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 金江波:多元藝術點燃城市文化創新的引擎
時間:2024-08-14 來源: 中國工藝美術學會 瀏覽量:
8 分享:
歷史上每一次技術創新及其相關的觀念轉變,都會反映在藝術創作中。材料、工具、媒介與科學技術的更新與進步,促使藝術發生新的變革,激發藝術新的生命力。今天,信息技術革命使科學與藝術形成了越來越緊密的聯系,它們的關系成為當代藝術創作和文化生產的重要內容。同時,也為藝術推動人類文明的創新發展,帶來更多的藝術表達與探索。
藝術與科學的融合,可以突破傳統藝術形式和觀念的規則和限制,挑戰既定的審美標準,具有廣泛的實驗性,帶來藝術表現風格和媒介的多樣性。但當代藝術并不僅僅注重技巧和形式,
而是通過觀念的創新和思想的生產,來展現藝術家對社會文化發展的思考,促使藝術家不斷拓展藝術的邊界,汲取自然科學、人文科學等多元領域的知識和方法,強化藝術的思想碰撞和視覺生產,從而引發觀眾對科技、社會、文化等各方面問題的思考和討論。
當代藝術的觀念性、實驗性和創新性推動了實驗藝術的發展。實驗藝術常常融合影像、裝置、行為藝術、數字藝術等多種表達媒介,其特點在于不拘泥于既定的藝術規則和模式,鼓勵藝術家大膽嘗試新的表達方式、材料和創作方法。通過對媒介創新運用和科技手段的賦能,積極轉化為藝術新面貌和新形態,乃至激活現場公眾的對話與參與,彰顯出獨特的藝術價值,使之成為藝術與社會、自然、人及技術相互作用、更為互動的文化生產關系。本次展覽中的不少作品,就展現出這樣的藝術屬性。觀眾進入展區空間,會自覺產生在場與介入的思維意識,從思考式與疑問式的角度來審視這些作品。“藝術何為與何為藝術”成為一種普遍的問題意識,而這恰恰體現了實驗藝術、數字藝術與其他所有藝術門類迥然不同的評價體系與時代面貌。這種被“科技與媒介”引發的藝術創新,既是藝術新生命的本質需要,也是文化生產自我發展的現代性轉化。
信息技術變革,改變了我們的世界并影響到人類生活的各個領域。數字化轉型模糊了現實與虛擬之間的界限,塑造著人們的日常生活和社交互動,也為當代藝術創作提供了新的對象、維度和方法。
虛擬現實(VR)讓我們沉浸在虛擬世界中,增強現實(AR)則將虛擬圖像疊加在現實世界中,混合現實(XR)開辟了新的交互空間和可能性。人們通過觀看、觸摸、聆聽等方式與數字藝術作品進行體感交互,這種互動性可以增加人們對公共空間的參與感和興趣。一方面,藝術可以映射技術變革對人類的影響,藝術家能夠更多元地介入技術變革的社會性討論;另一方面,藝術創作可以借助技術革命的成果開辟新的創新空間,實驗新的形式,使用新的技術工具進行藝術生產,形成新的審美文化。
與傳統的藝術創作相比,數字藝術具有無限可能性。藝術家可以創造出在現實世界中難以實現的視覺和聽覺效果,也因此能夠突破傳統藝術的表現形式和創作手法,開拓全新的藝術領域。例如,在2010年世博會上,動態版《清明上河圖》通過多媒體技術在山形巨制屏幕上來動態演繹這一傳統藝術經典,并結合聲光電全效,使觀眾身臨其境,穿越歷史時空感受宋代的繁榮市井與日常生活。數字藝術改變了作品的創作方式和呈現效果,也促使藝術家不斷突破藝術的邊界進行全新的探索。
數字藝術也帶來了傳播革命。沒有媒介呈現,藝術創作和文化生產是不完整的。傳統上,藝術品展示陳列于博物館、美術館、畫廊中,藝術和文化傳播受到空間環境和觀眾知識層次的限制。而數字革命使藝術創新成果通過網絡平臺快速廣泛地傳播,也使藝術走出殿堂和精英階層,能夠接觸和欣賞藝術的人數呈倍數增長并參與創造。這不僅豐富了藝術的表現形式,改變著人們體驗和認識藝術的方式,也使不同人群在多元的對話空間中充分交流、彌合分歧。
實驗藝術本質上是以不同的觀念、革新的技術、變化的審美需求為基礎,以創新思維為核心,以時代課題為對象的創造性活動,而數字藝術是其中最直接的體現。數字藝術的引入,可以為城市帶來創新和發展的機會,吸引創意產業、科技企業和藝術家等創新人才的聚集,激發交叉領域的創新,提升城市的整體創新能力,促進城市的文化和產業繁榮。
豐富多彩的實驗藝術活動和數字藝術作品對年輕的創意人才具有號召力,引領著文化新潮和體驗經濟的發展。例如,當代藝術雙年展、創意藝術節、數字藝術節等都有大量的年輕創意人才參與,虛擬主播、AI分身以及數字內容創作、數字廣告設計等,為城市帶來新經濟、新業態和新消費,創造了就業機會,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為城市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
