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亦琦 北京民協副主席
1954年3月生于北京。十歲隨父哈魁明學習家傳風箏技藝,兼習油畫、中國畫。是哈氏風箏第四代傳承人。1983年5月獲美國舊金山國際風箏大會特別獎。1998年5月獲荷蘭海牙市國際風箏大會金獎。2013年12月獲“第十一屆中國民間藝術山花獎。2007年11月獲得全國第二屆“中青年德藝雙馨文藝工作者”榮譽稱號。2012年12被評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2005年6月被評為“北京民間工藝大師”。現任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理事、北京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北京風箏協會主席、中國藝術研究院民間藝術創作研究員。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民間工藝美術專業委員會第七屆副主任、第八屆委員會專家組專家。
哈亦琦作品賞析
“鐘拍子”風箏造型寫實,有一種自然的質地堅實感。畫面采取了壁畫浮雕手法。鐘頂上的獨身雙頭幼龍,是龍生九子中第四子,名為“蒲牢”。傳說“蒲牢”生于海濱,受鯨魚攻擊時叫聲洪亮,也有傳說它體型較小,生性好鳴叫,中國古代鳴鐘常常用它來裝飾。構圖上獨身雙頭龍分居左右,使畫面形成了對稱的構圖,雖然從寫實的角度這個龍頭的位置不合理,但風箏的整體平衡感卻得到了增強。中間側翻盤龍,雙目怒睜,張開巨口像是在大聲怒吼,為世間不平事而吶喊。色彩上青銅鐘用自然質地的仿舊墨綠色渲染勾繪,色度濃重,形成一種冷暗調子,放飛空中有一種沉穩、威嚴之感。它體現了單一色調之間的對比,達到獨立色彩的完整。
“藍丹蝶”風箏,又名“如意牡丹蝶”風箏,是硬翅類米字形基礎造型,用牡丹花與如意頭的變形圖案組成風箏畫面構圖,用單一普藍進行設色的風箏。普藍色在哈氏風箏設色歷史上從未大面積使用過,是哈氏風箏設色上的一個創新,是在繼承傳統色彩風格的一個突破。它采用了中國的“青花瓷”及少數民族的“藍印花布”的用色思路,大膽地運用到風箏的裝飾面上。以普藍與白色調和,在不同的構圖面積范圍內施色。有的是渲染,有的是色階排列,有的是深、淺線的勾勒。普藍為最深色,而用純白色來勾勒最亮部位的“線”。最深色與最亮色的對比,使中間的幾層灰藍色更加有韻味,就這樣由底色、渲染的中間色及最后的白線,就形成了七層至八層單色色階的變化,雖然整個風箏是單色,但有了色階渲染的變化卻不失色彩的豐富。用普藍變化畫出的“藍丹蝶”風箏,有一種素雅質樸的美,內在含蓄的美,高貴大氣的美。
“五龍瘦沙燕”畫面上的五條彩色龍,代表傳說中死后升天成為神仙的五個幼童。他們分別鎮守天宮的東、南、西、北、中五方天門,為民間呼風喚雨,帶來吉兆。由于此風箏的外形瘦長,因此給人一種精巧、別致的感覺。“燕子”頭部為黑色,眼眉下兩只紅色的眼睛分外明亮,小小的燕嘴畫在當中。紅色的龍頭畫在“沙燕”的肚子當中;龍頭上一對黑色的眼睛閃閃發光;鼻子下,龍嘴中的牙齒細密可分。在紅色龍頭上,一對龍角、一對龍須和一只龍爪以醒目的奶黃白色描繪,它象征著富麗華貴。緊靠“沙燕”肚子兩邊展開的是“燕子”的翅膀,淡墨色的云紋密布雙翅,兩條游龍在云霧中穿行,左邊一條藍色的龍,鉆出云層昂首挺胸;右邊一條綠色的龍,伸出雙爪向上游動;它們張開龍嘴,趴在兩邊的翅膀上,面對面似乎在傳遞感情。在“燕子”的尾羽上,左尾上一條紫色的龍,右尾上一條橘紅色的龍。神龍玲瓏剔透地蜷曲身軀,更突出了畫面與骨架巧妙的有機結合,呈現出神秘而莊嚴的氣氛。
責任編輯:張書鵬
文章來源: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民間工藝美術專業委員會
(上述文字和圖片來源于網絡,作者對該文字或圖片權屬若有爭議,請聯系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