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馮驥才:潘魯生的民藝世界
時間:2024-01-06 來源: 中國工藝美術學會 瀏覽量:
23 分享:
此文為馮驥才先生為中國國家博物館“到民間去——潘魯生民藝展”深圳市當代藝術與城市規劃館“走進田野——潘魯生藝術特展”所作序言。
2021年10月,馮驥才先生與潘魯生在廣東順德清暉園考察廣繡 。
“走進田野——潘魯生藝術特展”于2023年12月31日——2024年2月25日在深圳市當代藝術與城市規劃館舉行。
一個別開生面的文化與藝術展生動地展現在我們面前,使我們關注。它既是一個民間藝術與民俗文物的珍品展,也是一個充滿民間意蘊與審美情感的藝術創作展,還是一個卷帙繁盛、碩果累累的個人研究成果展。展覽的主人是著名的學者、教授、藝術家潘魯生。然而他為什么要把這三個展覽內容放在一起。這因為,這三個內容緊緊糾纏了他的大半生;還因為它們互為關聯,互為根脈,互為因果,缺一不可,是一個獨特的精神整體。
對于一個民間工作者,民間文化之珍品不是一般意義的藏品,而是民間大地上的精華,是老百姓生活渴望的審美表現,也是歷史與文化不可或缺的見證。可是,不是任何人都能看到它們的價值與意義。惟有民間文化的摯愛者,才會見之動心,悉心存惜。故而,幾十年里行走在田野中的潘魯生,一直在關注和拾掇這些將要消泯的文化遺珍。在他的民藝世界里,這些民間珍品是他與大地文化真摯的定情之信物。單是他收藏的各地的無所不包的民俗文物,就可以豐滿地復原起中華大地傳統的生活景象。
對于一位文化學者,都知道民間文化沒有文獻,也沒有理論。通過田野調查,為長久以來自發生長、自生自滅的農耕文化建立知識體系和理論體系,是極其重要的工作。特別是在當代文明的轉型中,這項工作具有緊迫性和使命性。為此潘魯生一邊深入于田野調查,一邊埋頭于案頭研究。他是“民藝學”學科理論卓有成就的建設者。他為全國各地民間藝術編著了大量的文檔與圖典。他還致力于時代性問題研究的理論文章,以推動民間文藝的繁榮與健康的發展。
對于一位藝術家,他的藝術創作也加入到他的民藝世界中來。一方面他將民間的材料與制作方法引入他藝術的構造,給精英作品注入了鄉土的親切;一方面他使用現代語匯把民間傳統講述給年輕的一代,換來了理解與驚喜。他這些出色的作品在傳統轉化和時代創新方面帶給我們以啟示。傳統的積淀,理論的建造,文化的創新,這三方面結合起來,是潘魯生渾然一體的民藝世界。
這個世界里最重要的是他的民間立場。民間的立場就是老百姓的立場,中華文化的立場。所以他一直站在民間、田野、大地中。只有人在民間、心在民間,他的學術才充滿活力;只有深愛民間、心愛民間,他才會不斷地呼吁“到民間去!”;只有和自己的人民與文化在一起,才稱得上真正的學者。希望我們都從這個展覽獲得啟示。
2002年4月,陪同馮驥才先生考察濟南龍虎塔石刻藝術。
2002年10月,馮驥才、烏丙安、潘魯生等“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專家組成員在山西榆次進行采樣調研。
2007年5月,馮驥才先生出席“當代·民間——潘魯生當代藝術與民藝文獻展”。
2011年1月,馮驥才先生出席“手藝農村――潘魯生主持山東農村文化產業調研成果展”。
2013年6月,在天津大學出席“中國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研究中心成立揭牌儀式”。
2013年11月,馮驥才先生參觀中國民藝博物館。
2015年6月,馮驥才、潘魯生等學者在山西榆次后溝村參加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巡禮活動。
2015年10月,在天津大學馮驥才文學藝術研究院出席徐志摩銅像落成儀式。
2021年10月,馮驥才先生與潘魯生在廣東順德調研廣繡。
2023年10月,馮驥才先生與潘魯生在天津大學馮驥才文學藝術研究院。
責任編輯:張書鵬
文章來源:
中
國民間文藝家協會
(上述文字和圖片來源于網絡,作者對該文字或圖片權屬若有爭議,請聯系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