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 | 呂品田:衰落與蛻變——百年中國民間美術態勢思考(下)
時間:2023-09-02 來源: 中國工藝美術學會 瀏覽量:
58 分享:
或衰落或蛻變,中國民間美術以命運迥然不同的兩種態勢, 明確地提示了現代社會文化的大變動。
對中國民間美術難以磨滅美好情懷,無疑會使人們集結到保護與承傳的社會實踐主題下,為它思尋通往新世紀的生命之扉。
實際上,中國民間美術百年間的遭遇,并不等于文化價值判斷的終結。
所發生或正在發生的一切,僅僅表明人類文明發展到現階段的一種階段性狀態。
但無論如何,可以理解為一種價值運動的中國民間美術,它的針對性已隨文明背景和社會主導價值的變化而變化。
因此,作為社會實踐主題的保護與承傳,不能以培養菌種似的封閉方式來呵護它的某種原始風貌。
這種意義上的保護與承傳,無疑已把民間美術視同毫無生命力和現實價值的歷史文物。
當然,看 好一種文物,譬如各種樣式的民間美術文物,是迫切需要的也是具有重要意義的。
但這種需要和意義多屬于我們看待歷史文物的那種需要和意義。
應該認真思考的是作為社會實踐主題的保護與承傳,這在某種意義上是一個主涉合理性文化結構建設的“可持續發展”問題。我相信,訴諸廣大有識之士以至大眾的相關思考和體行,將在新的文明條件下通過針對性的調整和價值立點的轉移,使中國民間美術的基本文化功能發揚光大。在此意義上,中國民間美術勢必作為一種相對社會主導價值的邊緣性、補償性價值運動,顯示它在健全現代人格構成,促進身心和諧發展,復歸人類生存的完整性和豐富性等方面所具有的潛在文化價值。不同于一般文物價值,這種文化價值是切實地參與并改善現代社會生活的持續的作用力。
民間美術曾經含有這樣一種基本文化功能:即當庶民百姓面對一時無法靠物質實踐來扼制或改變的消極現實狀況時, 它幫助人們轉到另一個角度或自我方面,以可以主動把握的精神方式追求某種替代的滿足和切 的心理調節,使心靈世界不至于被嚴峻的現實壓力所摧垮。民間美術實際是昔日文明條件下,由農民為主體的大眾所創造所把握的一種“超越現實”的文化調節和補償機制。在一定意義上,這種功能或機制正是民間美術有可能參與和改善現代社會生活的生命潛力,也是它足以跨時空承傳延續的精神財富和偉大傳統。
誠如其衰落之勢所表明的,生活在工業時代的我們,已不能也不必直取民間美術原生形態來“超越現實”。因為它所針對的“現實” 是物質生存條件相對匱乏的現實,其價值立點取決于大眾的物質性功利要求,即便它的審美價值也因此深含精神功利性。而事實上,今日工業技術的強大力量已幫助現代人空前地“超越”了物質性匱乏意義上的“現實”, 人們已發現或現實地掌握了一種能夠創造巨大物質財富的生存手段。這是工業文明最值得驕傲的成就。它注定我們只能在現代化的既定發展模式中,探索和確立包括民間美術現代形態在內的文化建設的針對性。
提出問題的契機,恰恰出自與工業文明成就并存互動的負面。也就是說,新文明同樣令其屬民有“匱乏”之虞,它的巨大物質財富并不能掩飾或改變其精神生存條件相對匱乏的現實。體現科學世界觀和技術理性精神的現代文化結構,日益趨向理性化以致“神性”、“感性”不斷被驅逐不斷被壓抑。這種偏執的結構使工業文明現實暴露出工業生產方式難以自贖的嚴重缺陷。它同樣是一個有待人們轉到另一角度或自我方面,以主動把握的精神方式加以 “超越” 的匱乏性 “現實”。民間美術也由此獲得新生的可能。
顯而易見,現代工業技術以全新方式開發世界。它把自然物質和人類自身存儲的能量抽取出來,轉換成可以另行存儲的非感性形式,使之可以按人的意志重新分配和使用。往日具體可感的能量形式——“手工” 如今已被“電能”、“核能”或“程序”等抽象無形,又實在有力的能量形式所取代。現代人曾滿心歡喜地以為這一切能無條件地受控于人類的自由意志,而不曾想到實際情況會出現異樣。隨著工業文明的深入發展,人們逐漸意識到一種寄蘊在科學世界觀或技術理性中的非人格化意志,不僅以客觀規律的姿態 “創立”世界向世界“挑戰” ,還“創立”人向人“挑戰”。對人和世界的整體性而言,這種非人格化意志的價值目標是“分裂”。它把人類從自然界中孤立出來,又將之投入現代技術的奴隸莊園。作為現代技術理性的主機,工業機器代手而起,成為現代人類的“所有器官的器官”。