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傳統手工藝到與現代設計理念相融合,中國設計的發展歷經了漫長的歲月。如果從宏觀角度看,中國設計的起源可以追溯到7000年甚至更久之前。而改革開放后,在國家和政府的引領推動下,中國現代設計開始蓬勃發展、飛速提升,并日趨繁榮。在這樣的背景之下,不可避免會出現一些“不平衡因素”。
在HIDW2023主旨演講環節,杭間教授帶來《從“專業設計”到“社會設計”》的主題演講,站在專業、學術的視角,剖析設計領域存在的“八個局限”“四個現狀”,為中國現代設計發展邁向更高水平帶來更多思考和啟發。
八個局限
在杭間教授看來,中國現代設計已經發展到一個非常繁榮、熱烈的狀態,這離不開國家政策的引導和所有設計師的努力。但是中國設計在取得眾多突出成就的同時,依然存在明顯的缺陷。
總結起來,這些局限可以概括為以下8個方面:
1 將前沿科技轉化為設計應用的原創動力不足。
2 對世界科技與設計創新的增長點缺乏預估(如美國發布新興科技趨勢報告都與設計緊密結合)。
3 設計服務,從觀念到管理都還比較落后。
4 單一設計服務,結構和系統性薄弱。
5 為民生的日常設計意識倒退,國有民營經濟體缺少對資本的引導。
6 設計師沒有切身意識、并平衡藝術表現和環保、可持續關系。
7 設計教育與行業人才需求嚴重脫節。
8 從設計到制造的各個環節缺乏“工匠精神”——不能始終如一的保持精工。
杭間教授表示,只有了解這些缺陷,引發設計行業對未來發展的思考,進而在發展中攻克不足,才能取得更好的進步。
四個現狀
中國現代設計的發展是一個多元化、開放性的過程,融合了國際化的思潮、經濟的繁榮、文化的復興和科技的推動。杭間教授指出,20年來國家出臺很多促進經濟發展、加強設計工作的政策和措施,但是中國設計的成就仍然少于預期。出現這樣情況的原因,杭間教授梳理出以下“四個現狀”:
國家已經足夠重視設計的發展,有很多文件能夠體現出國家從產業到文創到設計服務的重視。但我們仍處在“呼吁”和“希望”政府重視、企業重要和人民理解的過程中。
設計的專業性狹隘在學院。設計是需要落地、跟產業相關聯、跟老百姓的生活密切結合的,通過學院式教育和創作是有局限的。
設計的系統性迷失在商業。設計應該從中國整個社會的需求出發,更重視為民生的設計而非為商業的設計。此外,藝術和科學的融合也仍然停留在紙面上,還沒有很好實現設計與科技關系的轉換。
在這里,杭間教授引用了Dunne和Raby的著作《Speculative Everything: Design, Fiction and Social Dreaming》(即《前瞻萬物:設計,虛構,社會筑夢》)中的一句話:
“建立于對未來場景中潛在問題的構想,為可替代式的人類生活方式(alternative ways of being)而設計,重構人類與現實的關系(redefine our relationship to reality)。”
杭間教授表示:“‘設計’是時候應該從‘專業設計’轉向‘社會設計’了”。
從“專業設計”到“社會設計”
從以上“局限”與“現狀”看來,我們距離設計“立國”、讓設計成為全社會關聯的生產力兩個理想目標仍然很遠。要實現這個理想,就需要實現從“專業設計”到“社會設計”的轉變,具體表現為5個概念,即從小設計到大設計、從專業設計到大眾設計、從國家需要到民生福祉設計、從商業設計到社會責任的設計、從本土的設計到融合設計。
對此,杭間教授從四個方面進行了解釋:
首先是關于本土和民生的設計,早在一百多年前,張謇在南通產業、文化、城市規劃等方面的實踐,依舊為今天的設計帶來啟迪。盧作孚在北碚的實驗,展現了作為企業家的社會責任感,他通過啟迪民智和鄉村教育改造推動了社會的進步。而東西德時期的設計是市場經濟設計和計劃經濟設計的典型,這些都是可以借鑒和思考的。
第二是關于廣義和綜合,全球的哲學界、思想界和設計界對于科技藝術倫理和未來的關系已經有了綜合的思考。
第三是批判和前瞻性的設計,只有從思辨的角度去掌握人類可能的未來,對那些早已習慣但仍需要去反思的慣性行為和設計思維進行揚棄,才能進一步去超越。
第四是回歸第一性原理,中國的設計學院在人才培養時應注重與實際應用和社會需求相結合,讓設計回到“為真實的世界而設計”,將環境、未來、責任真正融化在設計師的日常意識里,而不是掛在嘴邊。
通過杭間教授的分享,我們深刻認識到,只有回到中國設計的初衷,回歸真實的設計,通過思辨和批判,才能使設計在當代生活和生產中更具前瞻性,從而去解構學院專業設計的局限,建構從想象和需要出發的社會設計系統,讓設計最大化發揮創新能量,為雄安的未來建設帶來無限可能,為河北制造業轉型升級提供源源動力。
杭 間:中國工藝美術學會副理事長、學術委員會主任, 2023河北國際工業設計周策展人,設計史家、中國美術學院教授、博導。
責任編輯:張書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