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場館是開展“大思政課”的重要場域。當主題雕塑進入革命博物館、黨史館、紀念館等特定場所,意味著它們在承載藝術屬性的同時,還承擔著更為豐富而獨特的社會功能。這對創作者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主題雕塑尤其是革命歷史題材雕塑的創作,一方面要通過具體的人物塑造和歷史場景再現,鐫刻歷史記憶,彰顯革命理想;另一方面,要凸顯人物的崇高精神和偉大品格,使作品起到鼓舞人心的作用。落實到創作上,就是要體現出豐碑式的美感。這要求創作者將崇高的使命感貫穿始終,深入領會創作意圖,并從題材、造型、空間、材料等層面進行深入探索,從而實現形式和內容高度統一的豐碑式藝術表達。例如在創作《抗美援朝,保家衛國》時,我和創作團隊運用寫實手法,有層次地塑造出激烈的戰場、英勇的戰士,彰顯必勝的信念,力求實現氣勢恢弘的藝術效果,讓抗美援朝精神閃耀其間。
革命歷史題材主題雕塑創作的難點在于,如何實現歷史真實與藝術真實高度統一,讓人們腦海中的既有形象與歷史鏡像、藝術形式相契合。為破解這一難題,我與創作團隊堅持立足史實、深入生活,反復比較現有資料,從中提煉主旨、凝練形象。在為紅旗渠紀念館新館設計《紅旗渠精神》《愚公移山》等雕塑時,我認真研閱史料,并多次實地訪渠、現場調研,一一考證勞動工具、人物形象、建設場景等,最終以藝術化的塑造真實反映當年修建紅旗渠的火熱場景,生動傳遞出“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的紅旗渠精神。在為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創作系列雕塑時,從創作方案到雕塑小稿,反復考證、數十次修改。系列作品最大程度還原了井岡山會師、小崗村改革等歷史瞬間,也讓歷史瞬間因恰當的藝術表達綻放新的光彩。
在一次次革命歷史題材主題雕塑創作中,團隊創作者獲益良多,既從黨的百年歷史中汲取了精神力量,也提高了閱讀生活的能力。今年8月,為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慶祝建軍95周年,“領航強軍向復興——新時代國防和軍隊建設成就展”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舉辦。我帶領北京工業大學雕塑創作團隊承擔了其中重點展項的創作任務,歷時半年完成主題雕塑《重整行裝再出發》。我們翻閱了大量黨史文獻和圖片資料,最終確定以1929年古田會議和2014年在古田召開的全軍政治工作會議兩次會議精神為背景,運用象征性手法,雕刻了一位老紅軍為新時代青年軍人扣好軍旅生涯“第一粒扣子”的情景,展現了紅色精神代代傳的深刻內涵。
雕塑,是立體的藝術語言,通過形體變化表達情感、通過細節處理構建情境,才能讓作品兼具藝術美與思想美,引起觀者共鳴。創作者必須不斷地發現和總結,深刻理解歷史、理解時代精神、理解特定人物的精神品格。在創作《重整行裝再出發》時,團隊既通過兩位軍人所著軍裝體現不同的時代感和精神面貌,也以生動的人物表情和動作姿態增強了作品的感染力。老紅軍飽經風霜的雙手和充滿殷切關愛之情的眼神,青年軍人健挺的身姿以及鄭重有力的軍禮,無不展現出軍人不變的軍魂。兩個人物之間形成了自然呼應的動作,使作品渾然一體,讓“重整行裝再出發”的主題產生了振奮人心的回響。
在一次次參與主題雕塑創作的過程中,我更加堅定了中國雕塑要走自己的路的信心。站在歷史和時代的高度,藝術創作才能充分發揮“以文弘業、以文培元”的作用;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以中華美學精神彰顯正大氣象,藝術創作才能“以文立心、以文鑄魂”。所以,在雕塑創作中,我虛心向傳統學習、向經典學習、向老一輩雕塑家學習,把握民族雕塑語言,汲取寫實主義營養,賦予作品莊重之美與靈動之美,讓雕塑充滿家國情懷和文化底蘊。
作品花絮
鄒鋒:北京工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院長,教授、博士導師,中國工藝美術學會理事,中國國家畫院特聘研究員,中國雕塑學會理事,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理事,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北京美術家協會理事