迎度最高。女性、上班族、90后是文創產業的消費主體。故宮博物館作為文創產品的領頭羊,2017年銷售收入已達15億,其中文創部線下收入近1億元,故宮淘寶店收入近5000萬。據2020年12月22日數據統計,故宮淘寶店月銷量在一萬件以上的產品有10種,月銷量在1000件以上的有85種。
以上報告一定程度上呈現文創產品的發展趨勢,揭示了新消費群體的消費心理。單從數字來看,目前文化產品的規模、產值、銷售額其實還不算高,說明迄今為止,文創產品與人民生活的契合度還遠遠不夠,最多處于初步探索階段,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究其原因,許多文創產品的IP來自博物館館藏文物,歷史價值高,但與現代人生活粘合度低,盡管作為裝飾元素融入了現代人常用的手機殼、別針等日用品,這種疏離感還是很難消除。或許,這正是文創產品不能大爆發的原因,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更彰顯了題材創新的必要性、緊迫性。
三、 傳統工藝美術題材創新的路徑探索
現代生活豐富多彩,各種素材取之不窮。每個人的審美趣味也各不相同,具有多元化的特征,所以,傳統工藝美術題材創新也將是百花爭鳴的局面。僅僅從服務社會主義,以人民為中心,滿足廣大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需求角度看,傳統工藝美術的題材創新可以遵循以下路徑:
一是以當代中國故事/事件為題材。2020年初,新冠疫情剛剛暴發的時候,廣東工美行業創作了大批抗疫題材的作品,塑造了許多典型人物形象,如醫護人員、防疫工作者等等,并在廣東省工藝美術協會的組織下進行義賣捐贈,取得了非常好的社會聲譽。這就是“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的體現。當然,中國的好人好事還有很多,遠不止于此。只要擁有一顆敏銳的心靈,在社會每個角落都能發現美。創作的素材不僅可以是發生在身邊的人和事,也可以從文學作品、影視作品、動漫游戲中取材,進行二次創作。如果說,古代工藝美術經常從古典小說、戲劇、民間故事中取材,當代創作者為什么不能從當代的小說、戲劇、電影電視等作品中取材呢?
二是以當代科學技術等重點領域為題材。科技改變生活,科技驅動社會發展,社會主義文化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離不開科學技術。我國加快推進科技自立自強,載人航天、探月探火、深海深地探測、超級計算機、衛星導航、量子信息、核電技術、新能源技術、大飛機制造、生物醫藥等取得重大成果,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因此,工藝美術完全可以將科技作為題材,反映科技發展的成果,記錄時代發展的軌跡。要以科技為題材,除了平時多留意科學技術發展的情況,積累一定的科學知識,還可以從科幻小說、科幻電影中獲得靈感,進行二次創作。現時代,以人工智能為題材的小說、科幻電影已經不少,它們塑造的AI形象,在年輕人中產生了廣泛影響,也引發了人們的思考。因此,AI形象已經悄然進入雕塑、智能玩具之中,成為吸引新生代的題材之一。
三是傳統題材的轉化。隨著時代發展,現代人對某些歷史和傳統,已經有不同于過去的認識,在文學藝術中,已經有不少作品對某些歷史人物、歷史事件重新進行演繹、詮釋。所以,立足當代,以新的觀念、新的審美,對傳統題材予以改革創新,是對傳統工藝美術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內在要求。
要做到以上所說題材的創新,除了努力學習當代文化、科技知識之外,還要加強自身的設計、造型能力,換言之,必須進行現代美術訓練,否則,光憑熟練的制作技藝,無法完成創作題材從傳統向當代的轉型。
四是堅持守正創新。“守正創新”是新時代工藝美術文化發展的辯證關系。守正是基礎、是前提、是保障,創新是動力、是能力,是守正的實現路徑。必須守正促創新,以創新強守正。也就是說,新時代工藝美術的創作,要尊重傳統工藝美術創作規律,一方面要重視主旋律作品的創作,以鼓舞社會主義干事創業的士氣;另一方面要重視多樣性,滿足不同階層、不同面向的審美需求,近年來,廣輕控股集團在工藝美術創新上做出來若干有益嘗試,在保護傳統工藝美術的基礎上實現創新。以省工藝美術研究所設計輸出的“兔爺”IP形象為例,將傳統的彩扎燈飾與神兔下凡為百姓消災的民間傳說的故事相結合,由國家級、省級工藝美術大師制作,形成了以非遺技藝和工藝美術為基礎的高端產品系列,以及以現代工業化工藝生產潮玩產品系列。分別對應景區、商場、活動美陳,城市美化,家庭/商業/地產軟裝和潮玩市場,與廣州天河城及北京路、深圳華僑城、肇慶七星巖景區、茂名三華李主題公園等形成合作(附兔爺部分場景),輸出IP形象,最大化實現創作、營銷、宣傳立體化推廣效果,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關注,其中,巨型彩扎燈飾“地球兔”曾在抖音、小紅書等新媒體熱搜排名第一,點擊率超過3000萬人次。目前,型材各異的衍生品廣受歡迎。
以上是本人作為一個觀賞者、經營管理者對工藝美術題材創新的幾點思考,希望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引起更多同道的重視。具體提議是否可行,還需要廣大技藝人員在實踐中檢驗。
花紅林
博士研究生學歷,正高級經濟師、會計師。現任職廣東省廣輕控股集團黨委委員、副總經理,兼任中華全國手工業合作總社第八屆理事會副主任、廣東省工藝美術協會副會長、廣東省工藝美術學會副會長、廣東省工藝美術公司之廣東省博士工作站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