它所規定的內涵和效益目標,使分裂性因素向主體全面滲透,以致現代人像奴仆那樣,在單一方面為現代技術的意志實現作出貢獻, 為單純追求物質和經濟效益的機器化、自動化生產服務。取代手而成為人類創造器官的延伸形式的工業機器, 迫使人們必須預先按數學方式描述的機器法則來思考, 必須把個人的意志“數字化”為“計算機語言” ,然后輸入機器,最終轉換成產品。在這一系列的轉換過程中,人的豐富性被濾失了,只剩下一個合乎技術理性“網眼規格” 和機制產品一樣標準化、模數化、統一化的“人”。不難理喻,現代人正在失去支配自身能力的自由,正在失去形成和表達自我意志的可能。現代技術在極大地提高人類物質生存能力的同時,日益轉化為一種超越人類控制的外在力量。它成功地從物質世界和人那里抽取了征服自然的巨大能量,同時也通過對手工生產方式的排斥,冷酷地將人的豐富感性和自由意志從現代文明中抽空。人們由失望進而驚懼地看到:現代技術愈強有力地控制自然,人離異于自然和身心的現象就愈明顯;物的價值愈增值,人的價值就愈貶值。
現代文明的這種二律背反,暴露了現代文化結構的重大缺陷——偏執異化色彩甚重的技術理性,而大大失落了人的自由意志和自然情感。感應于現實的心理反應,如失落感、孤獨感、煩躁感、冷漠感、茫然感等,以及出于心理障礙的強迫癥、焦慮癥、恐懼癥、憂郁癥和性心理變態等, 已成為現代社會生活中大為流行的一種“時髦”。這一切很大程度上導源于技術理性一統天下的精神性“匱乏” ——情感、幻想、激情、希望和夢想等豐富的感性因素,不斷地被逐出理性的現實,淪為“下意識”。幸福的現代人 未必享有充足的幸福感。他們生活得并不完整,人的豐富性表現得并不充分。
誠因如此,隨現代化進程的深入推進,一股文化反省勢力也以披靡全球之勢發展起來。對于既定價值標準和生活模式,現代人不乏批判的態度,并試圖以各種方式來改變現狀。然而,這種努力畢竟不可能顛覆現實。生活在這個時代,人們不得不承認科學技術和工業生產方式在解決人類基本生存問題上的必要性和主導性,甚至還應該承認它業已深深地規定了現代人的生存方式。顯而易見,像“電”、“程序”一類的現代技術產物,已是主控當今社會秩序和經濟運作的君主,失去它們的世界圖景簡直不堪設想。
云朵式懸綉蟾蜍五毒紋小兒裹肚
富平縣尹村少銀霞作(180*245)
似乎難以逆轉的命運,使現代文化反省勢力只能將改造現實的希望寄托于人自身的主動調整和把握,訴諸自我的感性體驗。以感性體驗超越理性現實的社會需要,日甚一日地呼喚相應的價值形態,要求創造和把握一種使之足以實現的文化調節和補償機制。民間美術原生形態曾經具有的基本文化功能,恰好與這種社會需要保持同構。這正是民間美術有可能作為一種相應價值形態,參與現代生活和文化建設的潛在能力。這種潛力的顯發有賴實踐針對性的調整和價值立點的轉移。應該予以充分估量的是工業文明愈益明顯的負面,已經提示出有待人們作出相應努力的實踐目標和價值立點。
支持現代文明理性大廈的巨大工業生產效率,是以否定“拖泥帶水”的手工生產方式為前提的,它禁止人們“抽袋兒煙”、“估摸著做”或“獨運匠心”;不允許“近取諸身,遠取諸物”、“緣心感物”、“以象制器”;也容不得“質則人身文象陰陽”、“錯彩鏤金”、“氣象萬千”。而這一切莫不緊密關聯著人的豐富感性和自由意志的表達,體現著人類手腦協調,運動的和諧生存狀態。通過手和手工,人的包括理性和感性的完整而豐富的心靈,人的所有社會和文化的經驗,自然流暢地抵達物品的表層和深層,構成體現人類價值全面實現要求的“文化”品。復蘇手和手工的現代活力,在要求維護理性與感性平衡發展的社會呼聲中,迅速轉化成文化建設問題。它事關現代文化結構,合情合理的調整。它重新出場的意 已超出一種物質生產力的利用或開發,而意味著一種有可能向大眾提供廣泛精神關懷的文化調節和補償機制的確立。后者可謂“手工文化”建設的中心內容。
出自手的創造,極富手工人文魅力和技藝資源的中國民間美術,具有針對這個社會實踐目標的“天然”優勢。彌補工業文明缺陷的迫切需要,勢必促使中國民間美術在蛻變中實現其針對性的調整。事實上,在世紀末的今天,如此趨勢已有潮起之征。
