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 王明旨:設計如何為人服務
時間:2024-05-17 來源: 中國工藝美術學會 瀏覽量:
103 分享:
“因為獲取信息不像今天這樣便利,沒有照相機,他就用速寫記錄所見的優秀作品,由此獲得了對作品的深層次領悟。”時代的變遷貫穿著王明旨的成長和思想成熟的歷程。王明旨曾經親眼目睹了威武雄壯的解放軍北平入城式,那一年,他只有5歲。那時他住在鼓樓東邊的寶鈔胡同,在路口恰巧親歷了這一歷史時刻,這讓他終生難忘。王明旨出生于1944年,他的童年經歷抗日戰爭、解放戰爭,見證了新中國的誕生……,歷史的洪流促使他迅速成長,更讓他深感自己是時代的幸運兒。1962年,王明旨進入中央工藝美術學院(今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學習,師從雷圭元和鄭可,正式踏上了工業品美術設計的探索之路。1978年,他考取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工業美術系的研究生。1982年赴海外留學,他深刻地體會到當時與發達國家生活水平的差距。上世紀80年代,中國的市場經濟剛剛興起,他立志要用設計改變中國人民的生活。王明旨回憶自己的學生時代,“物質極為有限,條件異常艱苦,但學習卻非常深入”,這為他奠定了堅實的設計基礎。因為獲取信息不像今天這樣便利,沒有照相機,他就用速寫記錄所見的優秀作品,由此獲得了對作品的深層次領悟。他說:“中央工藝美術學院一直非常重視腦、眼、手的配合訓練。美術學習不同于科學研究,科學研究以動腦為主,對于美術學習來說,不能腦勤手懶,看會、聽會不等于對所學內容真正的理解和吸收,單純的文字記錄,并不適用美術學習。”他認為只有勤動手,才能夠對所學融會貫通,從而提升自己的藝術創作能力。
王明旨說:“在當今的信息化時代,科學技術可以解決一些問題,讓我們更快地獲取所需的信息。但信息化不能解決藝術創作的根本問題,設計師還是要打牢基本功,時代引發變化的只是題材和創作的切入點。”他強調,設計師要學會駕馭藝術的語言,“要讓作品說話”。回顧自己的成長經歷,王明旨不禁感慨今天學習環境的優越。他希望美術學院的學生,珍惜時代所賦予的機遇,充分利用時間,加大對專業研究和創新的投入。
“從藝術設計的角度來說,非常重要的是功能,即設計如何為人服務?”
王明旨認為:“今天的設計必須服務今人的生活、適應新的時代。”王明旨堅信,藝術設計的核心在于功能定位。他強調,設計必須服務于人的需求,適應時代的變遷。他提到,中國傳統設計在建筑、服裝、器具等方面有著卓越的成就,但在大工業生產時代,我們確實落后了一步。王明旨以包豪斯為例,指出其將新材料應用于日常生活用品的創舉,如鋼管和皮革組合的座椅,既舒適又簡潔,降低了成本,讓更多人受益。王明旨認為,此前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中國現代工業設計曾滯后于社會發展的進程,凾需建立現代工業設計的體系。另一方面,王明旨也強調,設計師不能忘記傳統。但學習傳統并不意味著簡單地模仿,而是要深入理解和應用,形成自己的文化修養、習慣和判斷力。他說:“藝術的發展必須有一定的根基,否則難以為繼。但學習傳統不能只學皮毛,要通過對傳統的學習,形成文化的修養、習慣和判斷力,在傳承中創新。” 王明旨認為,民族傳統的“符號化”傾向不可取,即所謂的“民族形式”不能違反功能,傳統設計資源需要結合時代審美、新的科技,進行現代轉化。
王明旨主張設計師應具備全局視野,進行“整體設計”。他回憶起在雷圭元圖案班學習的經歷,曾深受雷圭元先生“整體設計”思維的影響。那時雷圭元先生編寫的《圖案基礎》剛剛出版。圖案作為當時的基礎課程,打破了專業門類的限制,給王明旨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認識到,“圖案”并非“花樣”,而是“設計圖之方案”,蘊含著“整體設計”思維。雷圭元先生在當時主張培養規劃設計師,實際上是希望設計師用設計的理念來宏觀調控規劃方案,進行整體調度,這種理念在當今依然具有重要意義,是設計師努力的方向。“美育的核心是立德樹人,而不僅僅是藝術教育。美術教育和設計教育需要滲透美育的思想。對于設計教育來說,要配合集體主義、愛國主義教育;還要通過設計,在潛移默化中引導人們更科學地生活。”1980年,王明旨研究生畢業后留在學院任教。他覺得做教師是“光榮的任務”且“育人工作責任很重”。多年的執教經歷讓他對藝術教育有了深入的體會和思考。他堅信,藝術教育的核心不僅在于創新,更在于“為社會服務”的理想和使命。王明旨強調,應當從教育的全局出發,培養能夠為全體社會服務的人才。在藝術創作或學術研究中,應以育人為前提,避免過度追求商業利益,確保健康的價值導向。他認為,真正的“學院派”并非封閉、僵化或自我,而是積極考慮如何育人,創造出既受歡迎又具有一定藝術水準的作品。如今,美育在社會中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重視。王明旨強調,要提倡儉樸,反對浪費,傳達可持續發展思想;也要用直觀的、充滿感染力的細節讓人們體會到感動、愉快,產生思考,從而實現美術作品和設計作品所應具有的美育功能……王明旨認為,美術院校的美育不是美術技藝的學習,關鍵是幫助學生建立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如“怎么看待集體、正確和錯誤、利益和損失、幸福還是痛苦……諸如此類。”而這些思考最終也會體現在藝術創作中。王明旨還特別重視集體主義教育的作用,希望能夠形成積極的交流氛圍,敢于批評與自我批評,將各種聲音轉化為進步的動力。“一個學院是要永久辦下去的,希望它永遠能夠綠樹長青。這是一個接力賽,要有馬拉松精神,要堅持,要努力。”王明旨站在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的窗口,目光如炬,穿越了時間的隧道,回顧學院的光輝歷程,眺望無可限量的未來。他曾深情地說:“清華美院不僅是一個藝術的殿堂,更是一個精神的家園。”這句話,凝聚了他對學院的深厚情感與殷切期望。王明旨認為,向傳統學習是學院的特點,也是立院的根本。在王明旨看來,傳統不只是形態的傳統,還有精神的傳統。他指出,在艱難的歷史時期,中國人民通過自力更生、奮發圖強,建立起全面的工業體系,這是極大的成就,這種自強不息、艱苦創業的態度,是美院人奮進歷程中的精神支撐。而集體主義和實干精神則成為學院優秀的傳統,這體現在美院人始終積極為國家項目做貢獻的過程中。老師們不爭個人名利,以集體為先,體現出“行勝于言”的品質。展望未來,王明旨滿懷信心。他期望學院能夠進一步加強交流、融合,建立“生態機制”,實現資源的互通與共享。他認為這種開放的生態系統,將為學生提供更廣闊的學習和發展空間。同時,他也鼓勵廣大師生進行廣泛的學術交流,虛心學習全國各大美術院校的長處,促進學院的持續發展和創新。王明旨,清華大學文科資深教授,曾任清華大學副校長、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院長,主持并見證了中央工藝美術學院(今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加盟清華大學的全過程。責任編輯:張書鵬
文章來源:清華大學美術學院
上述文字和圖片來源于網絡,作者對該文字和圖片權屬若有爭議,請聯系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