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 潘魯生:與世界交流互鑒,藝術是高雅的也是生活的
時間:2023-09-30 來源: 中國工藝美術學會 瀏覽量:
28 分享:
9月26日,尼山世界藝術論壇在山東曲阜尼山大學堂舉辦,論壇以“文明互鑒,以藝通心”為主題,以“以藝為橋,加強文明交流互鑒”“以藝通心,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科技進步與藝術創新”為分議題,來自海內外文化藝術領域的專家學者在孔子故里共話藝術與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之間的關系。據了解,該論壇是第九屆尼山世界文明論壇的平行論壇之一。
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民協主席、山東省文聯主席潘魯生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尼山世界藝術論壇最大的特點就是“文明互鑒”。“藝術本身是沒有國界的,是人類共有的文明。”他認為,“文明互鑒”可以找到很多結合點,比如從藝術的題材、樣式、風格去進行國際間的交流,同時也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其他文明對話,“因此,尼山世界藝術論壇的價值和意義非常深遠,我們不僅要研究自己的傳統文化,還要把優秀傳統文化傳播到海外去”。
“藝術是相通的,是一種開放的循環。”潘魯生說,目前國外的優秀的藝術家和團體對中國文化的認識程度并不算高,相反,國內對外國文化有著更多了解。但藝術沒有具體的文字語言,藝術共通的肢體語言、聲音語言、視覺語言等就是人類共有的文明。“如何把有特色的中國話語、中國藝術體系傳播出去?我想通過尼山世界藝術論壇這種文明互鑒的對話,可以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及中國的經典藝術跟國外做一次深入交流互動,讓國外越來越了解和接受中國傳統文化之美。”
對于即將首演的大型原創交響樂《尼山·雅樂》,潘魯生很期待,他表示,傳統美術可以通過典藏博物館流傳下來,但傳統音樂的流失速度非常快,“我們是禮樂文明,周禮中就有很好的樂譜,但經過千百年時間,很多地方的雅樂都失傳了,需要發掘整理,發揚光大”。潘魯生認為,中國的年輕一代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很高。就像受歡迎的漢服一樣,年輕人對雅樂也會很有認同感,“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史,留下來的音樂、舞蹈、戲曲、美術,或者其他藝術樣式和文明符號,都應該發揚光大”。
幾十年來,潘魯生一直致力于民間文化的田野調查和學術研究,儒家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分支,這種文化也流淌在老百姓的生活里。“民間藝術是從老百姓的生活中介入的,代表我們崇尚美好生活的一種追求。民間文化里有著很深邃的中華傳統方方面面的集合體。”潘魯生說,民間信俗就是老百姓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比如對先師孔子精神上的崇敬,就是在生活層面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傳播。
“藝術是高雅的,藝術也是生活的。”潘魯生說,文化和藝術不僅僅是高雅和象牙塔,它也有最普通的百姓生活。“我們現在主張文化和藝術的人民性,如果能從老百姓身上去發掘更多需求,會找到更多的藝術樣式能讓他們看得懂、更容易接受,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最樸素的一面展現出來,傳播開來。”潘魯生表示,各個國家都有經典的文化和藝術,其中民間文化和民間藝術是很重要一部分內容。“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每年都會參加很多國際上的博覽會,在世界各地進行交流,會發現大家都有共同的語言,為什么?因為人們對文化的向往、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都是一致的,這就是人類文明的共同性。”(記者李睿)
責任編輯:張書鵬
文章來源:新黃河客戶端
(上述文字和圖片來源于網絡,作者對該文字或圖片權屬若有爭議,請聯系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