有必要指出并強調的是,在調整的社會實踐目標即“手工文化”的建設中,“手”和“手工”的性質將發生重大的改變,它們將從混合功利價值的生產器官和生產力,轉變成著重純粹審美價值的創造器官和創造力。在大眾的主動把握中,它們勢必與工業機器生產的理性傾向,保持一種互逆的關系,充分地表達人類的自由意志和豐富情感,把審美的陽光和感性的溫馨投注到工業文明的暗區。在浪漫美學或文化哲學的案頭,審美與宗教、美學與神學、藝術與上帝幾乎被放在同等意義加以思考。定論暫且沒有,但在“諸神”隱遁以至死亡的時代,審美的藝術被賦予“神性”而扶搖直上,卻是現代世界的事實。中國民間美術將借此機遇,在蛻變中實現其價值立點的轉移,即全面地審美化。
目前中國社會上方興未艾的一些文化生活熱潮,諸如旅游熱、氣功熱、游藝熱、足球熱、收藏熱、節慶熱、家庭裝飾熱等等,表明人們已自覺不自覺地通過某種生活形式或藝術形式尋求積極的心理調節,緩解生活和心理節律。這些來自社會基層的改善生活質量、追求高情感的自發要求 ,將會不斷匯聚成一種共識性的戰略眼光,把“手工文化”建設提升為跨向新世紀的重大社會實踐主題。這預示了“手工文化”性質的新型“民間美術”的光輝前景。實際上,中國民間美術百年間發生的衰落和蛻變,應該視為趨向這一前景的運動狀態,視為社會文化變革過程中的一種形態學意義上的捩轉。這并不意味著它作為大眾藝術地把握世界的一種切實而樸素方式的喪失,更不意味著它作為一種“超越現實”的文化調節和補償機制在新文明環境中的失落。
應該意識到,在本質上并非某種審美樣式,而是一種文化實踐方式和文化運作機制的中國民間美術,勢必會適應新的民俗文化背景和社會價值體系,以相應變化了的形態繼續在當代社會文化結構中有效地發揮其調節和補償功能,即“藝術”的一般文化功能。因此,對中國民間美術的價值判斷和前景評估,不能僅僅看重其藝術形式特征一類的美學價值,或視之為某種固定的價值實體,而應該關注它相對社會主導價值的邊緣性價值運動,更應該強調它對于文化建設的結構意義。任何一種有關發展中國現代文明的高遠戰略意識都不能忽視流行、運作于社會基層的民間美術, 不能忽視它所具有的樸素而深刻的功能性文化價值。有鑒于此,對當代社會出現的一些高度社會化的“通俗藝術” 應該從文化建設的合理結構或功能意義上加以分析和重視,盡管它目前尚有粗陋浮艷、駁雜無序之嫌。
震蕩全球的現代化潮流,沒有顛覆反倒強調了一個恒久之理:安身立命的家園需要不斷地去建設。因此,只有建設而非“設置溫室”、“復制古董” 才不至于丟失傳統文化形態活的精神。
作者簡介:
呂品田,中國工藝美術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民間工藝美術專業委員會主任,中
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中國美術學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美術學院民藝研究所所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設計學科評議組成員,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兼理論委員會副主任,國家傳統村落保護和發展專家委員會委員,非物質文化遺產評審委員會委員,全國藝術專
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指導委員會委員,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評審委員。
曾任中
國藝術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兼研究生院院長、《美術觀察》主編、中國工藝美術館館長、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副主任等職。現任中國美術學院民藝研究所所長、特聘教授。
長期從事美術理論研究和創作實踐。出版《中國民間美術觀念》《中國民間美術全集·玩具卷》和《社火卷》《中國傳統工藝》《現代構形藝術——新手工藝術與中國當代創作》《新生代藝術:漫游的存在》《中國當代油畫精神景觀:回憶與忘卻》《民間燈彩》《東方美術欣賞》《自由空間的向往——西方現代雕塑》《動手有功》等著作。
(上述文字和圖片來源于網絡,作者對該文字或圖片權屬若有爭議,請聯系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