此外,實驗藝術與數字藝術可以成為公眾參與城市治理和發展的重要媒介,加強城市社會創新的能量。例如,通過數字藝術作品公開征集活動,鼓勵市民表達對城市未來的愿景和期望,增強市民對城市的歸屬感和認同感。又如,通過實驗藝術與數字藝術,可以將城市中一些閑置或未被充分利用的空間,轉化為有趣的公共藝術場所和展示空間,為城市增添新的美好。
當代藝術作為一種創新的力量,對城市形象品質的提升具有積極的影響,在數字技術的支持下,這種創新力量很快轉化為人們可以感知體驗的文化產品。例如,通過數字投影、燈光秀和多媒體裝置等形式,將城市的建筑、廣場等公共空間變成動態的藝術展示平臺,重塑城市的公共空間。當視覺數字藝術與音樂、表演等其他藝術形式相結合的時候,還可以創造出更加立體的藝術體驗,為人們提供多感官沉浸式的精神文化產品。
我國各個城市具有豐富的在地歷史文化資源,但在城市化發展進程中城市面貌趨于雷同。利用數字技術,可以發掘城市特有的歷史文化元素,并進行數字化再現和創新演繹,讓古老的文化在當代社會中煥發出新的魅力,促進文化傳承和發展。例如,“數字故宮”“數字敦煌”等項目,利用數字技術實現了文化遺產的數字化回歸與共享,讓更多人通過互聯網欣賞到珍貴的文化遺產。數字壁畫、沉浸式藝術展等各種形式的數字藝術創作和展示,將城市的歷史文化元素以當代的新穎的方式呈現出來,彰顯城市獨特的文化內涵,將城市的特色和價值觀傳達給公眾。如“消失的法老”等一批沉浸式數字體驗項目,贏得了市場的廣泛認同,為人們帶來新的文化體驗,推動了文化旅游產業的發展。
數字技術的發展,深刻改變著文化產品的生產方式和傳播格局,也對數字文化創新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區塊鏈和人工智能等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對文化遺產、文化作品、文化現象進行數字化保存、傳播和交流的文化數字化,成為拓展數字競爭力的著力點,未來的競爭取決于擁有數據模型的量化比例與原碼數據的層級。
文化與科技的融合,可以加快發展,培育新型文化業態和文化消費模式。通過集成全息呈現、數字孿生、多語言交互、高逼真、跨時空等新型體驗技術,發展線上線下一體化、在線在場相結合的數字文化場景。同時,數字文化可以幫助城市展現開放、進取和富有創造力的形象,幫助其他行業的人才對城市具有更強的歸屬感。
藝術的發展取決于藝術機制的協同創新與多元合作,從大型博物館到私人畫廊、非營利空間、藝術學校和出版商,以及藝術家、策展人、收藏家等的實踐,一直發揮著巨大的作用。在這方面,上海擁有自己的經濟、信息、文化產業和人才優勢。“海納百川、追求卓越、開明睿智、大氣謙和”的上海城市精神,直接體現在藝術作品對精神品格的寫照上,反映了城市多元藝術和文化活動的繁榮,而藝術文化上的號召力也折射出上海這座城市的國際地位。各種類型的美術館、畫廊、藝術媒體機構,以及國內外一流的藝術展覽和獨樹一幟的城市空間等項目,不斷豐富著屬于上海的藝術生產和文化產業資源。
本屆美展入選的數字藝術作品中,來自全國的創作者以數字化的形式講述著人類對科學藝術與歷史文化的不同理解。例如,《智能體共生:從運河到銀河》設想人類在移居火星的過程中對于環境改造的影響,探索了地球命運與技術發展的關系。《未知的起源:機器胚胎》試圖使人們思考虛擬世界對青少年的情感影響。《九歌圖》取材于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的《九歌》,表達對國家、對人類的熱愛。
作為國際大都市,上海是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是向世界展示中國式現代化成就的窗口,具有講好中國故事、擴大國際文化交流的優勢。當代藝術是體現國際文化、語言、思想意識形態的世界語言,特別是數字化平臺為人們提供了參與文化交流、文明互鑒的機會,使人們自覺地參與到文化的傳承和創新中,增強文化自覺。文化數字化建設使中國的文化遺產、藝術創作、電影、音樂等文化產品跨越地理界限,抵達全球公眾,躍上世界舞臺。
金江波 ,中國工藝美術學會理事,上海市文聯副主席、上海創協主席、上海美協實驗與科學藝委會主任,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執行院長。
責任編輯:張書鵬
文章來源:上海市美術家協會
上述文字和圖片來源于網絡,作者對該文字或圖片權屬若有爭議,請聯系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