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傳統工藝的理材實踐中,中國人逐漸形成了體現中華文化精神的特定審美意識和相應的材料觀念。在材料選擇以及因材施藝、量料取材地進行構思、加工方面,琢玉工藝尤其具有代表性。早在新石器時代,中華先民就注意到了玉石的一些天然特性,將其從一般石材中擇選出來并加以特別的對待。這以后,玉石被用于制作禮器、飾品甚或一般用具,成為中國古代社會生活中最重要的一種天然材料。
2014年姜坤鵬考入中國藝術研究院攻讀博士學位。他選擇琢玉工藝為其學位論文選題,并著重關注體現其間的材料觀念,由此開始作為本書主體的學位論文研究和寫作。在研究過程中,他閱讀了大量記錄或研究玉、玉器和琢玉工藝的古代文獻和當代成果,也進行了較為深入廣泛的田野調查。從2015年到2017年,他先后8次赴北京、江蘇、上海、河南、廣東、云南等地,實地考察不同地區的玉石品種、玉材特性及玉作行業,采訪和請教琢玉藝人,了解他們對玉材的認識和創作構思上的想法,系統記錄其加工過程的一系列技術操作,悉心觀察這當中所涉及的技藝與材料的關系。同時,他還經常到各博物館觀摩展陳實物,由古代玉作獲得對質地、形制、風格和時代氣息的直觀感受。這些考察調研工作,為其學術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坤鵬的這項研究,由識玉、用玉、賞玉以及構思和加工過程的治玉攻玉幾個方面展開,在梳理描述的基礎進行分析,并從審美認識角度加以歸納或闡發,力求揭示琢玉工藝所體現的中國人審美地對待自然材料的一般觀念。
在他看來,中國傳統意義上的“玉”的認識,首先基于玉石材料在形狀、色澤、質地、紋理等方面的不同于一般的自然特性。在這些“石之美者”上,人們能夠感受到一種蘊含在自然形態中的生動盎然的形式意趣。這種意趣與礦物學的理化指標并不完全對稱。選擇判斷“石之美者”的重要依據在于“玉色”。以色辨玉、以色辨質作為中國人識玉的基本方式,其實帶有極強的主觀性,其中許多為人稱道、為人喜愛的感性特質都是難以量化表述的。這就涉及到了感覺層面的認知定勢,以至與一定的審美經驗和審美理想等精神因素相關聯。古人追求色正、色純、色濃,推崇細膩堅密質地所透出的瑩澤溫潤的質感,譬如羊脂般的和田白玉。人們每每把好的玉色質感和溫厚、文靜、含蓄、堅貞等美好的人格品性相聯系,這和以儒家為代表的傳統審美取向頗為切合。在中華傳統審美意識影響下,玉石一直是中國人生活中的重要材料,其重要性主要在于它和人們精神生活以及審美理想的關聯,所以它是一種被高度“文”化的材料。基于對“玉”的審美認識和審美崇尚,藝人從“相石”“醒石”開始琢玉的過程,他們以玉料的形態、色彩、質地及肌理為出發點進行構思活動。構思時,他們強調“天質為本”“立意尋勢” “留神破形”,主張“美玉不琢”“挖臟遮綹”“分色巧用”“調水調色”。這些原則性的講究,都體現了藝人對美好玉質玉色的敬惜。玉料品類豐富、形態質地各異,同類的玉料也會有形、色、質的變化,構思的過程就是要“隨形就勢”“順色立意”地為一塊特定的玉材找到最適合于它的題材和造型。在加工過程中,琢玉藝人則以石攻玉、切磋琢磨,通過“一材多用”“優用材料”“擠活用料”“搭配用料”等辦法利用材料,盡可能做到巧用料、盡用料、用好料。從相玉到構思再到切磋的整個琢玉過程,其間所顯示的“由物見人”“材為藝尊”“盡用以惜”等工藝講究,充分地體現了中國人凝結于玉石的“物我不二”審美關系,以及訴諸特定工藝作風、反映中華審美理想的一般材料觀念。本書所附訪談,通過幾位琢玉大師和青年才俊對學藝歷程、識玉規則、琢玉技藝等的口述,以期為正文的論述提供或可佐證的生動個案。
作為中華工匠開發物利、表達審美理想的精妙方式和雅致形式,琢玉工藝和玉器集中地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展現于手工藝領域的思想智慧和創造才能。千百年來,在中國人的認識中,玉的造化之質早已緊密地關系著一種“玉的精神”,即如意涵“九德”、象呈“六瑞”之所謂。以玉石的卓然自然品質為感性比附的“玉的精神”,與其說是客觀物性的抽繹,莫如說是人類心性的投射,是中華文化理念的感性化表述,或者說,是一種比附于玉石感性品質的社會意識和審美理想。有形的物質之石由此轉換為無形的精神之玉,成為具有普遍意義的社會規范或價值標準的象征。這一切,可謂崇尚心性與物性、人為與造化的和諧默契之文化精神及審美傳統,在傳統材料觀念和理材實踐上的體現,也是一應法度、原則和技藝等非物質文化因素或傳統工藝核心價值在琢玉和玉器上的凝結。交融自然品質和人文意蘊的“物我不二”關系,使琢玉和玉器成為最具中華文明特征,最顯中華民族文化氣質,以至在中國工藝美術史上占有最重要地位的一個工藝品類。確立于新石器時代晚期至先秦時期的“玉的精神”,對整個中國傳統工藝實踐產生了難以估量的深遠影響。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一部中國工藝美術史就是以不同物質材料和工藝手段追求“玉的精神”的歷史。
有鑒于此,深入研究和發掘蘊含于琢玉工藝的一般材料觀念及實踐經驗,是認識中國傳統工藝核心價值,增進傳統工藝文化自覺,推動當代工藝美術理論建設和創作水平提高的一個重要學術切入點。而這也就是坤鵬這部著作的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之所在。
呂品田簡介:中國美術學院民藝研究所所長、特聘教授,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設計學科評議組成員,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兼理論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工藝美術學會副理事長兼民間工藝美術專業委員會主任。曾任中國藝術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兼研究生院院長、《美術觀察》主編、中國工藝美術館館長、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副主任等職。
長期從事美術理論研究和創作實踐。出版《中國民間美術觀念》《中國民間美術全集·玩具卷》和《社火卷》《現代構形藝術》《漫游的存在》《記憶與忘卻》《傳統手工藝》《動手有功》《守望理想》等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