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和近代是兩種流動不居,互相滲透的狀態,傳統社會中包含近代的潛勢,近代社會又體現了傳統的特點。”這一流動不居的歷史觀有助于我們判斷20世紀上半葉中國工藝美術的時代性。這一時期的工藝美術表現為在衰落中有生長,在沖突中有融合的轉型期特征。具體表現為:一方面手工藝傳統在時代變革中依然表現出文化的韌性和慣性力;另一方面新時代的資本、新工藝、新美術和大市場等又凝結成一股巨大力量,有力沖擊著舊的生產關系,革新著舊的生產力,鼓動工藝和美術都脫胎換骨。
盡管在內憂外患形勢下,振興實業、發展工業是朝野上下的社會共識,但20世紀上半葉的中國在工業化道路上走得十分坎坷,在戰亂時期傳統手工業仍舊是關乎民生經濟最直接的行業之一,特別是那些富有民族文化特色的工藝美術品在對外貿易中依然占據著相當重要的地位,在中國對外文化輸出中也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基于實用主義原則,晚清和民國政府在振興實業的口號聲中不得不考慮手工藝的振興問題,受斷斷續續的工商政策的鼓勵,這一時期中國工藝美術品有機會成規模地出現在國際大型展會上,客觀上也推進了諸多工藝美術品類轉型為外向型產業。同時,為滿足國內民眾自給自足的生活需求,也保護了不少鄉土工藝美術品類。
不論是外銷型還是自給自足型工藝美術,這半個世紀的發展始終無法擺脫半封建、半殖民地這個畸形的社會制度的鉗制,在經濟和文化上手藝人無法自由、自主地進行創造。受政策的不連貫性以及地區社會發展極不平衡等各種因素的影響,各工藝美術品類的發展水平也嚴重不均衡,特別是一些外銷型工藝美術品類的發展容易常常出現大起大落、盛衰無常現象。20世紀上半葉的工藝美術行業在面對洋貨競爭、機器工業競爭和突然打開的巨大而陌生的國際市場時,手藝人自然會出現或被動順應,或折中調和,或主動融合發展等不同的態度。基于現實的利益,晚清民國時期多數手藝人對于半手工、半機械的生產方式能主動地去接受,尤其在那些容易形成產業規模的工藝美術行業。只有那些市場有限,地域性強的工藝美術門類才努力維持著純手工生產。在對待接受外來美術影響方面,多數手藝人都無法在融合古典與現代、本土與外洋的對立因素上有杰出的創造,他們的產品和作品中較普遍地出現墨守成規,裝飾與功用不協調,藝術語言不統一等現象,與他們在勞動中和審美上的不自由狀態是緊密相關的。龐薰琹在總結1949年前百年工藝美術發展歷程時曾說:“民間藝術是處于停滯的狀態,一部分手工藝品則是向著一條狹窄的路去發展,它一方面受著十八世紀以后宮廷藝術的影響,一方面又為了要迎合獵奇的心理,在這風氣影響下,有些工藝制作逐漸脫離了實用,在風格上變得很繁瑣。”盡管這一論斷有其絕對化傾向,但也反映了部分歷史面目。
對于這一時期的工藝美術所取得成就自然不能簡單用“矯揉造作”或資產階級畸形趣味來全盤加以否定。在國弱民貧,傳統工藝美術普遍衰落的大環境中,手工藝人的創造力總是無法被外力完全遏制住,他們留下的經典作品就是這半個世紀里的歷史高光。因此,我們需要換個視角去客觀評價這半個世紀的中國工藝美術發展史,在灰色的歷史云層中有幾道燦爛的云霞值得注目。
首先,一大批實業家和工藝美術學者在民族存亡的危機關頭,帶著強烈的民族文化自尊和自覺意識,呼吁革新工藝,倡導美育,激濁揚清,著力培養工藝美術圖案設計專才。他們的思想和行動有力地推進了工藝美術在美術設計和生產工藝兩個方向上朝著近代化在轉型。
其次,晚清民國時期雖然外來美術觀念和形式重塑了中國美術的知識譜系,工藝美術在沖突融合中還是基本上保持了傳統文化的本色,本土的手工藝文化還成功地改造和提升了像抽紗花邊這樣的西洋工藝。在對外文化交流中,中國的工藝美術品正是憑借自身優秀的工藝傳統和文化特質才贏得了海外消費者的高度認同,不少工藝美術品類在這一時期贏得國際盛譽,有些工藝美術品類還創造了時代新風格,技藝水準上刷新了歷史新高度。
再次,在工藝美術各門類中,有不少有名或無名的手藝人,在自覺繼承傳統工藝美術技藝菁華基礎上與時俱進,在造型和裝飾上融匯中西,兼收并舉,在審美格調上保持了中華民族的人文價值取向,用他們的智慧走出了一條在工藝和美術上融合發展的新道路。
最后值得特別關注的是,廣大邊區軍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尊重民間手工藝文化,倡導淳樸健康的風格樣式,在反帝、反封建的艱難斗爭中孕育出了“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新民主主義文化思想,對于徹底擺脫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對手藝人肉體與精神上的雙重奴役,書寫工藝美術歷史新篇章,具有重大歷史意義。
責任編輯:張書鵬
文章來源: 微 思想 邱春林
上述文字和圖片來源于網絡,作者對該文字或圖片權屬若有爭議,請聯系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