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 陳秋榮:漆文化的外延
時間:2024-01-15 來源: 中國工藝美術學會 瀏覽量:
38 分享:
漆文化是一種社會文化現象,是人們在長期社會實踐中形成的產物,同時在傳承的國家或民族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價值觀念等存在著差異性。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和不同區域所產生的多樣性,這樣也就促使了漆文化的外延和擴張。
漆文化中存在一定的概念模糊區域,如“漆器”與“漆藝”、“油漆”和“涂料”等。
“漆器”與“漆藝”兩個詞匯,從漆文化的本質上來分析應當是一致的,它們僅僅是稱謂上的不同。實際上,在我國先有“漆器”的概念,后有“漆藝”的概念。
曾侯乙墓出土漆編鐘架
“漆器”,從中國古代漆器的本義和它的時代語境而言,應該涵蓋了現代“漆藝”的精神和本質。自古以來,漆器可以是很小的飾品、精致的器具、平面繪制的掛屏,也可以是造型復雜高大的佛造像。漆器的概念從古代延續至今,如現在的北京、揚州、福州、甘肅等地區,民眾生活中但凡使用到漆的情況,都會以“漆器”來表達。
“漆藝”,從上世紀30年代開始至今,更多的是改革開放之后使用的概念,很多高等院校設立了漆藝專業,國家教育部也將“漆藝”列入教育專業名錄。這一詞匯在中國臺灣地區、日本、韓國等國家使用得更為廣泛。一部分人在接受“漆藝”的概念后,把傳統的“漆器”概念縮小了,僅限于小型的器皿和日用器物。他們認為“漆藝”涵蓋了“漆器”,割裂了二者的聯系,同時縮小了“漆藝”的內涵。“漆藝”是時代語境的產物,它與“漆器”一脈相承,我們用“漆藝”或“漆器”來表達,實質上并無本質區別。它們都是漆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筆者采割漆樹
“油漆”原指植物油(主要是桐油)與天然漆的混合體。根據對西漢時期出土的蜀郡西工造的漆器的科學分析,主要成分是漆、桐油、催干劑氧化鉛(俗稱密陀僧)和顏料的混合物。文獻也同樣可以佐證,如《后漢書·志二十九·輿服》記載的“油畫(車并)車”。漢代桐油和漆的使用已經十分成熟。在漢代的車部件如車軸、車屏、車輪上均有漆飾。三國時期的文獻較早地提到了“油漆”,曹操《上雜物疏》中提及:漆畫重幾、油漆畫嚴器(盛梳妝品的用具)等。可見三國時,“漆”與“油漆”是兩種不同的工藝,器物的名稱已經有了明顯的區別。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上海國立交通大學科學院設有“油漆分析室”。
“涂料”是一種現代工業化的產物,是涂于物體表面能形成具有保護、裝飾或特殊性能(如絕緣、防腐、標志等)的固態涂膜的一類液體或固體材料的總稱。在日常生活中,“漆”已經不是從漆樹上采割出來的天然漆的專有名詞了,漆的概念遠遠地超出它的本意。我們從百度百科上搜索涂料,會發現借用漆或油漆的名義來解釋涂料,我們看到的街邊廣告、電視及其他媒體上,涂料都附上漆或油漆的名字。這可以說是由于漆作為防腐、裝飾等功能的擴張,這也是漆文化的一種擴張。在現代普通人的認識中,一提到漆,就是指現代化學涂料,與漆的本意相去較遠。上世紀60、70年代后期,隨著我國化學涂料的開發、應用及全面推廣,“涂料”沿用了“油漆”這個名詞,于是所有的化學涂料都以漆為命名,比如乳膠漆、聚氨酯漆、丙烯酸樹脂漆、環氧樹脂漆等。
然而在日本、韓國等地,“漆”和“涂料”是兩個名詞,有兩種完全不同的含義。“漆”僅指天然漆,而“涂料”的概念里不包含天然漆。日語中,“漆”的日漢字和漢字完全一樣,發音為urushi,化學涂料則稱為“塗料”。
日本漆祭日
語境與專有名詞,都有著特定的歷史背景。今天,我們探討“漆”、“油漆”、“涂料”是否可以以傳承的角度重新審視中國傳統漆文化的一種精神。這三者之間,是否可以說是一種文化現象的擴張和變遷。新時代的人們將會賦予漆藝文化新的認識和新的內涵。
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漆文化藝術專業委員會主任,
北京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傳承協會副會長,東京藝術大學美術漆藝博士,省級工藝美術大師。
責任編輯:張書鵬
文章來源:中國工美學會漆文化藝術專委會
(上述文字和圖片來
源于網絡,作者對該文字或圖片權屬若有爭議,請聯系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